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徐衍璞中国台湾地区高级将领陆军二级上将。. 中文名. 徐衍璞. 国 籍. 中国. 职务任免. 徐衍璞毕业于陆军官校72年班曾任陆军第十军团参谋长陆军副参谋长人次室次长陆军第六军团指挥官等军职。. [3] 2020年1月16日,台湾“参谋本部上将副参谋总长 ...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影响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主要作品
    • 后世纪念

    [shěn yuē]

    南朝历史人物

    沈约(公元441年~公元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是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刘宋建威将军沈林子之孙、刘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出身吴兴沈氏。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南朝宋时期,起家奉朝请,迁郢州外兵参军。南齐建立后,任征虏记室、太子家令、著作郎、国子祭酒。梁武帝萧衍即位,授尚书仆射,册封建昌县侯,历任左仆射、中书令、尚书令、左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傅。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谥号为隐。

    笃志好学

    沈约出身江东大族吴兴沈氏,左眼有两个瞳孔,腰上有颗紫色的痣,聪明过人。 他的父亲沈璞在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被诛杀,沈约当时年纪还小,偷偷跑掉了,后来赶上朝廷大赦天下,才免于流亡。但也成为了孤儿,家庭贫穷。 沈约专心好学,日夜兼读不知疲倦。他的母亲担心他用功过度而生病,经常把油灯的油少放些好让他早些睡觉。沈约白天读的书,晚上就能背下来,于是对不少典籍都很熟悉,会写文章。

    由宋入齐

    沈约刚做官时任奉朝请。济阳蔡兴宗听说他很有才华而十分看重他。蔡兴宗担任郢州刺史后,任命沈约当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蔡兴宗曾对他的几个儿子说:“记室沈约人才德性都堪作老师和表率,你们要好好地待他,向他学习。” 后来蔡兴宗任荆州刺史,又让沈约担任征西记室参军,并兼任厥西县令。蔡兴宗死后,沈约任安西晋安王法曹参军转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后进京任尚书度支郎。 齐朝初年,沈约任征虏记室,兼任襄阳县令。侍奉齐朝的文惠太子萧长懋。文惠太子入主东宫后,沈约担任步兵校尉,主管文书记载,在永福省值班,校订四部图书。当时东宫人才济济,而沈约尤其受到赏识与亲睐。每逢值班去见太子,总是谈到太阳落山才出来。 当时王侯到东宫,有时不能进宫,沈约总是劝说太子,替王侯传话。太子说:“我平生很懒,很晚才起床,这你是知道的,和你交谈讨论后,就忘记睡觉,如果你要我早点起床,可以时常早些进宫中来。”于是提拔沈约为太子家令,后来又让他兼任著作郎,历任中书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 当时竟陵王也在招徕有才华的人,沈约同兰陵的萧琛、琅笽的王融、陈郡的谢朓、南乡的范云、乐安的任昉等人都在竟陵王门下交游,时称网得天下才子。不久,沈约又兼任尚书左丞,后来又任御史中丞,转车骑长史。 隆昌元年(494年),沈约被任命为吏部郎,出任宁朔将军、东阳太守。齐明帝即位后,提封他为辅国将军,征辟为五兵尚书,升任国子祭酒。齐明帝死后,宰相当权执政,尚书令徐孝嗣让沈约撰写遗诏,提升他为左卫将军,不久又加封通直散骑常侍。 永元二年(500年),因母亲年老,沈约上书请求免去职位,朝廷改任他为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 萧衍在竟陵王的西邸时,与沈约颇有交情。永元三年(501年),萧衍起兵攻占建康城后,任命沈约为骠骑司马,原来所任的冠军将军、征虏将军等职仍然保留。

    积极劝进

    当时萧衍功业已成,天意人愿都归属于他,沈约曾试探性地给萧衍提及代齐的话题,萧衍没有做声。过了几天,沈约又进言说:“现在与过去不一样,不能指望用淳朴的风气来期许万物,士大夫攀龙附凤,都是希望取得一点点功劳,以保住自己的福禄。如今幼小孩童、放牧的老百姓都知道齐朝的天下已经完了,没有人不说天下应当归您主宰的。天象和人事都表现出改朝换代的迹象,特别是永元以来,这种迹象更加明显。巫师预言说:‘行中水,作天子。’这就像写在白纸上的黑字一样明白清楚。上天的意志不能违背,民众的心情不能不顾及。如果是天命决定了的,虽说想谦让推脱,也是不可能的。”萧衍说:“让我再想一想。” 沈约继续进言道:“您最初在樊、沔一带带兵起义时就应该考虑好,现在帝王的大业已完成,何必再思考呢。过去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刚进入皇宫时,民众便说这是我们的君王。周武王不违背民众的意愿,立即正位也没有再去细想。您自从到了京城,气运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和周武王相比,只是快与慢不一样罢了。如果不早日把帝王的大业定下来,顺应天神与人民的愿望,假如有一个人反对,就会损害您的威望与名声。况且人心不像铁和石头一样一成不变,世上的事情也不能保证不发生变化,怎么能像建安时的魏武帝那样把人臣的名分留给自己的子孙呢?如果皇帝回到首都,公与卿都在各自的官位上,那么君王与臣子的名分就定下来了,不再会产生其他的想法。君王在上很贤明,臣子们在下面很忠诚,怎么还会有人敢和您一起作乱呢?”萧衍认同了沈约的看法。 沈约离开后,萧衍召见范云并告诉他沈约的意见,范云的回答也和沈约的观点基本一致。萧衍说:“看来聪明人的看法无意中一致了,你明天早晨和沈约一起再来。”范云出来告诉沈约,沈约说:“你一定要等我一起去。”范云答应了他的要求。 而第二天沈约偷偷在范云的前面进宫去见萧衍,萧衍让他先筹划有关事项,沈约从怀中取出早就写好的诏书和官员设置情况的文书,萧衍看后基本没有改动。过了一会儿范云到了,到宫殿门前没法进去,在寿光阁外面来回走动,口中不停地说“怪事”。沈约出来后,范云问他说:“结果怎么样?”沈约把手抬起来指向左边,范云笑着说:“没有辜负我们的希望。” 过了一会,萧衍便召见范云并对他说:“平时和沈约待在一起,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今天他的才能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真算得上见解高明的人。”范云说:“您重新认识了沈约,也和沈约现在重新认识了您是一样啊。”萧衍说:“我从发兵起义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有功的臣子和将领,确实有他们的功劳,然而完成帝王大业,功在你和沈约两位。”

    政治

    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萧衍攻下建康,但对称帝一事犹豫不决,沈约此时抓住时机力劝萧衍称帝。萧衍坚定了决心之后,沈约又连夜帮助萧衍起草诏书。而在梁朝建立后,在关于齐和帝的处置问题上,沈约又主张杀掉齐和帝以绝后患。可以说,沈约助梁武帝萧衍成就帝业,是南朝梁的开国功臣之一。

    史学

    在史学研究上,沈约博物洽闻,于晋、宋、齐、梁四代之史皆有撰述,所撰《宋书》更成传世之作。在沈约编纂《宋书》之前,南朝宋人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等已相继编纂《宋书》。其中,徐爰以何承天、苏宝生编纂的《宋书》可谓集《宋书》编纂之大成。徐爰所修《宋书》虽流行于当时,但沈约指出其存在诸多问题,多非实录,难以取信。针对徐爰《宋书》存在的种种不足,沈约在兼采众家关于《宋书》编纂成就的基础上,制成新史。从齐永明五年(487年)春天,他奉诏修撰《宋书》,于次年二月完成了纪传部分70卷,随后又耗时多年精心编纂《宋书》诸志,最终刊成《宋书》100卷。 沈约对于如何编纂一部新《宋书》,有着全局的观念和全面的思考。他首先重新确定了全书记载的范围,将“非关后代”的晋史人物一并刊除。在此基础上,对徐爰所纂《宋书》中臧质、鲁爽、王僧达等人物传记重加改写,删改因本朝人写本朝事而造成的曲笔讳饰;在史料的取舍上趋于客观,力求对于刘宋历史的撰写达于“实录”。同时,沈约还就徐爰旧本所缺的内容,补撰了自永光以来14年间的史事,从而使得刘宋一代之史臻于完备。 沈约撰成《宋书》“八志”是其重大功绩,“八志”共30卷,分别为《律历志》3卷、《礼志》5卷、《乐志》4卷、《天文志》4卷、《符瑞志》3卷、《五行志》5卷、《州郡志》4卷、《百官志》2卷。沈约承继前代史家重"通"的编纂理念,历经多年,著成八篇典志,于典制记载溯源秦汉,尤详魏晋,弥补了《三国志》、《后汉书》缺载典制的缺陷。 沈约开创了“因事附见”的编纂方法。所谓“因事附见”的编纂方法,即记载某人或某事的过程,因牵涉其他人或事,而为之附带记载,以省去为之重新立传。从《宋书》的记载来看,这种“因事附见”的编纂方法极为普遍,如《刘道规传》附带叙述刘遵履历,《庐陵王义真传》附带记载段宏履历,《何承天传》附带叙述谢元履历,《何尚之传》附带叙述孟觊履历,《谢灵运传》附带叙述荀雍、羊璿之、何长瑜三人履历等。这种方法对后来史家的历史撰述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萧子显撰写《南齐书》便承继了这种编纂方法。 此外,沈约还在《宋书》之中,灌注了他对门阀士族与寒门庶族地位升降、佛教在南朝的传播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张力、南北民族矛盾与融合等现实问题的深沉思考,提高了《宋书》的质量,使之在中古时期产生的多部断代体正史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文学

    沈约是永明体的倡导者之一,其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领导了时代的风气。 辞赋 沈约的辞赋作品,由于六朝文献的严重散失,其中大部分已经佚去,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从唐代欧阳询所编的类书《艺文类聚》中辑出的十篇辞赋的片断,和《梁书·沈约传》所收录的《郊居赋》一篇全文了。虽然总共只有十一篇,且其中十篇是残篇,但是通过仔细研读、细致分析,从这为数不多的沈约现存辞赋作品中,可以看出,沈约的辞赋,既有对楚辞的继承、对前代咏鸟传统的延续,也有对潘岳《闲居赋》和谢灵运《山居赋》的借鉴,更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从而形成了其辞赋的独特之美。韵律之美是沈约辞赋最鲜明的特点,讲究押韵,追求对偶工整,善于运用双声叠韵、行文讲究平仄等使沈约辞赋形成了一种声律的和谐,读起来回环往复、朗朗上口。 沈约不仅倡导声律论,而且身体力行,创作出具有声律之美的辞赋作品,努力践行着自己的理论。沈约的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使自己的作品具备独特的声律之美,深受世人的喜爱,而且为后世律赋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沈约提倡的文章“三易”说理论,不仅开创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新潮,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文坛写作用典过多、语言晦涩难懂的弊病,而且对于引领“易用事”、“易识字”、“易诵读”的正确文学发展方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诗歌 在“永明体”诗人中,沈约占有重要地位。沈约作诗,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写作手法高超,艺术上别具特色。首先,感情真挚、婉转动人是沈约诗歌最显著的特色。钟嵘评其诗“不闲於经纶,而长於清怨。”这里“长於清怨”的意思应指沈约诗歌善于感叹世人身世遭遇的不幸,其中也暗含了一些对社会、时代不满的成分。不仅如此,沈约诗中还蕴藏了诗人个体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有时是比较坦率地表露,尤其突出表现在其与朋友交往、送别、怀念、咏怀类的诗歌中,但是这样袒露的诗歌毕竟是少数,沈约诗歌中更多的不是袒露胸襟的强烈感情的抒发和外显,而是经过压抑的深沉感情的含蓄表现。其次,沈约诗歌已有较为成熟的意象。 其诗中,意象的巧妙使用使得其诗意脉表现言有尽而意无穷。并且由于沈约自身内敛而含蓄的个性特征,使其诗歌中意象所能承载的意脉空间更为深沉而内化,不再是一看到底的直白表现,这一点在其时间意象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再次,沈约诗歌善引典故,尤精对偶。沈约学识渊博,其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典故,并将其呈现为工整的对偶。

    南朝宋大臣蔡兴宗: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梁武帝萧衍:生平与沈休文群居,不觉有异人处;今日才智纵横,可谓明识。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诗品》: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馀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所以不闲於经纶,而长於清怨。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於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虽文不至其工丽,亦一时之选也。

    《梁书》:①约历仕三代,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文章,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藉势,颇累清谈。及居端揆,稍弘止足。每进一官,辄殷勤请退,而终不能去,论者方之山涛。用事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政之得失,唯唯而已。②昔木德将谢,昏嗣流虐,惵惵黔黎,命悬晷漏。高祖义拯横溃,志宁区夏,谋谟帷幄,实寄良、平。至于范云、沈约,参预缔构,赞成帝业;加云以机警明赡,济务益时,约高才博洽,名亚迁、董,俱属兴运,盖一代之英伟焉。③高祖旁求儒雅,文学之盛,焕乎俱集,其在位者则沈约、江淹、任防,并以文章妙绝当时。

    魏征《隋书》:①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②暨永明、天监之际,太和、天保之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于时作者,济阳江淹、吴郡沈约、乐安任昉、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巨鹿魏伯起等,并学穷书圃,思极人文,缛彩郁于云霞,逸响振于金石。英华秀发,波澜浩荡,笔有余力,词无竭源。方诸张、蔡、曹、王,亦各一时之选也。

    元代文论家陈绎曾《诗谱》:沈约佳处靳削可爱,自拘声病,气骨茶然。唐诸家声律皆出此。

    不计前嫌

    沈约小时候贫穷无靠,曾向族人乞讨,讨得几百斛米,但却被族人侮辱,他将米全部倒在地上离家出走。到后来富贵显赫后,不因此事记恨,反而因此被同郡的人传颂。

    怀旧之情

    有一次沈约陪萧衍宴游,席中有一位女乐师是齐朝文惠太子的宫人。萧衍问她认不认识在座的人,她说:“只认识沈家令。”沈约听后顿生怀旧之念,伏在座位上哭,萧衍也感到悲伤,为此中止了酒宴。

    沈约瘦腰

    沈约晚年,多次上书请求辞官,但皇帝不同意。于是在给好友徐勉的书信中说:“我每过一段时间,腰带就要缩紧几个孔,用手握胳膊,臂围大概每个月要瘦半分。按这样推算,怎能支撑得很久呢?” 由此有了“沈约瘦腰”的典故。

    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有《四声谱》。大部分已佚,今存《宋书》100卷,文集9卷。明人由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另有《高松赋》、《丽人赋》赋两篇,诗歌《悼亡诗》等。

    1996年,为了纪念沈约,浙江义乌上溪镇沈宅村的村民自发筹资在村南面一处原有古建筑的基础上将其扩大提升成了沈约公园。

    2017年5月27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安镇舍北村举行了“‘迎端午、诗朗诵’新安镇第一届‘沈约杯’诗歌节”活动。

  2. 80卷. 创作时间. 南朝宋. 编 者. 裴骃. 目录. 1 作品简介. 2 作品内容. 3 四库提要. 作品简介. 播报. 编辑. 《 史记 》集解,为南朝宋 裴骃 所纂,共八十卷。 以 广 《 史记音义 》为本, 兼采 经、传、 诸史 及 孔安国 、 郑玄 、 服虔 、 贾逵 等人之说,增益而成。 原书单行,至北宋始与 司马贞 《 史记索隐 》、张守节《 史记正义 》散列于史记正文之下,合为一编。 作品内容. 播报. 编辑. 班固 有言曰。 司马迁 据 左氏 、国语,采世本、 战国策 ,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言秦、汉详矣。 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 或有抵捂。 亦其所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 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

  3. 《风骚要式》是 徐衍 创作的 文学理论 类书籍。 包含《君臣门》《物象门》《兴题门》《创意门》《琢磨门》五章。 中文名. 风骚要式. 作 者. 徐衍. 出版社. 胡氏文會堂 [2] 类 别. 文学理论. 版权方. 公共版权. 目录. 1 原文序. 2 君臣门. 3 物象门. 4 兴题门. 5 创意门. 6 琢磨门. 原文序. 播报. 编辑. 夫诗之要道,是上圣古人之枢机。 故可以颂,可以讽。 “迩主事父,远之事君”。 今之辞人,往往自讽自刺而不能觉。 前代诗人亦曾微露天机,少彰要道。 白乐天云:“鸳鸯绣了从交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禅月亦云:“千人万人中,一人两人知。 ”以是而论,不可妄授。 君臣门. 播报. 编辑.

  4.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日期. 1953年. 逝世日期. 2011年. 职 称. 教授. 研究领域. 海洋生物学 、藻类遗传与育种、 海洋生物技术 及水产增养殖学. 研究工作重点为藻类遗传与育种、海水养殖和 海洋生物技术 ,先后承担:国家攻关、国家海洋生物技术“863”计划、农业部跨越计划、江苏省科技攻关、高技术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 1974年10月至1977年8月入 厦门水产学院 海水养殖专业学习,1977年8月至1983年3月分别任 江苏省海洋渔业指挥部 和江苏省水产局技术干部,1983年3月至2006年在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工作,期间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物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2月至2004年任研究所所长。

  5. 中国当代女作家. 收藏. 0. 宗璞,本名冯钟璞,1928年7月26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 唐河 ,中共党员中国当代女作家代表作品有《 东藏记 》《 红豆 》《 丁香结 》《 紫藤萝瀑布 》等。 [1] [2] [7] 1928年7月26日,出生于北京西郊成府路槐树街。 [3] 幼时就读于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 1945年,返回北京。 1946年,入读南开大学外文系。 [6] 1948年,由南开大学转到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书。 [4]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1957年,短篇小说《红豆》发表。 [3]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 1978年,短篇小说《弦上的梦》发表。 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三生石》。

  6. 1 生平简介. 2 亲属成员. 生平简介. 播报. 编辑. 叶英华(1802~1865),字莲裳,别号梦禅居士,清代 番禺 人。 能诗善画,著有《斜月杏花屋诗钞》四卷。 曾与“汉军子郡丞( 秀琨 )等人结画社”。 [2]尤工 倚声 ,词名颇著,道光年间,曾与番禺 许玉彬 、沈世良、 石衡 、 灏 等结“越台词社”于广州学海堂,每月一集,凡五集。 其时 陈澧 方主持“学海堂” ,亦曾参与社集 [3]。 叶英华另有《花影吹笙词钞》二卷附《小游仙词》一卷,原稿经战乱毁于兵火,其子 叶兰 “于故纸中遍行搜讨,觅得词一百十余首,随获随编,不复按年排比,所存掌录”。 [4]同治十二年 (1873年),应叶兰之请, 潘祖荫 为《花影吹笙词钞》撰序,序中称其“哀乐所流,缠绵靡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