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5日 · 香港碼頭業職工會會長黎馬建說:「青衣9號貨櫃碼頭完全是一塊荒地無貨櫃堆砌。 好似一間已倒閉的公司,堆放舊機器設施。 葵青貨櫃碼頭分布。 (Google Earth / 香港海運及港口局) 香港九個貨櫃碼頭,佔地279公頃,即係13個太古城那麼大。 李嘉誠「和記港口」旗下的.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以及和記與中遠合資的「中遠-國際」和「亞洲貨櫃碼頭」,一共佔了62%面積。 另一龍頭是吳光正「九倉」旗下的「現代碼頭」,佔據約32%面積。 2024年4月航拍,和記HIT的9號北碼頭完全空置。 (王海圖攝) 有19公頃的和記「HIT」9號北碼頭,2020年開始「荒漠化」,裝卸量大減,到2022年已經停用。

  2.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英語: Hongkong International Terminals ,簡稱 HIT )在葵青貨櫃港發展及經營四號、六號、七號及九號碼頭 (),現時共有十二個泊位另與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及亞洲貨櫃碼頭有限公司在八號碼頭合營四個泊位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是香港最大的貨櫃碼頭經營商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是和記港口信託之屬下機構和記港口信託是全球首個貨櫃碼頭商業信託。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亦是和記港口集團環球網絡的一員,與旗下港口及物流公司成員共享集團資源。 歷史 [ 編輯] 2005年6月12日, 和記黃埔 以72.15億元向新加坡港務局,出售香港國際貨櫃碼頭20%及中遠國際貨櫃碼頭10%權益,並獲利55億元。 [1]

  3. 貨櫃碼頭 ,又名 集裝箱碼頭 ,在星馬亦稱 箱運碼頭 ,是貨運 碼頭 之一,專門處理 貨櫃 的轉載服務。 例如由 貨櫃輪 卸下貨櫃到碼頭,轉為 陸路運輸 ;又或者由一艘貨櫃船上卸下貨櫃,吊上另一艘船,轉送下一站的 水路運輸 。 貨櫃碼頭的必要條件是水深、港寬、水陸交通都方便,否則要藉助 中流作業 。 現代化的貨櫃碼頭通常設置有專用的貨櫃吊機,例如 橋式起重機 。 上海港 為現時世界最大的 貨櫃 港口,2022年貨櫃吞吐量達到4730.3萬標准箱 [1] 。

  4. 貨櫃碼頭 ,又名 集裝箱碼頭 ,在星馬亦稱 箱運碼頭 ,是貨運 碼頭 之一,專門處理 貨櫃 的轉載服務。 例如由 貨櫃輪 卸下貨櫃到碼頭,轉為 陸路運輸 ;又或者由一艘貨櫃船上卸下貨櫃,吊上另一艘船,轉送下一站的 水路運輸 。 貨櫃碼頭的必要條件是水深、港寬、水陸交通都方便,否則要借助 中流作業 。 現代化的貨櫃碼頭通常設置有專用的貨櫃吊機,例如 橋式起重機 。 上海港 為現時世界最大的 集装箱 港口,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達到4730.3萬標准箱 [1] 。

    • 貨櫃運輸與港口政策的發展趨勢
    • 貨櫃碼頭及設施的興建
    • 貨櫃碼頭的成功之處

    1960年代後期 ── 全球貨櫃運輸的發展趨勢

    1987年,香港超越鹿特丹與紐約,處理合共約343萬個標準貨櫃箱(TEU),其中76%的業務經葵涌貨櫃碼頭處理。這成功的例子始於1960年代。 早在貨櫃碼頭竣工前,香港貨櫃業於1960年代初期已開始發展。當時,香港只有三個設施處理標準貨櫃的裝卸,分別是香港九龍碼頭貨倉有限公司的九龍倉、北角碼頭和九龍船塢。這些設施提供類似現今貨櫃碼頭的服務,但它們欠缺獨立的設備,以及須要使用設置在貨船上的貨物處理設備。 早於1960年,貨櫃運輸開始趨向全球化,當時地中海、北非、美國等國家已普遍使用貨櫃船。然而,在處理這些大型的長方形貨櫃前,有關方面必須先設置專用的碼頭設施,才能享受提升效率帶來的便利。當時,香港沒有一個專用的貨櫃碼頭以迎合日益增長的貨櫃船停泊需求,未能有效處理船隻運來的貨物,因而削弱了香港航運業的競爭力。 1966年,政府有見貨櫃運輸在國際間愈見盛行,遂成立一個專責委員會,評估香港應否增建貨櫃處理設施。儘管委員會同意興建貨櫃碼頭的建議,但由於早期投資資金龐大,以及面對未來需求不明朗的因素,計劃待至貨櫃船數量於其後三年持續上升方才啟動。1969年8月,港督會同行政局根據委員會的建議和...

    香港興建貨櫃碼頭的決定 ── 貨櫃港政策

    1970年8月18日,港府公布貨櫃碼頭一號至三號碼頭的第一期發展競投結果。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MTL)奪得一號碼頭的發展權;九龍貨櫃倉庫有限公司和美國海陸聯運有限公司分別奪得二號和三號碼頭。三家公司分別來自歐洲、日本和美國。他們在香港動工興建世界級貨櫃碼頭,並在1973年完成首階段工程。 香港政府積極規劃港口,將香港港口轉型為貨櫃港,同時推出多項政策,確保行業健康發展。政府亦不時檢討貨櫃港的發展政策,以切合快速增長的國際需求。早於1980年代初進行的港口發展策略研究,已就規劃至2011年的主要港口設施提出發展策略和計劃。 1986年完成的研究報告一方面根據當時的貿易狀況預測未來的需求;另一方面亦評估已規劃的港口設施的效率和吞吐量,從而估算出中期至長期的策略性發展機會。報告全面審視了各種港口活動,包括:(i)貨櫃裝運的貨物;(ii)非貨櫃裝運及部分以貨櫃裝運的貨物;(iii)沿珠江及其他沿海的貿易;(iv)公眾貨物裝卸區;(v)倉儲設施;(vi)客運設施;(vii)遮蔽碇泊處和供小型船隻使用的避風塘;(viii)維修保養的設施;(ix)海道和港口交通管理系統;以及(x)接駁腹地的...

    興建更多貨櫃碼頭 ── 獨特的營運機制

    自首個貨櫃碼頭於1972年竣工開始,香港貨櫃港的發展模式都是由政府負責斥資提供基建設施,例如道路、排水管、公共設施等,再由私人發展商負責碼頭填海、器械裝配、營運等支出。舉例來說,儘管部分土地由營辦商填海而來,但政府仍須負責在葵涌海牀進出口位置和泊位沿岸維持適當的深度。假如營辦商發現深度不足以應付未來需要,可建議政府再挖掘海牀。這種方式使港口發展更可行和更具效率。政府在處理一號到六號貨櫃碼頭的發展權上,均以私人協約方式批出;但在1988年,七號貨櫃碼頭的營辦商則改為以招標方式決定。 政府採用「觸發點機制」,只會在現有設施預計將會達到充分使用的情況下,才會興建新的貨櫃碼頭。雖然此舉有機會出現對貨櫃碼頭服務的預期需求高於供應,使現有設施超出負荷;然而,這個機制卻能夠為現有貨櫃碼頭營辦商的利益作出合理的保障。 觸發點機制的其中一個好處是能夠確保營辦商有一定的投資回報,從而吸引他們作出投資。事實上在沒有政府資助下興建貨櫃碼頭非常昂貴,營辦商一旦投入初期投資,就要承擔往後無人可料的經濟風險。例如,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擊敗MTL和其他對手,獲得七號貨櫃碼頭的興建權,造價約為43.9億港元...

    起點 ── 1969年葵涌貨櫃碼頭工程報告

    1969年公布的葵涌貨櫃碼頭工程報告標誌着貨櫃碼頭興建的開展。它是首份詳細闡述多項興建貨櫃碼頭實際事宜的綜合報告,亦反映了政府在決策過程背後的理據和邏輯。正如前述,貨櫃運輸的全球趨勢加快了決策過程。早在1955年,貨櫃船已行走美國境內以及來往美國與歐洲之間,貨櫃碼頭的數量亦因而迅速增長。報告指出,在1969年3月底「特別設計的貨櫃船隻已有53艘,建造中的有149艘;已建成或改裝作全面貨櫃作業的港口有98個,另外還有58個港口正進行建造工程,46個港口處於規劃階段。」鑑於全球掀起貨櫃運輸的浪潮,即使貨櫃運輸的概念未必完全適合香港,但香港也須提供貨櫃船的貨運處理設施。 報告集中研究如何應付現有需求,以及規劃未來發展。報告指出,在首階段的第一期發展中,須盡快興建第一個泊位,以便它在第二個泊位動工時已能投入服務。第一個泊位設有一個面積22英畝的後勤用地,以容納貨櫃存放處、包裝中心、躉船泊位、辦公室、工場和儲存室。設計和規劃必須留有彈性,以便預留空間日後再作改動和擴展。

    硬件 ── 貨櫃碼頭日常運作設施

    貨櫃碼頭佔地有限,須迅速和有效率地處理貨櫃。故此,碼頭設施必須不斷演變,以縮短每箱貨物的處理時間。例如,跨式吊車特別為堆疊貨櫃而設計,可在裝卸區快速移動貨櫃;拖車可以在岸邊和堆場之間運輸貨櫃;而大型吊臂則是貨櫃船和岸邊之間的橋樑。 從貨櫃包裝至貨櫃離開香港,過程涉及大量港口設施。首先,貨物會送到貨運站,經包裝後存入貨櫃,貨櫃上鎖後由拖車運走。拖車到達貨櫃碼頭後會駛到堆場,根據貨櫃船的目的地由跨式吊車卸貨和堆疊貨櫃。存放在堆場的貨櫃大多會在七日內處理,直至貨櫃船到達港口。屆時,跨式吊車會將貨櫃裝卸上碼頭拖車,在到達岸邊後,貨櫃會由高架起重機吊運到貨櫃船上。

    軟件 ── 貨櫃碼頭日常運作的系統

    資訊科技對提升貨櫃碼頭的效率和競爭力相當重要。電腦在貨櫃碼頭的管理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追蹤和監察貨櫃的進出和在貨櫃碼頭內的情況。從1970年代初期開始,電腦已應用於貨物管理和貨櫃存倉,較以往使用紙筆作記錄,更能有效提升管理存庫的效率。部分營辦商更因應所需,自行研發電腦系統。 中央電腦系統安排日常管理計劃,包括規劃貨櫃移動流程,和迅速向控制員提供有關貨櫃去向的實時資訊。以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研發了一個電腦系統以處理貨櫃流向,並把由甲板至出口閘門,以至控制室和會計部的工作流程簡化。因此,與貨櫃有關的不同業務,包括航運、船廠管理、貨櫃控制、貨物裝運等,皆能得到妥善管理。 此外,藉着使用資訊科技追蹤出入口的貨櫃,營辦商可以於船隻正式靠泊在碼頭前數周,評估裝卸貨物所需的時間。大型營辦商由於管有多個泊位,極需彈性應付延誤的情況,因此電腦對它們來說尤其重要。預早規劃讓它們能事先根據船隻大小和所需吊臂數量來決定其泊位,也可以先預留裝卸空間,處理有關的貨物。出口貨櫃方面,電腦系統可以將船隻大小、設計和貨櫃重量納入計算,更有效率地堆疊船上貨櫃。

    貨櫃相關行業的發展

    1970至1990年代是香港貨櫃業發展的巔峯,貨櫃碼頭的成功不單令營辦商獲利,更帶動了整個貨櫃相關行業的發展,提升了香港經濟的競爭力。相關行業包括貨櫃場、拖頭和拖架停車場、維修廠、貨櫃裝卸站和貨櫃倉儲等,形成一個龐大的貨櫃業羣。 貨車公司大大受惠於貨櫃行業的發展。早年貨車供不應求,有營辦商未能在繁忙時段提供拖車把貨櫃從碼頭運送予收貨人,收貨人須為此多付存倉費用,增加了成本。在龐大需求的刺激下,貨車行業興盛發展,1992年全港共有超過6,000輛註冊貨車。

    國際競爭力 ── 1972至1996年的吞吐量

    香港在1974年首次打破貨櫃吞吐量的世界記錄,每日處理達3,561個標準貨櫃,至1982年更增長至4,630個。1974年和1982年的貨櫃處理量分別達72.6萬和150.7萬個標準貨櫃。1988年,貨櫃處理量攀升至403.3萬個標準貨櫃,而1989年更高達446.4萬個,令香港成為全世界最繁忙的貨櫃港之一。這些數字節節上升,顯示香港受惠於國際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而其貨櫃業的競爭力亦不斷提升。

    1980年代香港成功的關鍵 ── 中國開放政策

    中國作為香港廣闊的腹地,對香港轉口貿易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即使在政局不穩的1960年代,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並未受影響。進口貨物主要為食品、紡織品、纖維、製成品、牲口和蔬菜等,部分更轉售至東南亞國家。出口方面,中國大陸是香港主要的出口市場,佔香港1970年總出口量的81%,相對1950年的5.3%有極大增幅。 中國經歷政治及經濟混局後,鄧小平實施的門戶開放政策帶來新的轉變。1980年代,中國在現代化政策下逐步開放沿岸城市,令南中國經濟得以發展,並和香港建立更緊密的經濟關係,兩地貿易更趨頻繁。

  5. 其他人也問了

  6. 內河碼頭是香港現時唯一的內河貿易專用碼頭其主要功能是重組和合併往來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貨櫃雜貨和散貨。 碼頭位於屯門望后石,佔地65公頃,提供3,000米碼頭堤岸。

  7. (Next Generation Terminal Management System,nGen) 為配合可在開放式電腦平台上運作,取代原先獲獎無數的3P碼頭管理系統,進一步邁向提供世界級服務的目標。 步驟1 / 操作前策劃. 遠洋輪船抵達前,重要資料如貨櫃編號、重量、體積及種類均透過「電子資料交換系統」和 「Customer Plus」 傳送至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 (HIT)。 收到資料後,橋位策劃員會仔細策劃船舶的停泊位置, 船位策劃員負責貨箱起卸次序;堆場策劃員運用先進科技及有效的營運策略,對個別船舶、重量及卸貨港等因素作出分析,以便編排最合適的堆場擺放位置。 步驟2 / 閘口運作. 步驟3 / 貨櫃堆場運作. 步驟4 / 岸邊作業. 步驟5 / 躉船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