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6月19日 · 中華民國隊先揀球員,自然中華民國隊內都是最一流的香港球員,令人覺得香港隊是次級的「B隊」,但伍國峰強調當時香港隊球員的實力也不容小覷,不是差中華民國隊太多,「(中華民國隊)也只是揀18至22個球員,全香港咁多球員(逾百人),你揀了 ...

    • 熱議爭議 從「佢係咩人」說起
    • 觸發國際糾紛的一次「狩獵」
    • 番界之外 恆春半島無王管
    • 是搶掠維生 還是為祖先報仇?
    • 史實之名 創作之難

    曾明德目前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擔任專案助理,雖然現時工作並非延續這段歷史的研究,但這次《斯卡羅》的熱潮令他在2017年發表的碩士論文,憑着深入淺出、好懂易讀的文字,在過去一周於台灣碩博士論文網的點閱率佔據榜首。出生於台灣彰化的他是個喜歡音樂與閱讀的80後,回想在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修讀碩士的5年光陰,研究題目出發點與自身家族亦有關連:「因為祖先世居於恆春滿州鄉里德村,而決定以恆春的歷史為碩論主題,開啟了一趟自我追尋的旅程。」 台灣社會對《斯卡羅》的熱議,在追尋歷史的蹤迹,也是追尋身分認同的一環。曾明德認為這次改編的最大爭議在於,原著小說對於各個族群的理解,與當地人所描述的情况不同,「作者的族群觀念是用現代分類概念,客家、閩南、土生仔是一種他稱,當時的客家人不會自稱是客家」。他表示,因為身分會隨...

    對於《斯卡羅》的背景,曾明德指主要是圍繞在1867年美國商船羅發號(The Rover,又譯羅妹號)於恆春外海擱淺,其船員漂流上岸後遇害引起的連串國際紛爭。羅發號事件即劇中開初原住民對剛上岸的外國人獵首一事,曾明德解釋,事件引起爭議,分歧在於對漂流上岸的物件及船員、乘客的處理手法,「台灣19世紀下半開港通商後,因為航路發展的關係,鄰近海域的船增加,使當時海難事件大增。恆春半島外海是較為危險的航路,因此歷史上海難事件紀錄並不罕見,而近代關於海難的國際法出現前,漂流上岸的——包含人命財產——全歸岸上的人處理的慣例,普遍存在於世界上各個文化」。他又指,李仙得(Charles Le Gendre)所代表的美國政府,以近代國際法的概念向清朝政府究責,而恆春半島從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起便被劃到所謂...

    「番界」是清代台灣統治的核心政策之一,目的是禁止漢人移民往山區移動,成為動亂隱憂。「當時漢人移民是不准跨越番界,番界以外的區域被稱為封禁之地,因此嚴格來說移民到恆春半島的都是非法移民,照理說應該要摧毁聚落,強行把漢人遷回界內,但因為恆春半島鞭長莫及而沒有發生」,曾明德解釋,「因為福建水師需要山區的木料,因此清朝用特許身分的方式讓所謂的『軍工匠』到番界以外的採集地建立聚落,收集木料。恆春最大聚落車城(時稱柴城),就是此定義下的木料採集地。車城的閩南移民通常主要是以軍工匠的名義定居在那邊,但採集地照理說應該不會長久定居,所以車城居民本質上還是游走在法律邊緣的移民」。 卓杞篤:與美國Deal的「瑯嶠十八社」代表 至於劇中大股頭、原住民的首領卓杞篤,亦是曾明德研究的主要對象。他是個怎樣的人?「我覺得...

    卓杞篤為斯卡羅四大社的代表,與美方交涉表現得不卑不亢,如卓杞篤招待李仙得時說過一段有名的話:「你們帶來這一切若是為了收買我,那是無謂的擔心,因你已有了我的承諾。不過,你若送我這些禮物,以作為友誼的紀念物,那我很樂意接受。當然,話我們都會說,但誰能見到各自的心呢?」曾明德認為卓杞篤面對美軍及被李仙得施壓的清廷,在這重要的外交場合中,以較平等的姿態嘗試消除所面臨的重大危機。 至於羅發號事件是否因憎恨白人、為祖先報仇而起,「根據史料《李仙得臺灣紀行》的描述,這是卓杞篤在出火面談時(1867年10月10日)直接對李仙得說的。」雖然17世紀荷蘭人入侵台灣時的確有殺害原住民的事件,但曾明德認為「復仇傳說」實是令美方更易接受羅發號事件的外交說辭,同時可「包裝」掠奪漂流民這種原住民的經濟活動。他又舉例,在南...

    《斯卡羅》文本牽涉歷史人物眾多,不少後代仍然在世,自然對描述祖先的內容會有不同看法,曾明德透過一位在當地出生、現為研究生的朋友口中得知,當地人主要不滿小說利用他們的身分創作,但沒有去了解當地人的聲音。曾明德指,在過程中感受到劇組的誠意及為難之處,要平衡當地人及作者的意見,他憶起跟《斯卡羅》劇組接觸的經驗,「劇組請教了一些問題,很認真地架構這個故事,聽說劇作家也說這劇本很難寫,之後也把劇名換了(斯卡羅)」。 回到主角,曾明德認為蝶妹這虛構角色爭議較大,既是原住民及客家人混血的後代,亦是洋人的奴僕,曾明德稱,蝶妹包含了很多小說作者的情感投射和台灣隱喻,如台灣現時的外交、國際關係中,在面對美中等角力時如何自處,而這現代的象徵意義要扣連史實的脈絡,因而產生問題。他個人認為定好歷史部分的倫理界線,其他...

  2. 2021年7月11日 · 【明報專訊】「香港社會總有個習慣,會將移民潮世代經驗當是全個香港的經驗,把政治環境判斷及移民順理成章放在一起,其實年輕人唔係咁諗。」人人都話因為政治環境差要移民,唔通真係「人人」都咁諗?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鄧鍵一從社會運動前後進行的研究發現,對年輕的Z ...

  3. 2023年11月12日 · 問題核心是:發展局在工作中選擇性解讀國策。. 今年較早時社會討論「明日大嶼」人工島時,公眾提醒政府2018年國家已經喊停地方填海,發展局以簡單的法律觀念藉着「一國兩制」作盾牌,放大「兩制」,宣稱相關的國務院《通知》「不涵蓋香港特別行政區 ...

  4. 2022年4月3日 · 通識導賞:航空業公正文化 人性處理無心之過 揪出錯誤 改善機制. 文章日期:2022年04月03日. 公正文化為防止重蹈覆轍,建構區別錯誤的公認原則:諒解與人員培訓水平和經驗相符的疏忽、行動或決定;絕不容忍重大過失、故意違規和破壞行為。. 圖為廣西梧州 ...

  5. 2021年5月30日 · 【明報專訊】本月初,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政府正研究制定「假新聞法」,以應對「錯誤信息,仇恨言論和謊言」。發表言論前一天,利君雅接獲不獲續聘通知,加上近日港台在其YouTube頻道刪除大批「敏感」節目,立法之聲隨即引起新聞自由進一步受打壓的憂慮。另邊廂,有人卻覺得唔使驚,大條 ...

  6. 2020年3月3日 · 氣溫回升 「回南」現象減退. 同樣地,受冬季寒冷天氣影響,建築物被冷卻,當溫暖潮濕空氣遇到較冷的牆壁、地板及天花時,空氣中的水凝結成水珠,附在牆壁和地板上,使牆壁和地板好像在「冒汗」。. 當氣溫逐漸回升,「回南」天氣的種種現象亦會減退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