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長者比例不斷上升對公營醫療需求大增加上醫療資源投放不足為香港公營醫療系統添加不少壓力面對醫生人手長期不足政府過去嘗試尋求不同方法希望能紓緩醫療系統超負荷的情況其中引入海外醫生的方案較為人所關注惟社會上不同持份者對方案存有分歧方案能否推行仍有待討論支持引入海外醫生. 醫學界. 引入海外醫生 紓緩人手不足.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劉澤星認為,香港醫生人手短缺,即使增加本地醫科生學額,亦要一段時間才有成效,引入海外醫生則可以紓緩人手不足。 海外申請者必須已經入讀獲認可的專科培訓計劃,並獲得第一部分的認可資格。 同時,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當中九個專科學院已準備接受海外醫生申請,當中包括人手短缺的急症科。 他續指,醫專會有嚴格的評核標準,因此不會降低醫生質素。

  2. 2021年6月10日 · 不少民眾強烈支持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認為新加坡等地都有類似成功經驗有效緩解本地醫療需求但無奈香港醫界作為精英群體往往霸佔了媒體版面反而將普通民眾與病人群體的聲音排擠到輿論場邊緣營造出群起反對的假象大量網民評論認為長期以來香港的一些醫生團體綁架民意脅迫政府阻礙有益民生的各項施政只有修例引入外來新鮮血液才能打破這種固化局面。 圖3 2017年至今香港社交媒體有關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與公院人手告急討論關注度變化對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香港公立醫療人手短缺,早已是人盡皆知的事。 每年秋冬流感季都會出現公立醫院爆滿,醫生焦頭爛額的景象;而新冠疫情的爆發,巨大的檢測、隔離與治療需求更一度令公立醫療系統瀕臨「爆煲」。 此外,由於香港人口日益老齡化,醫療需求亦不斷增長。

  3. 2021年10月22日 · 他質疑世界各地都在吸引海外專才特別是醫生不明白香港仍拒人於千里認為是少數醫生多年來阻撓引入海外醫生醫醫相衛」。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則表明反對稱修例是破壞本港公平和行之有效的醫生執業試制度又謂本港醫生不是擔心被搶飯碗」,而是憂慮如何維護本港醫療水平。 特區政府因應法案委員會的討論,為條例草案作出三項主要修訂。 總括而言,在新條例下,有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認可專科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不論是否港人,都可在公營醫療機構做滿5年後,免試在港註冊;已來港的有限度註冊醫生,在符合一定條件後,先可申請特別註冊,在公營醫療機構做滿5年後,亦可免試在港註冊;在外地培訓但未實習的永久居民醫科畢業生,可回港參加本地執業試,開始實習,在符合條件後申請註冊(見表)。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6年7月5日 · 香港的醫務改革講了十五年至上星期改革醫務委員會下稱醫委會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終於上呈立法會卻惹來極大爭議有醫生發起靜坐而一些改革方案也引來市民的恐慌──就是醫委會最終會否受到操縱為降低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門坎鋪路──最引人關注就是會否引入中國大陸的醫生來港。...

  6. 2021年5月27日 · 引入海外港人醫生 助解醫生不足問題. 2021-05-27. 文章原載《明報》2021年5月27日. 撰文:和睦家醫療(醫療事務)副總裁、香港醫院管理局(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部)前高級行政經理、澳洲迪肯大學醫學院臨床副教授 馬沛恩. 香港醫生人手捉襟見肘公立醫院不少專科的候診時間數以年計病人望穿秋水也未獲得適切的治療。 近日,政府終於宣布修例放寬引入非本地培訓的港人醫生回港執業,以紓緩香港醫生人手不足。 可是,這只是應對問題的第一步,香港醫療制度必須破舊立新,才能有效解決。 本港的非緊急服務輪候時間之長,澳洲或內地的醫護人員皆嘖嘖稱奇。 以全關節置換手術為例,據醫管局最新數字,香港病人最長可能等待超過5年,其中一個聯網輪候宗數高達7300多宗,過去一年只完成240宗。

  7. 2021年8月31日 · (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政府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以開闢新途徑讓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執業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和食物及衞生局副秘書長衞生關如璧下午舉行記者會交代有關詳情。 陳肇始表示,修訂條例的初心是要解決醫生短缺的問題,另根據醫療人力推算2020的報告,醫生的人手由目前至長期都會有短缺,其中在2030及2040年欠缺1610名及1949名醫生;其中公立醫院的醫生人手嚴重短缺,欠缺660名及49名專科醫生及準專科醫生。 她指出,如不解決問題,有關情況會嚴重惡化,故必須解決問題。 而有關條例草案今年6月2日已向立法會提交,並現已審議3次,形容進度良好。

  8. 2021年2月10日 · 有出席會議的醫護誠信同行主席林哲玄表示會上食衞局主要向各醫生組織講解引入海外醫生的建議其後由醫生組織代表發問林哲玄認為不論支持還是反對政府這項政策建議都無助完全解決香港的醫療問題:「人力資源問題是否就能解決香港的醫療問題林指出政府的建議是希望在海外讀醫的精英港人回港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6年兼專科培訓成為專科醫生後再服務5年但相關時間長相信對這類人會謹慎考慮能否在港建立事業包括前景專科培訓和晉升機會。 對於如反對有關政策建議便被會標籤為醫學界是保議主義,林指自己對有關建議持開放態度,認為「最重要是對社會是有好處還是壞處」,故並非只會說反對,但提醒當局在落實有關政策時,須對本地醫科畢業生有承諾及提供培訓,當有關修例提交立法會時,冀相關議員不會再將引入海外醫生的門檻降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