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3月25日 · 然將中三攝入意樂,更加加行攝為四相,謂事、意樂、加行、究竟,易於解釋,意趣無違。. 第一個殺生,《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說,任何一個業都有五個部分:事、想、欲樂、煩惱、究竟。. 五項當中的二、三、四項,也就是想、欲樂、煩惱,這些 ...

  2. 2021年3月7日 · ① 必須精勤聞法的理由 ② 破斥承許不需聞思的邪見. ③ 將聞思轉為實修助緣的竅訣. “彼”是指導致愚癡的種種因緣。 戍一、必須精勤聞法的理由分四: ① 聞思修三慧依賴聽聞之故. ② 能斷二障的智慧依賴聽聞之故. ③ 教誡須以忍耐心尋求多聞 ④ 攝義. 亥一、聞思修三慧依賴聽聞之故. 故又云:“恭敬承事可親師,為引慧故求多聞。 ”謂應親近智者,隨自力能而求多聞。 《攝波羅蜜多論》所以又說:恭敬承事可以親近的師長,這是為了引發智慧而勤求多聞。 這就是說,應當親近善知識,隨分隨力尋求多聞。 若不爾者,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則不知修何法故。 若有多聞,由思所聞法義,能生思慧,從此能生廣大修慧。 這是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必須隨力尋求多聞的原因。 反面:

  3. 2020年11月13日 · 由誰悲慎而取此? 此母煩惱苦無依,最下眾生孰樂捨? 又說:在中有身飄泊無依時,是得到誰的腹部而安住呢? 呱呱墜地時,是誰慈悲、小心地把我抱在懷裏呢? 如今母親陷入在煩惱、痛苦,孤單地漂泊在生死大海中,沒有怙主、沒有依處,即使最下等的眾生,誰願意拋棄母親,只求自己解脫呢? “悲慎”是說,即使生產面臨死亡,母親仍以慈悲心不讓孩子受傷,處處注意自己的行為,即使孩子身上沾滿了不淨物,也抱在自己懷裏。 《無邊功德讚》云:“有情無明盲,意樂衰損慧,為父子承事,慈悲饒益我。 《無邊功德讚》說:有情的心識猶如盲人般不見光明,以致於智慧衰損。 他們昔日都做過我的父親或孩子,也曾經承事過我或以慈悲心饒益我。 “棄此獨解脫,非是我之法,故汝發願度,無怙諸眾生。

  4. 2020年12月29日 · 第一先講布施,又分四點:第一是講布施波羅蜜的特質;第二是講了解了布施度的特質之後,啟發你去修的方法,方法了解了,然後照著這個方法去修;第三是說布施的時候,還有種種不同;最後是再把它綱要地說明一下。 首先說布施波羅蜜的特質。 【《菩薩地》云:「云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 」謂善捨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 《菩薩地》說:“什麼是佈施的自性? 即菩薩不顧惜自己的身體和所有財物,能夠施捨一切應施之物的無貪俱生之思,以及由此思所引發的能施一切無罪施物的身業和語業。 ”這是說,佈施的自性即是善捨思以及由此意業所發起的身語諸業。 《大智度論》中也說:“檀名佈施,心相應善思,是名為檀。 有人言,從善思起身口業,亦名為檀。

  5. 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謂即發心於勝菩提。. 若於相續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論》云,「若發大心剎那頃,繫生死獄諸苦惱,應說是諸善逝子。. 」謂即獲得佛子之名,或菩薩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數。. 若退此心,亦從大乘還退出故。. 是故諸欲入大乘者,須以 ...

  6. 《入行論》中精進的修法有三種特點: ① 易理解,即詞句容易理解; ② 便於修,指所說法義容易憶念受持; ③ 最圓滿,即修習的方法最為完善。 本論主要按寂天菩薩的教授宣說引生精進的方便,此外雖也引用了其他論典,但都是作為前者的補充。 此中分四: ① 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② 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③ 依上二緣發勤精進; ④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這四支的次第是決定的,即先修前兩支——捨離障緣、修積順緣,依此而正發精進是第三支,由修精進而身心堪能是第四支。 日常發師開示. 一開始,要先把障礙拿掉,然後積順緣,做到這兩點之後,再根據這個去策發精進,有這樣的精進,就能夠成就我們要的一切事情。 現在依次說明:第一、先捨離障礙,也就是去除違緣。

  7. 2020年5月24日 · 《海問經》云,「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云?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 《海龍王請問經》中記載:「佛告訴龍王:菩薩只要能把握住一種法,就能夠截斷轉生惡趣之路,免於顛倒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