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六祖壇經心得 ( 149 )一相三眛、一行三眛.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 ...

  2. 惠能大師為了使行者清楚,舉例說明:其實 在自性中是沒有遮住的,如日月在空中常明。 但在現實中,我們卻常被浮雲蓋覆,上明下暗。 而一般行者只見下暗,就說沒有日月。

  3. 為何六祖惠能從自心與自性來解讀四弘誓願?. 〈一〉. 有一善知識如是問:. 您對六祖壇經的研究之精闢,令後學甚感佩服。. 最近後學對經典一處十分不解,是關於四弘誓願。. 六祖說的四弘誓願,和我們一般的解讀似乎有所不同。. 六祖是從自心自性的方面來 ...

  4. 因深知不同眾生外有異相,但其本來面目如一,故行者不因異相而有差別對待之念頭與行為,而以平等觀之,且採取最適當的做法,與眾生分享「覺」。

  5.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 自見真 ,有真即 是成佛因 。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真如自性是真佛,這句話說得極深,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不是往外依靠,而是自己負責。...

  6.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 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 師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在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之前,惠能大師要大眾確認,菩提般若之智 ...

  7. 行者隨自己生命層次的不斷提升,與不同的理念(諸佛淨土)相共鳴。 能知為何此淨土是這樣布局,是這樣演的。 如螺髻梵王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王宮。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