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月15日 · 斷捨離意思上是為家居來一場大掃除,除了清理和收納家居雜物及衣服為家居增添空間之外,順道也能把心中混亂心情一並掃走。 以下就為大家分享56樣應該如何「斷捨離」的物品的方法。

  2. 2024年2月5日 · 想藉由斷捨離讓自己的生活環境變得更舒服、輕鬆,事前又該做哪些準備? 療日子特別邀請林維君臨床心理師與您說明。 如何斷捨離? 3步驟打造理想生活. 步驟1.要先「捨」 也就是丟棄不需要的東西。

  3. 2022年1月3日 · 斷捨離」 這個名詞源自於日本,意為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物品、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 從心靈層面來看,可以透過斷捨離方式,藉由整理物品、捨棄無用之物,還以乾淨整潔場所,讓心情舒暢愉悅並期待會有好事發生。 斷捨離簡單生活的意思. 想要體驗斷捨離簡單生活,就是達到終極目標:收納整潔。 在 《理想的簡單生活》 中提到:「絕大多數的人,在生命的旅程中,都攜帶了沉重甚至是超重的行李。...

    • 囤積的定義及影響
    • 心理學家如何理解囤積問題?
    • 實踐「斷捨離」的方法
    • 結語
    • 延伸閱讀

    簡單來說,囤積是指把某一種或不同種類的物件積存於居所一段長時間,而每次意圖捨棄該雜物時 (即使客觀上該物件已經沒有多大利用價值),一股心理上的阻力 (emotional stress) 總是油然而起,從而令當事人舉步維艱。日常經驗足以證明,一般正常人均會出現難以「斷捨離」的傾向,認為該物件有「珍藏」或「紀念」價值,或者將來可能有用,只是程度上之差異,因此乃人之常情也。然而,當囤積的習慣走向一個極端時,這便是「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囤積症被歸類為「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其中一種,當中包括 (但不限於) 以下的行為傾向: 1. 患者有收集癖好,他們需要、大量收購或無法...

    認知行為學派理論

    認知行為學派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es) 把囤積症歸因為當事人認知能力不足 (如執行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s”、持續專注 “sustained attention” 及分類 “categorization” 能力) 、猶豫不決 (“indecisiveness”) 及錯誤思維 (cognitive bias),以致他們沒法正常地為雜物分類成有用或沒用,繼而實行「斷捨離」。遺憾的是,這個學派的闡釋最大的限制便是沒有解釋為何當事人會投放大量情感於雜物 (或「死物」“inanimate objects”),以致難以跟雜物「分道揚鑣」。

    精神分析學派角度

    另一方面,作為對個人潛意識進行深入研究、由奧地利神經學家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創立的心理學派,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的焦點落在過往經驗 (特別是童年) 如何影響個人性格發展。當中,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發展理論 (psychosexual theory of development)」認為,個人性格發展取決於青春期前 (pre-puberty) 的童年經驗, 而當中不同的年齡範圍 (age ranges) 有着不同的發展階段 (development stages),而父母於各個發展階段的管教方法對孩子日後成長和性格有莫大關係。2 – 4歲的幼童正處於肛門期發展階段 (anal stage),由於獲取「快感 (pleasure)」的來源 (精神分析稱之為 erogenous zone) 由出生時的口腔 (oral stage) 轉移到肛門,適逢此時他們的括約肌 (sphincter,用作控制排糞 “excretion” 的肛門肌肉) 發展開始成熟,他們是透過排放糞便 (feces) 而獲取「快感」。此外,由於糞便是他們首個「產物」(pro...

    童年的依附關係與囤積症之形成

    Bowlby 的依附理論 (attachment theory) 指出,幼童跟親人 (特別是母親) 建立的關係對他們日後的安全感、性格及建立親密關係的模式 (「依戀風格」“attachment style”) 有深遠影響。如果親人不能經常為幼童提供適切的關懷與照料,他們成長過程傾向會缺乏安全感,以及長大後建立不良的「依戀風格」,例如「焦慮性依戀風格 (anxious attachment style」,這類人在親密關係中,會因渴求親密的關係,而往往犧牲自己的需求來讓伴侶得到快樂,而在失去珍愛或被渴望的人拒絕時往往會承受更大的心理痛楚 (pain perception),因此他們傾向對物件投放極多的情感及從中獲取更多安全感,以補償他們內心的空虛和寂寞。這某程度上闡釋了病態囤積症之形成。

    在互聯網輸入關鍵詞,你會發現主流媒體往往會以「破窗效應 (broken windows theory)」、「鳥籠效應 (birdcage effect)」或飛輪效應 (flywheel effect) 作為切入點,鼓勵大眾三思而行、應買則買、一開始便應該把房子保持簡潔,以及收拾雜物時思考一下「我到底需不需要?」之類以實踐「斷捨離」。筆者絕對認同上述做法的效用,並推薦大家參考。以筆者的淺見,下列四個方案或許也是可行的做法:

    儘管精神分析學難免給予別人一種「泛性論 (pan-sexism)」甚至乎「變態」的觀感,精神分析理論無疑為許多人性上根本的現象作出了全面、具啟發性和前瞻性的闡釋和深究。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每次的「斷捨離」無疑是一埸不愉快的角力。然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唯有自身心理上的調適才是克服人生重重挑戰的定海神針。「斷捨離」不單是學習「執屋」,更是一種人生的哲理。 最後,陳奕迅《富士山下》其中兩句的歌詞為「誰都只得那雙手 靠擁抱亦難任你擁有 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在物阜民豐的社會,我們不難滿足物慾,但如何才算是真正的「擁有」呢?

    Keefer, L. A., Landau, M. J., Rothschild, Z. K., & Sullivan, D. (2012). Attachment to objects as compensation for close others’ perceived unreliabil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4), 912-917. Steketee, G., & Frost, R. (2010). Stuff: Compulsive hoarding and the meaning of things.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Yap, K., & Grisham, J. ...

    • i@treehole.hk
  4. 2019年8月7日 · 斷捨離」這個名詞源自於日本,意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物品、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從心靈層面來看,可以透過斷捨離方式,藉由整理物品、捨棄無用之物,還以乾淨整潔場所,讓心情舒暢愉悅並期待會有好事發生。 斷捨離簡單生活的意思. 想要體驗斷捨離簡單生活,就是達到終極目標:收納整潔。 在《理想的簡單生活》中提到:「絕大多數的人,在生命的旅程中,都攜帶了沉重甚至是超重的行李。 」而你我可能都是這類型的人。 所以適當的斷捨離,可以還你一個舒適的空間,視野上也較為廣闊,相對心境上的轉變也就不言而喻了。 斷捨離簡單生活的影響. 想要實行斷捨離簡單生活,就要「捨」得丟棄物品,但這往往也是最讓人為難的地方。

    • 斷捨離1
    • 斷捨離2
    • 斷捨離3
    • 斷捨離4
    • 斷捨離5
  5. 2024年4月24日 · 實踐簡約生活方式的7項斷捨離建議. 1. 定期整理: 定期檢查和整理家中的物品,將不再需要或用不到的物品清理出去。 2. 斷捨離原則: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以及離開對物品的執著。 這意味著選擇保留真正重要和有價值的物品,同時清空不必要的物品,並透過捐贈、出售等方式回收資源,確保它們能夠繼續被珍惜和使用。 廣告. 3. 精選收藏: 專注於收藏那些真正喜愛和有意義的物品,避免過度收藏和累積。 4. 質量超越數量: 選擇高品質的物品,注重物品的功能、耐用性和美感,而不是追求數量和潮流。 5. 消費意識: 在購買新物品之前,反思真正的需求和價值,避免衝動購物和浪費資源。 6. 整齊有序: 保持家中的整潔有序,避免物品堆積和混亂,讓環境煥然一新,提升生活品質。 7.

  6. 2024年1月3日 · 斷捨離的意思,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離」開對物品的執著。 斷捨離的提出者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她原本非常不會整理,直到一次旅遊去了寺廟,一進門就感覺神清氣爽,仔細研究後才發現,這是因為寺廟裡沒有「不必要之物」。 斷捨離的概念,與當時日本正盛行的「收納術」(指透過分類來進行整理)完全不同,是一個從加法變成減法的過程。 斷捨離的原則:不是想「未來」可能會用到,而是「現在」會用到而留下. 在斷捨離中,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所以決定物品是否要丟棄的原則,不是想「這個物品可能會用到,所以留下」,而是「我現在要用,所以留下」。 兩者的差異在於,從物品思考,會想著未來可能會派上用場,最後丟不掉;從自己思考,隱含了「現在」,我現在會用嗎? 不會就丟掉。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