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吐露港 (英語: Tolo Harbour )原稱 大埔海 ,古稱 大步海 ,是 香港 新界 的主要 內港 之一,位於 沙田區 以北, 大埔區 以東,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出口處為 大赤門 ,海水從此處流進香港東北面的 大鵬灣 。 有多條河流流向吐露港,包括沙田 城門河 、 沙田海 ,以及大埔 林村河 。 歷史 [ 編輯] 南漢 大寶 六年(963年), 南漢 在大步海置媚川都,採集 珍珠 ,與 廣東 合浦 (即今日 廣西 北海市 合浦縣 )齊名。 [1] [2] 由於 採珠業 發達,大埔海亦稱 媚珠池 ,當地漁民則稱呼其為 珍珠江 。 到 宋滅南漢 後,即取消官府買珠,採珠中止。

  2. 吐露港 (英語: Tolo Harbour )原稱 大埔海 ,古稱 大步海 ,是 香港 新界 的主要 內港 之一,位於 沙田區 以北, 大埔區 以東,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出口處為 大赤門 ,海水從此處流進香港東北面的 大鵬灣 。 有多條河流流向吐露港,包括沙田 城門河 、 沙田海 ,以及大埔 林村河 。 歷史. 南漢 大寶 六年(963年), 南漢 在大步海置媚川都,採集 珍珠 ,與 廣東 合浦 (即今日 廣西 北海市 合浦縣 )齊名。 [1] [2] 由於 採珠業 發達,大埔海亦稱 媚珠池 ,當地漁民則稱呼其為 珍珠江 。 到 宋滅南漢 後,即取消官府買珠,採珠中止。 至 元成宗 元貞 元年(1295年), 屯門寨 巡檢再獻言中央:東莞縣大步海有後海龍岐、青螺角、荔枝莊等23處產珠。

  3. 吐露港 (英语: Tolo Harbour )原称 大埔海 ,古称 大步海 ,是 香港 新界 的主要 内港 之一,位于 沙田区 以北, 大埔区 以东,海港呈西南-东北走向,出口处为 大赤门 ,海水从此处流进香港东北面的 大鹏湾 。 有多条河流流向吐露港,包括沙田 城门河 、 沙田海 ,以及大埔 林村河 。 历史 [ 编辑] 南汉 大宝 六年(963年), 南汉 在大步海置媚川都,采集 珍珠 ,与 广东 合浦 (即今日 广西 北海市 合浦县 )齐名。 [1] [2] 由于 采珠业 发达,大埔海亦称 媚珠池 ,当地渔民则称呼其为 珍珠江 。 到 宋灭南汉 后,即取消官府买珠,采珠中止。

    • 行政地理
    • 地貌
    • 板塊
    • 地質史
    • 礦物
    • 水文
    • 自然生態
    • 氣候
    • 土地利用
    • 環境問題

    根據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階段,香港劃分為幾個主要大區——原割讓予英國的香港島和九龍,以及原租借予英國的新界,因此香港全境得出「港九新界」的別稱。1937年,政府將部份獅子山以南的新界地區劃為「新九龍」,以供發展之用。不過隨着時代發展,「新九龍」地區現已視作九龍一部分。時至今日,有時甚至將西貢市視作「九龍」一部分,與殖民地時期視作九龍的地區相差甚遠。 今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邊界,是香港與廣東省兩地政府於1997年6月19日簽署的《粵港邊界管理範圍線諒解備忘錄》所界定,並由國務院令第221號公佈。同年7月1日起,香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及《香港基本法》,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個特別行政區。主權移交後,原有行政、立法、司法架構予以保留,繼續沿用與中國大陸地區行政區劃不同的分區制度。香港與中國大陸接壤的四百...

    香港為受到海水淹沒的多山地體,亦屬典型的濱海丘陵地形,山多平地少,地貌豐富。山脈走向為東北至西南。境內山陵可與華南丘陵視為一體,地貌構造體系與內陸的廣東省一樣。香港約有650平方公里(即約60%陸地總面積)屬天然山坡,約20%的土地為大於/等於30°的陡峭斜坡。山脈走向為東北──西南,其中以新界中部的大帽山為第一高峰(957m),向多方面伸延;西南面大嶼山島上的鳳凰山(934m)及大東山(869m)則為另一條主要山脈。 香港共有263個島嶼。眾島嶼以大嶼山面積最大,其次是香港島。香港島以南的鴨脷洲則是全球人口第二稠密的島嶼;另一方面亦有不少無任何常住居民的小島。 香港境内拥有多个半岛,这是由于香港的海岸线既长又弯曲。九龙半岛是继香港岛后香港最繁荣的地区。因为九龙半岛平地较香港岛多,因此九龙半...

    就地殼板塊位置而言,香港位處歐亞板塊之內,遠離板塊邊緣600公里,因此發生強烈地震機會甚微。香港境內極偶然會感覺到地殼震動,但影響都很輕微。1918年位於香港東北偏東約300公里的汕頭曾發生黎克特制7.5級地震,但破壞程度輕微。 香港偶爾發生有感地震,從1979年至2020年初,共發生9次有感地震。

    香港的地質主要由火成岩、沉積岩及花崗岩構成,其中花崗岩佔香港總面積約三分之一。 相對於45億歲的地球,香港的岩石年紀尚輕,可追溯至4億年前的泥盆紀。當時香港由大片河谷平原覆蓋,河水流向東南方,而河水氾濫帶來的軟泥則有利原始植物生長,海岸地區也將海洋生物的殘骸沉積到沿岸海洋軟泥之中。這些沖積物逐漸形成新界東北部船灣、黃竹角咀和赤門北岸一帶的岩石。 至3億5000萬年前的石炭紀早期,熱帶淺海淹沒香港,水面下降後的沿岸沼澤地區出現植物,軟泥地面則有枯萎的植物。這些物質經過掩埋、遇熱及擠壓,分別成為埋在地表下的大理岩,以及含有石墨的片岩,分布於香港西北部,例如元朗有大理石礦藏。 2億9000萬年前的二疊紀時期,香港再次被淺海所淹,沉積物混入砂礫、海洋動物及珊瑚的殘骸,經過沉埋、壓迫,岩石被巨大的地殼...

    香港的礦物資源稀少,土地面積也不大,在礦物蘊藏量有限的情況下,並沒有大規模開採的經濟價值。較有規模的是馬鞍山的磁鐵礦,該礦曾於1960年代至70年代盛產磁鐵,全盛時期平均年產量往往超過20萬噸,1970年代早期更一度高達40萬噸,運往日本提煉;惟該礦已經於1976年停產。此外,沙田針山以及大嶼山沙螺灣有數處極小規模的钨礦,而打鼓嶺蓮麻坑則有铅和锌礦,當中可能含有铜和銀。另外19世紀末在大嶼山梅窩有銀礦灣附近曾有礦洞進行開採工作,實際上這礦洞生產的是鉛,但鉛礦當中含有小量銀,故以銀礦命名。這些礦藏經過小規模開採,但均已停產。 而因為香港的地質則偏向為火成岩,三分之一的土地為花崗岩,所以香港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裏有不同形式的石礦場。這些石礦場遍佈香港各地,例如在香港島的畢拿山石礦場。一些曾經存在的...

    彎曲的海岸線是香港地貌的特徵之一。當中只有西面以及通過填海得來的土地海岸線較為平直。向東的海岸則因為曾經下沉,彎曲的山坡成為今日的海岸線。彎曲的海岸線形成大小海灣及海灘,成為愛好水上運動人士的好去處。 香港另一地形特徵便是分隔九龍和香港島的維多利亞港。維港被四周的島嶼、以及九龍的獅子山和港島的太平山等高山包圍,讓港內船隻不會受強風侵襲。相對於鄰近海域的澳門等珠三角一帶,維多利亞港深而闊,再加上沒有珠江所帶來的泥沙淤塞,讓維港適宜海運發展,並素有世界天然良港的美譽。海港可容納吃水12米的萬噸級以上的貨船出入及停泊。抵港後,貨車能通過陸路將貨物送往中國內地,或者經空運、船運將貨物送到亞洲其他地區。 相對於華南其他地區,香港山地多,香港境內河流規模較小,缺少大型河流及湖泊,以長度來說,香港最長的河...

    受到地形所礙,香港有約75%土地屬郊區,未曾開發成市鎮。由於受城市擴張的影響,香港郊區與城市的距離十分近,市民及旅客可在短時間內前往郊區。2005年,前往郊野公園的遊人達1,200萬人次,進行遠足、燒烤、露營等活動。郊區內的自然生態盎然,棲息着多種香港稀有、獨有品種,與密集的市區發展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些潛在的自然生態旅遊資源,獲得政府近年進行評估發展。 政府在郊區開闢24個郊野公園和22個特別地區,共佔地443.1平方公里,即全港土地約39.35%。這些地域受到法例保護,大部分與集水區重疊,以保護食水資源,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管理。郊野公園主要是為市民提供郊野康樂設施,而特別地區則主要為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香港亦設有5個海岸公園及1個海岸保護區,同樣受到法例保護。海岸公園及保護區面積有3...

    香港的地理位置造成海洋性副热带季风气候,氣候極為溫和。由於香港位處亞洲東南部,受全球最活躍的季風影響,由於受到海洋的調節,比起內陸地區,香港一年的溫差較少,同時季風也為香港帶來分佈分明的降雨。 香港擁有一個漫長的夏季、較短促的春秋冬季。香港天文台並沒有說明四季的劃分方法。天文台使用的的季節,是指天文季節,而不具氣候意思。香港作為華人社會,傳統而言使用二十四節氣作為季節劃分的時間,然而位處華南而面對著氣候改變的香港,呈現著夏季越來越長,冬季越來越短的趨勢。 一般而言,香港的夏天炎熱潮濕,冬天偶爾寒冷。按照天文台的天文術語說明,氣溫達28℃以上為炎熱,而17℃以下為清涼。所以從氣候的角度而言,香港在五月中旬開始入夏,九月下旬入秋。 一、二月是香港的冬季,也是全年最寒冷月份,但是因為雲量較多的緣故...

    作為一個面積僅約為1,1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加上山多平地少,如何有效利用土地對香港來說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挑戰。香港的都市用地可向三個方向發展:沿着山坡發展、向周邊平地發展、填海。向陡斜的山坡發展成本高昂,而香港海岸線曲折而多淺灣,因此通過填充這些海灣來拓展土地是頗為便利的做法。根據1986年一家公司的估計,1982年香港開山費用為每平方米120港元,但填海成本只需60元,而填海後售賣地皮的收益更是成本的三倍,可見填海的吸引力。 香港開埠早期,城市的發展主要集中在香港島北岸的中西部,是為維多利亞城。另一方面,洋人的高尚住宅則沿着太平山向上發展。1851年之前,填海拓展土地屬私人行為;香港政府則於1852年將填海納為政府工程,展開文咸填海計劃。然而,隨後更大規模的寶靈填海計劃,卻遭到當時的香港定...

    香港環境污染的問題大致可以歸為廢物、空氣、污水、噪音及光害五類。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開始重視有關問題。環保處於1981年成立,至1986年升格為署級部門(即今日環保署),負責統籌政府環保政策及執行事宜,並就各項計劃提供科學意見。另外,香港也根據《基本法》以「中國香港」身份加入了多個國際環保條約、條約,當中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議定書、《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等。 2017年,香港平均每日產生的都市固體廢物為2萬公噸,而其中只有5千公噸送往回收再造,其餘則運往堆填區處理,堆填區會在可數之年溢滿。政府近年開始探討利用新式焚化爐解決廢物問題,並已經在2018年底開始興建,預料2024年落成,預計每天處理量為3000公噸。 香港的空氣污染問題尤...

  4. 吐露港公路 (英語: Tolo Highway )是 香港9號幹線 (新界環迴公路)通往大埔及新界北的公路,簡稱 吐公 ,連接 沙田 及 大埔區 的 泰亨村 ,全線均為三線或四線雙程分隔 快速公路 。 吐露港公路長11.3公里,共有4個交匯處。 馬料水 交匯處與 2號幹線 交匯,而 完善路 、 達運道 、 大埔太和路 和 林錦公路 的交匯處則接駁大埔區內道路。 公路由 沙田馬場 開始,沿 吐露港 西岸、 港鐵 東鐵綫 旁的7公里的海堤,直達大埔元洲仔。 接著的路段長4.3公里,由元洲仔起,經大埔西及南面的山坡繞過 大埔新市鎮 至泰亨鄉。 由於重型機器難以開進途中之深谷,故此段部分橋樑須以「 分段曳進法 」建造。 公路於 林錦公路 交匯處之前終止,連接 粉嶺公路 。

  5. 淡水湖原址是 船灣 東部 吐露港 北面的海灣。 1950年代香港人口急增,用水量大幅增加,但可供興建水塘的山谷所剩無幾。 當時的「香港水務監督」(相當於現在 水務署 署長)毛瑾(T.O. Morgan)在工餘時間到船灣 遊船河 ,他發現這個廣闊的海灣呈月牙形,如果在海中建造堤壩將船灣內的島嶼連接起來,然後把堤壩圍封範圍內的海水抽走,再引入淡水,便能建成一個大面積的水塘 [4] 。 他很快便嘗試將這個大膽的構思實行,帶同團隊在船灣進行實地考察及評估,當局認為這個構思具有潛力且技術上可行,於是展開前期工作,規劃輸水管道,同時用圍網阻止海水魚繼續游入海灣,並捕捉在施工範圍內的海水魚及其他海洋生物,再投放回大海,避免施工範圍內的海洋生物因為淡水湖工程而全部死亡 [4] 。 興建及發展 [ 編輯]

  6. 香港開埠以來,因為香港人口不斷增加,香港市民用水量的快速增加,因而需要興建多座水塘及水庫以作收集雨水用途。 現時香港共有18座食用水庫,總容量達約5.86億立方米,[1] 根據統計,每位香港人每日平均耗水量達220公升,食用水庫可以為到香港人提供150日的水量,其中85%的水量來自萬宜水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