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嘉義 相關

    廣告
  2. 上個月有 超過 100 萬 名用戶曾瀏覽 agoda.com

    現在預訂嘉義縣酒店可享二折優惠。 先預訂,後付款,趕快預訂吧!

搜尋結果

  1.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 概览
    • 形成演化
    • 地质地貌
    • 区域范围
    • 气候特征
    • 水系状况
    • 资源概况
    • 环境问题
    • 人文历史
    • 高原文化

    [qīng zàng gāo yuán]

    亚洲内陆高原

    展开5个同名词条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亚洲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羌塘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青藏高原的自然历史发育极其年轻,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轻而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单元。高原腹地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片地区最暖月平均温度也不足10℃。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流发源地;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措、青海湖等。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纪),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亚欧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亚欧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隆升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万年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抬升过程不是一次性的猛增,也不是匀速的运动,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曾达到每年7厘米,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大概在距今1500万年前,才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青藏高原。

    地质环境

    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高原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 高原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 地层结构 青藏高原被若干条板块缝合带分为7个地层区: 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介质在纵向与横向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岩石圈存在着清楚的块–层结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岩石圈厚度约140~170公里,地壳平均厚度70公里左右。 地壳厚度在东西方向上较均匀,变化不大,而南北方向上变化较大,在几个主要断裂带上,莫霍面均发生错断。例如,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北侧,莫霍面比南侧抬升了8公里。同周围的地块相比,青藏高原地壳厚度要大一倍。 岩浆地带 地震活动 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发生大陆内地震的主要地区,不但地震强度大、频次高、而且活动规律性强。青藏高原十分强烈的地震活动,是现代构造活动的表现,高原四周都是逆冲事件,内部散布着拉张性的地震活动,这一地震活动规律表明,高原的隆升是现今青藏地区地质构造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地震活动的背景。此外,青藏高原南部位于板块碰撞边界,但近代地震活动并不强烈。而高原西缘的逆冲性地震活动非常强烈。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总体地震活动总体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分布面广,并伴有少量火山活动; 二是地震活动强度高,截至2013年的近50年间,青藏高原7级以上地震多达40余个,历史最高震级达8.5级(1950年察隅地震); 三是地震密集发生在青藏高原和天山两大特殊构造区,壳内强震活动基本位于地壳厚度大于35千米的地区; 四是有两个中深源的地震活动中心,分别是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和缅甸地区,最大震源深度383千米。 地球之巍峨崇山

    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86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 青藏高原边缘区存在一个巨大的高山山脉系列,根据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东西向山脉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主要的山脉类型(从走向划分);南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南部及横断山区附近,这两组山脉组成了地貌骨架,控制着高原地貌的基本格局东北向的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普遍偏高,除祁连山山顶海拔高度为4500米-5500米之外,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等的山顶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许多次一级的山脉也间杂其中。两组山脉之间有平行峡谷地貌,还分布有数量广泛的宽谷、盆地和湖泊。 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其中青南—藏北冻土区又是整个高原分布最为广泛的,约占青藏高原冻土区总面积的57.1%。除去多年冻土之外,青藏高原在海拔较低区域内还分布有季节性冻土,即冻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系列融冻地貌类型。另外,青藏高原上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也广泛分布。 贡嘎山地区共有现代冰川74条,冰川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是横断山系与青藏高原东南缘最大的海洋型冰川作用区 。

    科考成果

    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发布了首期成果:科考发现,冈底斯山先于喜马拉雅山隆升到现在的高度。喜马拉雅山阻挡南亚季风气团向北传输,使青藏高原逐渐变干变冷。高原隆升后,青藏地区生物形成“走出西藏”和“高原枢纽”共存的模式演化。 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冰川面积退缩了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16%;青藏高原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数量从1081个增加到1236个,湖泊面积从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74万平方公里;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中亚阿姆河、锡尔河和塔里木河数十条支流径流量增长更为显著。亚洲水塔失衡伴随灾害频发,2016年西藏阿里地区阿汝冰川发生冰崩,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威胁亚洲水塔命运,需要建立科学预警体系。 过去35年间,青藏高原生长季平均植被指数显著增加,但2000年以来其增加趋势减缓;青藏高原碳汇功能显著增加,但未来气候变暖导致的冻土融化可能降低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高山树线上升增加了森林生物量,但压缩了高寒灌丛—草甸的生存空间,可能提高高海拔特有物种消失的风险;气候变暖对农业生态系统也造成潜在风险。 2020年6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利用青藏高原湖泊非结冰期能量平衡的合理假设,结合遥感数据和再分析数据,发展了一种可靠的湖泊蒸发量估算方法,并据此估算青藏高原湖泊蒸发总量为每年517亿吨,相当于357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为准确估算“亚洲水塔”中湖泊水资源储量提供数据参考。 2022年9月17日,中国高空大型无人机高原气象观测试验首飞作业成功完成。该试验成果将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水资源与生态安全保障决策的重要依据。 2022年10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科考证据表明,以稻城、香格里拉为代表的青藏高原东部高海拔森林景观曾经是一片低地沙漠,直到数千万年前才转变为现今的模样 。

    位置境域

    青藏高原介于北纬26°~39°、东经73°~104°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北界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除西南边缘部分分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及缅甸等国外,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

    区域划分

    根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可将其分为6个亚(高原)区。

    总体特点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气候分区

    青藏高原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区、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藏东南温带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即三江河谷、喜马拉雅山南翼部分地区)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那曲亚寒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羌塘亚寒带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阿里温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阿里亚寒带干旱气候地区及昆仑寒带干旱高原气候地区等10个气候区。

    产生影响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该区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 2001—2020年,青藏高原冰川物质损失量为3060亿吨,相应的损失率为150亿吨/年。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微弱。

    概况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区域内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是内外水系分界线。这条内外水系的分界线将青藏高原的河流分为外流区与内流区两部分。外流区主要位于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如注入太平洋的黄河、长江,以及注入印度洋的西南水系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内流水系大多位于高原西北部,主要指的是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及局部小块的封闭湖盆。大多数内流河的河水会注入这些洼地中,形成为数众多的咸水湖。 内流区由于受到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得暖湿空气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而日照充足,又使蒸发量相对较大,因此内流河大都径流量较小且流程较短;内流河大多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因此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为汛期,冬季普遍结冰,常发生断流现象,也就是说间歇性河流多;因内流河大多注入盆地或洼地,因此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咸水湖泊,如著名的青海湖、纳木措等。 外流区可分为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西南水系长江和黄河均注入太平洋,属于太平洋水系;西南水系有4个分支,包括澜沧江、怒江、恒河—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起源于藏西南边缘),后三者均注入印度洋 ,属于印度洋水系。在外流河水系中,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流域宽广,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外流水系类型。由于外流水系大多起源于藏东南或东部,所以其补给的主要方式是雨水补给。因此与内流河相比,外流河水量巨大,流程也长,其流经地的两岸,常因为侵蚀、堆积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冲击平原或台地。

    主要河流

    青藏高原是中国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南部与东部的边缘山区河网密集,较大的外流河有属于印度洋水系的雅鲁藏布江(大支流有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与帕隆藏布等)、怒江、朋曲及属于太平洋水系的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等大河的上游段。

    主要湖泊

    青藏高原湖区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个,面积44993.3平方公里,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有346个,总面积为42816.1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该区湖泊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较著名的湖泊有纳木措、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鄂陵湖等。

    水资源

    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水体形式存在,并以河川径流为主体。外流水系流域面积占高原总面积的53.56%。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河网密集,为亚洲许多著名大河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青藏高原地表水以河川径流为代表,年均总资源量为6383亿立方米。高原冰川总面积4.9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融水量约为350亿立方米。高原湖泊总面积36889平方千米。青藏高原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6386.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占28.35%。水资源总量占中国的22.71%。

    土地资源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地域分布明显,数量构成极不平衡。宜牧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3.9%,宜林土地占10.7%,宜农土地占0.9%,暂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占34.5%。宜农土地资源主要集中于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谷地,东南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支流谷地,东北部黄河及湟水谷地,北部柴达木盆地周围。 按气候、水利、土质、坡度等限制因素划分耕地资源,一等土地占17.7%,二等土地占27.6%,三等土地占53.1%,其余1.5%等外地属退耕土地。宜牧土地资源分布在人口稀少的高寒无林地域,草地生态环境不一,宜牧的性能差别也很大。宜林土地中有95%集中于南部喜马拉雅山地和东南部横断山区,在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东昆仑——西秦岭及河湟谷地也有零星分布。

    动物资源

    低等动物方面,仅西藏有水生原生动物458种,轮虫208种,甲壳动物的鳃足类59种;昆虫20目、173科、1160属、2340种。脊椎动物方面,在整个青藏高原有鱼类3目、5科、45属、152种;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生3属、1047种,占中国该类动物总数的43.7%。在己列出的中国濒危及受威胁的1009种高等植物中,青藏高原有170种以上,高原上濒危及受威胁的陆栖脊椎动物已知有95种(中国现列出301种)。

    冰川消融

    同其它冰原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显得更为脆弱,积雪融化速度快得惊人。截至2010年的一个世纪时间里,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温度升高了2.6华氏度,为全球升温速度的2倍。在部分地区,升温速度甚至更快。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大都处于高海拔低纬度地区,这就意味着这些冰川对于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因此融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1984-2014年的约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至4.5万平方公里,退缩了15%。中国有46000多条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冰川消融短期内会造成江河流水量增加,长此以往,一旦部分冰川消亡或冰川面积减小,其下游径流就会逐渐减少。

    土地沙化

    青藏高原处于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活动剧烈频繁,为沙尘进入大气并进行远距离传输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此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片流动沙丘和荒漠化土地又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如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黄河、长江源地区都有大片活动沙丘。此外,高原的沙漠化面积也在剧增。 中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相对于其他沙尘暴发生区,高原更容易将沙尘等细粒粉尘物质扬升到5500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风急流正是亚洲粉尘远程传输的主要动力,甚至可以将沙尘传往遥远的北太平洋地区。

    水土流失

    据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8.2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49.1%,并且每年还在以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黄河、长江、澜沧江流域在青海境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39.5%、31.6%和22.5%,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原始社会

    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发源地,辽阔的高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但是,由于高原地理环境和其它因素的限制,考古工作者仅在20世纪的前半期,于甘、青接壤的黄河两岸,曾有一些采集和发现;进入50年代以后,才在整个高原开展了考古调查发掘。 旧石器时代的遗物,曾在西部阿里地区,东部横断山,北部昆仑山,南部喜马拉雅山区,采集到打制石器。中石器时代的遗迹,经初步鉴定有申扎、聂拉木两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几乎遍布西藏自治区及毗邻地区,分别有石器和其它器物发现。 迄今已发现的不同时代的石器,其器形及加工,都具有黄河流域的石器特征,又带有一定的地方特点。细石器的年代尚待鉴定,但亦与中国北部、西部的细石器同属一种类型。

    商周至唐

    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居住着以游牧为主的西羌诸族部。商代泛称“羌方”;周代称西部边民为戎人,南部边民为蛮人;秦、汉之际,始称诸族部为亚羌人;后汉王朝曾与甘、青地区的先零、烧当诸羌部有往来,诸羌又与西藏地方的唐托、发羌诸部有联系。 4世纪初,鲜卑族吐谷浑部从辽东沿阴山西迁至甘、青地区,建立地方政权,与青海的西海诸族部和西藏的蕃域诸族部的西羌人,有了直接往来。隋代统一中国,势力远及青海湖以西,除与吐谷浑部交往,还与西女国、大羊同、苏毗、党项、附国、西南诸蛮等诸羌部也有通好往来,并通过诸羌部接触到白兰、嘉良、悉补野等部。 悉补野部是善域诸族部的一支,世居雅隆河流域,到6世纪与7世纪之交的隋开皇年间,逐渐成为蕃域诸族部联盟的首领,势力遍及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广阔地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西羌150余族部兼并融合,组成了几个地方政权。 公元7世纪初期,唐朝代隋而兴。约略与此同时,雅隆河谷匹播城的悉补野部首领,先后征服波堡、娘堡、工堡、达堡以及珞域、门域、小羊同(象雄)等十余地区诸部族,定都逻姿(逻些),建立了吐蕃王朝。 吐蕃赞普(王)于本部设置乌如、要如、叶如、如拉等四大军政区域,并西据羊同、北入苏毗(孙波)、东抵尔多弥,先后占领白兰、党项(弥药),西山诸国、吐谷浑(阿柴)、于阗(李域),勃律诸属国,长期与唐朝争夺西域四镇,到8世纪后期,与唐朝的朔方、河西、陇右、剑甫诸道节度对峙,武力远及南沼(绦域)、泥婆罗、天竺(印度)、以及大食、突厥等国,设置了于阗(李域)、沙州、凉州、多弥、武胜军、东道等重镇驻军,雄霸祖国西睡,为青藏高原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光辉的贡献。 9世纪中叶,赞普遇弑,吐蕃王朝灭亡。吐蕃本土王族分裂内哄,长期交争不已,吐蕃辖地诸部族纷纷自立,甘、肃、瓜、沙等州为唐朝规附。不久,整个青藏高原上进发了奴隶和属民大暴动,吐蕃在各地的建制被彻底摧毁,荡然无存。

    五代两宋

    公元10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中原地区历经梁、唐、晋、汉、周和北宋、南宋的政权更迭,实力转弱,无暇西顾;自宋初以大渡河划界,更与吐蕃诸部往来阻隔。仅只有西凉(六谷)、邈川等地方首领,曾接受过朝廷的封赠。以党项(弥药)人为主体的西夏王朝,构成宋代北部威胁,而青海唃厮罗(宗喀)政权,则是宋朝屏辅。 在吐蕃王朝故土,分为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三个地方,除磨榆(拉达克)、古格、布让三处政权传世较长;其余如亚泽、逻娑、武三咩、雅隆等地方政权均始终未能得到发展;在桑噶、达堡、工堡、波堡等地及藏曲河流域仍然处在彼此不相统属的分裂割据状态。从11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若干政教合一封建制度的地方政权。在吐蕃王朝,旧日辖地,门域、珞域和喀木、脱思麻等处,更加分散成为众多的游牧群落;而吐蕃王朝极盛时期,曾抵达过的大理、于阗(李域)、加湿弥罗,则逐渐与当地诸部族交错杂处。

    象雄文化

    象雄,是青藏高原在吐蕃还未崛起之前的名称,它分为里、中、外象雄三部分,分别为以今天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穹隆银城、那曲地区尼玛县当惹琼宗、昌都市丁青县琼波孜珠山为中心的历史疆域。象雄文化以阿里冈底斯山一带冈仁波齐为中心而发端,从初期敬畏宇宙自然,开始对神山、圣湖、神灵等原始崇拜,列为原始的“本”的意识形态,然后逐渐形成了象雄文化中各个有所仪式或内容区别的“本教”,例如笃本、恰本等等,比较混乱的存在在象雄文化中。萨满教就是属于象雄文化中本教早期的一类教派,以杀生祭祀、巫术、占卜等为主要的仪轨。 象雄文化包括医学、建筑学、声明学、因明学、佛学、哲学,以及天文学等体系,经过数千年的沉淀积累,成为青藏高原祖先文明智慧的结晶。

    生活习惯

    穿着 在藏族集镇与农村,男女上身都以藏袍为主,男子下身穿长裤,妇女下身穿长裙。藏袍大多以氆氇(以牦牛织成的布)、毛料或呢料制成,颜色多为黑、褐或深灰,大襟宽腰,领口袖口镶有花边,因袍长过人,穿时将腰部提起系上腰带。 饮食 1.酥油 酥油是由牦牛奶或羊奶提炼出来的,营养价值很高。将牦牛奶或羊奶稍微加温,然后倒入“雪董桶”中,搅拌至表面浮上一层脂肪,把脂肪舀起装入袋中,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可制酥油茶,或加入糍粑中食用。 2.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最普通的饮料。制作方法是,先将茶砖熬煮成浓稠的茶汁,然后与酥油、佐料一起倒入酥油茶桶中,搅至水乳交融后煮开饮用。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缺少蔬菜,而藏民多以肉食为主,所以清热败火的酥油茶是他们日常必不可少的饮料。 3.糌粑 青稞属于大麦的一种,耐寒、耐旱,生长期短,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粉状,加入酥油撮捏成团,成为“糌粑”,是藏民的主食。 4.青稞酒 青稞酒以青稞酿成,酒精成分在10度左右,味道酸甜,似内地的米酒,更象是四川一带的醪糟。青稞酒是藏民喜庆宴会不可缺少的饮料,内地入藏的游人,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能痛快地喝上几大碗。 藏族传统的食品还有“包子”(藏式饺子)、酸奶酪及风干的牛羊肉等。 住居 1.拉萨 拉萨等大城市一般常见的住宅形式为2-3层的石砌碉楼,人住上层,一楼为仓库或圈养牲口家畜。墙壁粉刷成白色,阳台、窗前种植花草,在高原晴空万里的衬托下显现出一种迷人的油画般的绚丽色彩。 2.农村 农村的建筑多为木石结构的平房,屋顶以夯土打实抹平,堆放牦牛粪及木材等燃料,屋角还插有五颜六色的经旗,在风中飘扬。 3.游牧区 帐篷是藏民夏天游牧期间的居所,为了便于游牧的搬迁,帐篷设计简单、拆迁容易,中央以木杆支撑,周围以毛绳拉开钉在地上即可。帐篷内的空间大约在10-15平方米,内有以石头围成的灶台,可作简单炊煮。帐篷以氆氇缝制而成,质地粗厚坚韧,相当保暖。 传统娱乐 1. 藏族歌舞 传统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运用比喻、联想、拟人等手法,描写藏民的生活、风俗、男女感情或历史故事。一般分“跳果谐”、“跳弦子”、“卓”和“热巴”等几种。 2.藏戏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17世纪时,藏戏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除了省、自治区、直辖市,还设有相当于省级行政区的 行署区 、地方、地区;在省级行政区之上,还有6个 大行政区 ,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即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区。 [3] [5]

  3. 九龙城寨(Kowloon Walled City),又称九龙砦城,位于今九龙城区的一座围城,属于香港历史城区,于1993年被拆除。九龙城寨,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中国的宋朝时代,原是防卫外敌的据点。本是潮州人聚居之地,这里被称为“小潮州”。

  4. 土地以豐潤的養分滋養在地文化,藝術家以創作表達與連結對土地的情感 「歷史.榮光.名作系列──美術家傳記叢書」第二系列出版 十二位與台南有關的藝術家,他們的故事及作品,帶領讀者悠遊於不同時空,欣賞結於地方的藝術果實 林玉山 (1907-2004),生性敦厚,充滿包容力,在臺灣美術發展中 ...

  5. 中文名. 黄山. 外文名. Mount Huangshan. 地理位置.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06:00-22:00. 景点级别. AAAAA级(世界地质公园) 门票价格. 旺季190元、淡季150元. 占地面积. 约 1200 km². 著名景点. 猴子观海 、 仙人指路 、 仙女弹琴 、 天狗望月 、 仙桃石. 所属山系. 黄山山脉. 公园类型. 地质公园. 保护级别.

  6. [tài shān]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中国5A级旅游景区. 展开 35个同名词条. 收藏. 查看 我的收藏. 0有用+1. 泰山,又名 岱山 、 岱宗 、 岱岳 、 东岳 、 泰岳 ,为 五岳 之一,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14]。 位于 山东省 中部,隶属于 泰安市 [14],绵亘于 泰安 、 济南 、 淄博 三市之间,总面积25000公顷 [22],主峰 玉皇顶 海拔约1545米 [23]。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