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台灣有海嘯嗎? 相關

    廣告
  2. 上個月有 超過 100 萬 名用戶曾瀏覽 agoda.com

    立即預訂可慳更多,Agoda®一直保證最低價!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 香港

      超值酒店,神秘優惠

      先訂後付,節省更多!

    • 折扣優惠

      計劃緊下次旅程?

      我們為你提供最抵優惠!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2年11月15日 · 台灣3地區最可能有海嘯」 專家示警規模8以上強震:水牆10分鐘到.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以九二一地震為核心,構築出 ...

  3. 2022年11月16日 · 專家表示,台灣最可能受到海嘯侵襲的地區,包括東北部、東部以及西南部3大區塊,一旦發生強震,水牆最快10分鐘抵岸。 台灣的地震環境主要源自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擠壓,也因為有這樣的過程,才有寶島的出現,好山好水也是這麼來的。...

  4. 2017年4月30日 · 反觀台灣有史以來的最大地震,1920年發生在花蓮外海,規模達8.3,深度只有20公里,卻沒有在花蓮或琉球群島留下海嘯紀錄,由此可推得這場地震沒有造成海嘯或是造成的海嘯極小。 可見並非每一場淺層、極淺層地震都造成大海嘯的條件。 🌊海底地形 由於海嘯是淺水波 (波長>20倍水深),其波速V= (gd)^0.5,g為重力加速度,d為水深 而我們知道,為了使波高增加,海嘯波速必須是由快到慢,因此水深必須要由深慢慢到淺。 而海底常有一些海脊或是海溝,因為水深的變化太急遽,這個也會讓海嘯波的能量迅速衰減。 所以,台灣到底哪些地方具備海嘯發生的條件?

    • 33 年內,進化了 5 次的「強地動觀測」計畫
    • 蒐集了震波資料,然後呢?
    • 30 秒→10秒→5秒!越來越強大的強震即時警報
    • 地震前兆:有辦法抓住強震前的蛛絲馬跡,然後「預測」嗎?
    • 起死回生的火山、仍然未知的海嘯威脅,地震中心也緊盯不放!
    • 臺灣的地震防災教育,地震中心也當仁不讓!

    自日本政府在臺北測候所設置了臺灣史上第一座地震儀至今,已經有 125 年的歷史了。這麼多年來,臺灣的地震儀和地震觀測網,有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國民政府接手臺灣後,改由中央氣象局負責臺灣的地球科學相關測報業務,並在 1989 年成立了「地震測報中心」,擴大編制,走上地震觀測現代化之路。 自成立至今,地震中心投入了巨大的資源和心力在「加強地震測報建立地震觀測網計畫」和「強地動觀測」的長程計畫中,其中強地動觀測每 6 年一期,致力於建置地震觀測資料的蒐集與應用,目前已完成共 5 期的計畫。 經過地震中心 33 年來的努力,從都會區到山區、從陸地到海上、從地表到井下、從 16 位元到 24 位元,地震測站的儀器越來越好,也漸漸拓展至臺灣各個地方。 截至 2022 年 7 月為止,包含中央氣象局...

    除了監測地震活動之外,這些測站蒐集到的強震資料,不僅可以成為學術研究的養分,讓地震學家更了解這塊土地下的構造和祕密,在民生防災上,更有著極為關鍵的貢獻! 「地震」,是臺灣人自出生以來就與之共存,甚至習以為常的自然災害。不過,地震到底有多可怕? 對於成年人們來說,傷痛與恐懼可能會被逐漸淡忘,而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過 921 集集大地震、1999 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更是毫無具體的想像和實際感受。 臺灣史上傷亡最慘重的1935年新竹-臺中(關刀山附近)地震,帶走了約 3000 人的生命;2018 年 2 月的花蓮地震,震毀了 4 棟大樓;日本 311 大地震和海嘯,奪去了 1.5 萬條生魂;震撼半個亞洲的中國汶川大地震,有將近 7 萬人罹難,受災人口高達 4600 萬多人。 因此,對於地震中心來說,...

    「建置強震速報系統」是強地動觀測第 2 期計畫的主要目標,致力於提升地震測報的計算能力、縮短向其他單位通報的時間。 在 921 地震期間,雖然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只是雛形,卻成功在地震後 102 秒對外發布地震報告,這樣的速度,備受國際重視與肯定。 到了第 3 期計畫,「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經可以在 30 秒內自動推估出初步的地震規模與震央位置,搶在破壞性地震波(S波、表面波)抵達前,將地震的訊息傳達給防災、救災相關單位。 除了大家最熟悉的、會讓手機響起震耳欲聾警報聲的災防告警系統(PWS)外,地震中心也和各防救災單位、公共設施、各級學校以及電視臺合作,一旦強震即時警報偵測到符合條件的地震,就會馬上傳遞地震消息,讓各單位進行緊急應變。 時至 2020 年 4 月,隨著地震觀測網的擴大和更新,以...

    由於地震是在板塊彼此的作用之下,岩層不斷累積應變能量後斷裂錯動而成,不斷累積能量的同時,地底的岩石有可能會產生許多微小的裂隙和變形,並間接影響其他環境參數,改變地下水位、地球磁場、大地電場的數據。 以 921 大地震為例,在車籠埔斷層附近,地球科學家就曾經觀察到地下水水位出現了「同震」的變化! 地球科學家推測,有可能是當地的岩層受到應力的影響後,產生了許多微小的裂隙,因此改變了岩層的孔隙率、滲透率,進而產生地下水位的變化。 如果每一次大地震之前,地球科學家都可以掌握到這些細微的現象,就有可能發展出成熟的地震前兆研究和技術,甚至走上「地震預測」之路。 因此,地震中心除了建置地震站的觀測網之外,也大力推動地震前兆的研究,自 921 大地震後開始設置「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 1. 「全...

    根據噴發紀錄和火山地震波等證據,在中央研究院林正洪研究員的努力下,中研院於 2016 年提出大屯火山群岩漿庫存在的證據,同時也在龜山島附近發現同樣的現象。 隨著地球科學家不斷提出新的證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蒐集相關的研究成果後,在 2019 年 9 月 24 日召開了「火山活動專家諮詢會議」。在各方學者的討論下,讓大屯火山群「起死回生」,將原本公認是死火山的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重新被認定為「活火山」。 面對這個反轉,全臺如臨大敵,畢竟人口眾多的天母、北投與士林就在大屯火山群的山腳下,不但核電廠鄰近,總統府和 101 大樓也都距離它不到 20 公里! 我們對這些火山的了解和掌控,又到了哪一步呢? 藉由氣體、溫度、地表變形和地震波等資料,地球科學家可以判斷出大屯火山是否瀕臨爆發的狀態,而早在 ...

    除了地震、火山和海嘯測報等核心業務之外,地震中心也致力於地震和防災教育,提供無數科普資源,讓社會大眾學習和運用。 在網路上,有中央氣象局建置的「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回答你關於地震大大小小疑惑的「地震百問」、地震中心官方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中央氣象局」等等,各式各樣的線上科普內容。 在實體場域,中央氣象局也設置了幾個展示空間:中央氣象局本部、臺灣南區氣象中心、田中氣象站、竹子湖氣象站-火山監測教育展示室等地(目前因疫情暫停開放),讓有興趣的民眾或學校機關,都可以實際前往觀摩,親眼見證地球科學家和氣象局人員的工作場域和聆聽解說。 畢竟,若想達成真正意義上的「防災」,單單只是完善測報工作、防災工程與避難措施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必須讓所有臺灣人都有正確的防災觀念,才能有效提升...

  5. 臺灣會發生海嘯嗎? 此外,地震伴隨著海嘯的發生,2004年南亞大海嘯與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海嘯均造成嚴重傷亡與財產損失。 而臺灣所在的環太平洋「火環帶(Ringofre)」,是全球90%地震的發生地,且過去也有文獻記載,臺灣及附近區域疑似因大規模地震或海底山崩引發海嘯衝擊,例如1867年臺灣北部基隆地區海嘯災害、1771年鄰近的日本石垣島發生85公尺高海嘯災害,都顯示臺灣近海地區有災害性海嘯發生的可能性。 為此,科技部也曾針對臺灣鄰近地區的海溝型大地震引發海嘯侵襲的可能情境進行模擬分析,顯示出臺灣西南方的馬尼拉海溝(ManilaTrench)、太平洋中的亞普海溝與花蓮外海(琉球海溝)是引發高海嘯災害潛勢的可能地震源。

  6. 台灣百年歷史亦有多起海嘯紀錄,台灣面臨海嘯威脅時,又該如何應對? 本文專訪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吳祚任 ,分享海嘯專業知識,及台灣如何運用世界領先技術預警自救。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吳祚任。 攝影/古國廷。 為什麼海嘯比一般巨浪更致命,造成災害更嚴重? A:回答這問題,要從它們的特性開始說起。 海嘯跟一般海浪都是波浪,波浪又可以分成 長波 和 短波 。 長波的波長很長,幾乎看不到也感覺不到;短波的波長短,可以明顯看到它的波動起伏。 如果波浪的波長非常長,遠比它的水深還要長,則稱之為淺水波;反之則稱為深水波。 海嘯就是一種淺水波,例如 2004 年的南亞海嘯來說,它的波長大概 200 公里以上,但印度洋水深才 4 至 5 公里。

  7. 2016年7月10日 · 台灣的海嘯. 日本是受海嘯侵襲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就連英文中的「海嘯」(tsunami)也是來自日文的海嘯──「津(tsu)波(nami)」。 台灣和日本一樣,四面環海,也位於兩大板塊中間,地震頻繁,同樣是受海嘯侵襲的高危險地區。 中央氣象局網站蒐羅了17世紀以來,六次疑似描述海嘯的記錄,分別是在1661年、1721年、1781年、1792年、1866年與1867年,其中四次的描述地點是在台灣西南海岸的台南、屏東一帶;第一次描述的地點不明,最後一次的地點在基隆,也是敘述最清楚的一次。 茲選錄如下: 1.1781年:《台灣采訪冊》「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