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A. 開國之君宋太祖加強了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宋代為了防止類似唐末五代分裂割據局面的重演,大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制。 地方上雖沿襲唐後期的三級建制,但各級地方政府的兵權、財權、司法權都收歸朝廷。 宋代每個官員至少有「官」和「差遣」兩個頭銜。 「官」指本官或正官,北宋前期由「三省六部」等機構官名組成,如左僕射、工部尚書等。 不過有這些官號者,其實並不過問尚書省或工部的事務,官號只用來確定官員的等級,即屬於幾品官,以及確定這個官員應該得到多少俸祿,所以又稱「寄祿官」。 「差遣」才是他們實際擔任的職務,又稱「職事官」,常帶有判、知、權、提舉等字。

  2. 2018年3月23日 · 北宋有一個管理全國財政的特殊機構叫做 三司三司其實是三個部門:鹽鐵司度支司戶部司三司使則是其長官。 . 北宋以前就出現了 三司使 這個官職,比如唐朝在辦理大案要案時有時會派出一個三人小組尚書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聯合辦公,成為三司使。 但是跟宋朝三司使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北宋為什麼要設立三司使來統一管理三司呢? 這得從宋太祖說起。 太祖曾經問宰相趙普,唐末以來皇帝換了幾十個,百姓不得安寧,我想天下太平怎麼辦呢。 趙普回復了八個字, 節鎮太重,君弱臣強 。 趙普進一步闡述說只要收回地方上的兵權和財權,那麼就能實現長治久安。 所以三司使的設立,直接目的是為了收回地方財權。 所以有的觀點認為三司使的設立是為了分割宰相權力,其實是不成立的。

  3. 三司為北宋前期財政的管理機構戶部則在北宋元豐改制後擔負原三司職務而司農寺主管的常平倉職務也隸屬於三司與戶部之下。 (一) 三司 改制前的三司由鹽鐵戶部度支三部組成其詳細職掌如下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基本介紹. 中文名 :三司. 拼音 :sansi. 解釋 :最尊顯的三個 官職 的合稱. 出處 :《 尚書 大傳》 引證詳解. 指三公,即太尉(大司馬)、司徒、司空。 《 後漢書 ·順帝紀》:“今 刺史 、 二千石 之選,歸任三司。 ” 李賢 註:“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 晉 陶潛 《晉故 征西大將軍 長史孟府君傳》:“ 淵明 從父 太常夔( 陶夔 )嘗問 耽 :‘君若在,當已作公不? ’答云:‘此本三司人。 ’” 唐 張說 《和麗妃神道碑銘》:“故坐而論教,則位比三司;動而具贍,則儀型六列者矣。 ”。 唐代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主理刑獄。 自永徽以後, 武則天 當政,以尚書刑部、 御史台 、大理寺雜按,謂之‘三司’。

  6. 2021年2月3日 · 唐末稅法混亂田賦丁稅的收入無法維持王朝的龐大費用直至五代後唐明宗開始設立三司」,亦即鹽鐵度支和戶部財政收入才穩定宋初太祖即位後亦繼續沿用這個制度三司是北宋前期掌管全國財政的最高機構

  7. 2019年2月18日 · 太祖皇帝( 960-976 年),原名趙匡胤,是 960 年至 1279 年宋朝的創始人。 太祖希望建立一個比以往朝代更小,但更統一繁榮的中國,他特別努力限制軍隊的權力,並支持國家中士大夫的權力。 太祖的謹慎治理,將確保他的繼任者擁有建立中國歷史,最成功王朝之一的基礎。 掌權. 唐朝從 618 年統治並取得巨大成功,但在 907 年崩潰,導致持續的政治動盪時期。 曾經統一的國家,分裂為許多相互競爭的政治實體,因此 907 年至 960 年的時代,稱為五代十國。 在這個動蕩時代,能凌駕於其他軍事統治者之上,就是後周將軍趙匡胤。 960 年,周軍擁護趙匡胤為新領袖,並自信地宣布他為中國的皇帝。 趙匡胤927年出生於河南省洛陽市,是重要軍事指揮官趙弘殷的次子。 他是個優秀的射手和騎手。

  8. 政策背景. 五代十國時期,地方勢力強大,中央無力控制,加上君主在位時間短促,因此兵變擁立之事時常發生,宋太祖本身便是以黃袍加身而得國。 為了防止歷史重演,太祖於是確立「強榦弱枝」及「重文輕武」政策,以加強皇權,維持國祚。 政策特色. 集中軍權. 宋太祖即位後,聽從宰相趙普建議,以「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廢除資深的禁軍將領石守信、高懷德及王審琦等兵權,同時又廢除「殿前都點檢」一職,改由資歷較淺的將領統率禁軍。 為了加強京師防衛,太祖選取地方精壯士兵駐京,稱為「禁軍」;老弱的守衛地方,稱為「廂軍」。 此外,宋室更採用「更戍法」,規定在邊境戍守的士兵每三年須換防一次,但調兵不調將,以防止軍人擁兵作亂。 樞密使一職及統兵出戰的將領亦多由文臣出任,以防武將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