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3月1日 · 「習慣」帶來不可小覷的蝴蝶效應 文 崔浩風 通過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19 年 3 月 1 日 0 1090 在臉書上分享 鳴叫的Twitter 成功的主管有許多面向,這些面向由主管應具備的各種能力決定,而這些能力又是被各種習慣影響與養成,因此,好的 ...

  2. 2022年12月1日 · 2008年金融海嘯造成銀行銀根緊縮,讓許多民眾與中小企業需要資金時求助無門。 一些科技人看到機會,便用數位科技提供點對點(P2P)融資媒合與第三方支付等替代性的金融服務,大眾對金融機構信任的喪失也催生了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與加密貨幣。 近年,一些科技大廠與電商,挾其對消費者與中小企業資訊的掌握,也積極推動替代金融服務,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不易與普惠金融的問題。 科技大廠的介入,對金融業者造成不小的衝擊。 金融科技的崛起讓金融服務不再侷限傳統金融機構才能提供,創新的金融服務也擴大應用,降低門檻,提供普惠金融服務,讓更多的民眾受惠。 近3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數位金融的發展,也改變了消費者行為。 消費者要求金融機構提供「以顧客為中心、隨時隨地、無所不在,個人化的金融服務」。

  3. 2024年1月1日 · 2023年臺灣保險市場是較為艱辛的1年,不過仍能在困難中看見生機。 三商美邦人壽總經理陳宏昇認為,加強保險科技的應用與發展、做好即將接軌新制的準備與規劃、培養專才,是保險公司的經營要點。 回顧2023年臺灣保險市場狀況,三商美邦人壽總經理陳宏昇表示,歷經美國聯準會(Fed)多次升息,使得臺灣壽險業遭遇資產評價大幅縮水、保單收入銳減、獲利空間受限等利空,並大幅拖累淨值。 而除了淨值問題,在升息情況下,亦引發保戶保單解約潮,因此對於壽險業而言,2023年是較為艱辛的1年。 不過即使如此,仍能在困難中看見生機。 2023年也是擺脫新冠疫情、全球邁入後疫情環境的1年,過去幾年受疫情影響,讓數位化進程的速度加快。

  4. 2021年1月1日 · 疫情為雙面刃有負面也有正面效應 然則疫情雖對總體經濟有相當深遠的影響但疫情所帶來的效應也不盡然只有負面拜科技所賜許多商業行為仍可轉為數位線上而不致受到太大影響對於部分科技產業來說甚至更加獲利因而更加重視數位科技加快 ...

  5. 2020年2月1日 · 11474.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保險局公布「人身保險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修正及「人壽保險商品死亡給付對保單價值準備金(保單帳戶價值)之最低比率規範」(業界簡稱為壽險門檻法則)等監理措施,對產業與消費者所產生影響皆屬重大,必須妥為因應。 過去十餘年來儲蓄險在市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協助降低保險業整體負債成本,讓保險公司「暫時」脫離了利差損的威脅,在低利率時代更是市場多餘資金的最主要去路。 但是就如我們先前已經在專欄討論多次,隨之而來的諸多問題,如投資風險、匯率風險等諸多經營方面的壓力,皆等待著我們去解決。 新措施施行帶來的4大考驗挑戰.

  6. 2024年2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4 年 2 月 1 日. 0. 2525. 全世界有這麼多保險業務員,為什麼能夠稱為績優的業務員卻這麼少? 大陸平安人壽部經理張麗梅認為,關鍵在於有沒有足夠的企圖心,發揮「我要」的力量自主經營。 隨波逐流者難以成功,但主動追求保險事業者,卻能夠自己找到甚至開拓成功的機會。 張麗梅第一次瞭解保險業,是因為看到了1992年的香港電影《白玫瑰》,當中由張玉所飾演的保險從業者,讓張麗梅對保險行銷工作產生了「輕鬆、體面」的印象。 但躬身入局後,張麗梅卻發現保險行銷工作並非完全如電影描述的那般輕鬆。 「月月要清零,月月要考核,前3年我每天都有離職的想法,但不願辜負那些支援、信任我的客戶,於是一直堅持到現在。

  7. 2020年1月1日 · 高齡社會帶來的效應, 種種時局或政策、制度上的變化, 以及金融保險科技發展的收放拿捏與掌握。 由13位保險業領航員的精闢觀點, 解析現狀、闡述因應之道, 剖析保險業如何穩固體質,強勁發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