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5日 · 註冊中醫嚴耀堅表示,五花主要能清熱解毒、祛涼血,春夏飲用比較適合,「對於一年四季都進食煎炸、辛辣、油膩,經常食火鍋、鐵板燒的人來說,適當地飲用還是可以」。 但體質虛寒、脾胃虛寒的人則少飲為妙。 註冊中醫潘咨遐指,五花適合口乾欲飲、因濕熱引起大便穢臭的人飲用。 然而,中醫一般不建議隨意飲用涼茶,涼茶針對的是體內熱邪過盛、實熱體質的人;但一般人未必分清自己屬實熱還是虛熱,「 表面好熱氣,實際好虧」;過度清熱,有可能會削弱陽氣,令人變得虛弱、怕凍、暈眩、疲乏、小便頻密、泄瀉等。 不宜飲用涼茶人士. 1.風寒感冒患者:正氣更虛,感冒會更難痊癒. 2.脾胃虛寒或寒底人士:加劇體虛情况,容易腹瀉、頭暈、手腳冰冷. 3.老人及小孩:陽氣較弱,不宜盲目清熱. 4.孕婦:容易流產.

  2. 2021年7月26日 · 1. 脾虛困. 治則:健脾祛止癢. 材料:黨參20克、茯苓20克、 甘草15克、澤瀉15克、薏仁30克、白蘚皮15克、茜根15克、海螵蛸20克、椿根皮12克、蓮鬚20克. 2. 肝鬱火. 治則:清肝瀉火,祛止癢. 材料:龍膽草6克、當歸10克、柴胡12克、澤瀉20克、黃芩12克、地黃20克、甘草10克、車前子15克、木通12克、茜根15克、白蘚皮15克、黃柏10克、薏仁30克、海螵蛸 30克. 3. 腎虛帶下陰道乾澀. 治則:補腎陰. 材料:丹皮10克、澤瀉20克、地黃20克、山茱萸15克、黃柏12克、茯苓30、山藥30克、石斛15克、茜根15克、海螵蛸20克、甘草10克. 湯品推介. 山藥參豆祛湯.

  3. 2021年6月28日 · 功效:驅風祛、益氣舒筋. 相關字詞﹕ 每日明報-健康. 【明報專訊】夏季天氣炎熱,潮濕多雨,加上頻繁吹冷氣或受劇烈溫差刺激,對長者來說,容易因正氣不足再加上感受外邪而引致痛症。 要改善長者夏日「周身骨痛」的問題,可藉驅風散寒,輔以益氣扶正,透過增強體質來增加身體對於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4. 2021年4月5日 · Share. 【明報專訊】春天潮濕易倦,想飲祛湯水,註冊中醫潘咨遐表示,木棉花清熱祛的效果較強勁,脾胃虛寒的人服用後,脾胃抵受不住或會肚瀉;小朋友、長者等體質或較虛弱,亦不適合食用寒涼食物。 木棉花不是祛首選,潘咨遐設計兩款食譜,用效果較溫和藥材入饌,一掃濕氣。 如有疑問,宜先諮詢中醫。 茯苓陳皮粥. 功效:健脾利. 材料:茯苓15克、粳米200克、陳皮6克、冰糖適量. 做法: 1.陳皮刮囊,洗淨. 2.洗淨茯苓、粳米,與陳皮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煮至粥熟米爛. 3.加入冰糖略煮即成. 注意:孕婦慎服. 淮山赤小豆白扁豆豬𦟌湯. 功效:健脾祛. 材料:淮山12克、赤小豆15克、白扁豆12克、豬𦟌500克、生薑2片、水1.5公升. 做法:

  5. 2022年3月18日 · 彭明慧指出薑番薯糖水是甜食一定惹痰而且番薯澱粉高吃過量會生濕濕邪影響脾胃另外,「新冠患者常見的症狀亦有腹瀉或嘔吐高纖維的番薯會加重脾胃負荷」。 同時間,喉嚨痛、咳黃痰都是熱症表現;她在線上問診見過不少病人的舌頭「紅到火燒一樣」,即熱症已經很重,不應服用薑,否則可能令病情惡化,「雖然張達明說食療沒有害處、值得一試,但是『勁薑』我就覺得不應該嘗試」。 勁薑太刺激 腸胃病忌吃. 從營養角度看,薑是一種香料,含有維他命C,礦物質如鉀、鎂、鈣,還有獨特的多酚物質——gingerols。 註冊營養師林思為指出,「gingerols有抗炎、抗氧化、抗菌作用,另外有研究指有機會減低痛症」。 此外,她表示「有小量的動物研究指薑可以令氣管肌肉放鬆,或會減低咳嗽次數、紓緩上呼吸道的症狀」。

  6. 2021年5月10日 · 文章日期:2021年05月10日. Share. (Aleksandr_Kravtsov、kokoroyuki@iStockphoto、姚穎彤攝/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天氣潮濕除了衣物難晾乾令人困擾病菌亦易快速滋生誘發皮膚問題。. 坊間不少吸濕產品由吸濕盒備長炭防潮珠至近年流行的硅藻土地 ...

  7. 2021年4月5日 · 嚴耀堅補充,木棉樹皮入藥可治療牙痛,木棉根則清熱利、收斂止血,可用於治慢性胃炎、胃潰瘍、跌打扭傷等。 而新鮮的木棉花蕊,含有豐富纖維,有助排便,但脾胃虛寒的人多吃或容易泄瀉,尤其是脾胃虛弱、經常泄瀉的人不適合食用。 縱木棉花可祛,但並非人人宜用,要視乎體質、季節而定。 潘咨遐指,木棉花可解濕熱及去暑氣,在春、夏服用較好,秋、冬不宜。 其偏涼易傷陽氣,亂用或導致「寒上加寒」,引發腹瀉、腸胃不適等反效果;經常在冷氣房久坐不動、缺乏運動的人,或經常進食生冷食物的人容易有虛寒體質,慎服。 文:姚穎彤、李祖怡.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health.mingpa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