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1906. 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級. 法定古蹟. 西港城. 項目進展. 該建築於1991年改建並於 2003年翻新。 歷史淵源. 西港城前身為舊上環街市北座大樓,於1990年獲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法定古蹟,現時為全港最古老的街市建築物。 自毗鄰的市政大廈落成後,上環街市北座大樓於1989年已停用空置。 前土地發展公司於1991年展開修葺工程,將之改建為傳統行業及手工藝中心,並易名為西港城。 市建局於2003年再進行翻新工程,並運用活化再利用的概念,增添主題餐廳及多家特色商店,為西港城及周邊環境注入新的經濟生命力,成為市民消閒好去處。 建築特色. 西港城的結構屬英國愛德華式建築風格。 此種建築風格於1901至1910年期間在英國非常風行。 大樓外型古樸,對稱軸線設計,空間寬敞實用。

  2. 餘樂里1-2號及9-10號. 餘樂里1-2號及9-10號部分的遺跡/建築特徵元素已予以保留,並以休閒設施及園景設計特色來融入「第三街/餘樂里/街重建項目」內公共休憩空間的一部分。. 其中餘樂里9-10號成為特色亭閣以彰顯昔日餘樂里的氛圍,而餘樂里1號低層部分的石 ...

    • 中環街市工程面對三方挑戰
    • 制定創新工程方案 提升效率
    • 分階段開放運作 盡早讓市民享用
    • 不以盈利為主導的營運原則

    在2009年受政府所託負責中環街市的保育及活化工作後,市建局便展開為期兩年的社區參與活動,成立由區議員、社區領袖、建築專家、保育專家、政府官員和歷史學家等組成的社區諮詢委員會,並就保育和活化後中環街市大樓的用途和營運方向,進行廣泛社區諮詢,收集公眾意見和期望,藉以制訂項目的保育活化計劃。 根據當時所確立的公眾主流意見,市民期望活化後的中環街市,需要尊重建築物原來的設計外觀和歷史建築特徵,並認為其內部結構可以作較大幅度的改動,以提供綠化和有質素的公共空間。 中環街市是一幢已經超過80年歷史的建築物,其結構已受很大程度侵蝕而出現破損,要復修和活化後作不同用途予公眾使用,必須要符合現今建築法規和安全的不同要求。市建局需要克服規劃上要保存原建築元素並提供新的公共空間、通道和樓宇設施;結構需大範圍復修...

    由於中環街市大樓的原結構及地基圖則相信於戰時已經遺失,令我們無法妥善準確地籌劃具體的施工方案;大樓的混凝土結構已經殘破剝落、鋼筋銹蝕嚴重,需要進行大範圍的結構復修和加固,並要盡量減少需要新建造的結構,以免超出大樓地基及主體結構可承受的載重量。為了克服這些工程的挑戰,市建局的工程團隊,致力探索應用創新科技,為復修工作尋求突破。 為了準確掌握中環街市大樓的原建築結構,工程團隊以鐳射掃描為大樓的內外範圍,進行精確的立體掃描;其後,亦應用建築信息模型技術(BIM),將鐳射掃描得出的資料數據轉化為三維電腦模型,整合建築、機電及管道設備的圖則和建築細節,讓不同範疇的工程人員,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了解各個細部,並預視工程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早制訂方案,加強項目管理效率。此外,在原來的三維信息模型上,團隊亦加入...

    在此期間,為讓市民能盡早享用保育活化後的中環街市,我們決定分階段開放大樓,提前開放給公眾使用和商戶經營。首階段部份包括大樓內的24小時行人通道、通道內新建的公眾洗手間、中庭和皇后大道中的公眾休憩空間,以及地面、一樓和二樓的部份內部營運空間。這些設施在完成裝修和設施測試後,預計於2021年上半年內可以率先使用。至於餘下部份,包括德輔道中外牆新立面和一條由地面直上行人通道的電梯,亦將會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及開放。 就項目落成後的營運安排,市建局在2017年已聘請顧問,根據早前公眾參與所歸納出的營運指引,初步擬訂營運的方針和模式,並於今年9月邀請有意參與營運項目的機構代表出席簡報會,向他們講解有關營運安排的建議,聆聽不同業界代表的意見。 簡報會共有60多名來自社會企業、飲食、零售、文化藝術、物業...

    由於公眾期望活化後的中環街市,可提供大眾化的商品和服務,故此,市建局擬訂項目營運的招標條款時,亦強調不以盈利為主導的原則,要求入標機構提交一份全面的營運建議書,列出未來的業務計劃,當中須包括為市民提供大眾化的飲食、零售和其他藝術文化等服務的元素。入標者亦要提出具創意的計劃,包括利用項目內公共空間,以及項目毗鄰的其他社區空間和活化項目,舉辦多元化的活動,進一步發揮協同效應,活化街市。市建局將按照各個入標者的營運建議書水平,包括其願景、創意、租務和設施管理等範疇,作為主要評分考慮。 此外,為達致項目不以盈利作主導的原則目標,市建局初步計劃就營運機構需負責的各項公眾設施管理費用,提供資助,減輕財務的負擔。有意參與營運項目的機構在制定財務預算和安排時,便能更集中資源在提供大眾化的飲食、零售和其他服務...

  3. 市建知多點. 新聞中心. 返回. 2021年12月20日. 油旺地區規劃研究. 「油旺地區規劃研究」 以地區為本的方針,對市區更新的政策框架及實施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制定出一套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作為重整舊區的藍本。 「概念藍圖」從油麻地和旺角區內,找出具 重建 潛力、經濟民生活動、歷史文化不同特色的核心發展節點,充分利用「5R」業務策略,於密集的城市舊區創建符合規劃標準的綠化帶、休憩空間和行人網絡,並透過智慧城市及 地方營造 手法,提升地區暢達性及活力,改變市民整體的生活質素。

  4. 三個方案相對於現時分區計劃大綱圖皆能增加人均居住面積、增加資助房屋的供應及就業機會、擴大休憩空間及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的供應,以及改善易行度及環境。 總體而言,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將會為油旺舊區帶來一個新的城市景象。 政策框架及實施機制策略. 根據基準分析及研究的結果顯示,現有的市區更新模式在嚴重市區老化的高密度地區內,欠缺可持續性和財務可行性。 為了加快市區更新的步伐,我們在油旺研究引入了新的規劃工具,特別是「地積比率轉移」及「整合街區」,以鼓勵私人市場參與,提升市區更新的動力。 未來工作. 油旺研究在香港的市區更新規劃上邁進了一大步。 當中建議的機制和策略除了能應用於油旺地區外,亦適合應用於香港其他舊區。 可持續的市區更新規劃需要所有持份者的通力合作。

  5. 研究及概念. 油麻地及旺角地区研究. 研究及概念. 研究背景. 香港的老化楼宇数字急速上升,远超重建的速度,市区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市区旧楼的剩余地积比率不断下降,这些都对市区重建局(市建局)的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过去,市区更新主要侧重个别项目发展,缺乏足够空间及规模解决旧区所面对的不同城市议题。 有见及此,市区更新必须采取更全面以地区为本的规划研究策略,以有效回应迫切及复杂的旧区老化。 市建局 於2017年启动油麻地及旺角地区研究 (油旺研究) ,为研究范围制订以地区为本的市区更新蓝图,及研究有助落实方案的规划机制。 研究目的及内容. 研究涵盖油麻地及旺角 (油旺)地区, 面积约二百一十二公顷,涉及超过三千三百幢楼宇。

  6. 我們或許亦需要歷史學家和建築設計專家提供協助。 該建議項目新落成的樓面,集中在一座離地二十多呎的住宅大樓,預計可以提供約二百二十個單位和只有約一千三百五十平方呎的商業樓面。 整個地盤絕大部分的地面空間,都會用作休憩公園。 市建局同時會詳細勘查在重建範圍之內的樹木,希望可以最少把其中兩棵樹齡較大的樹木保留下來。 此外,休憩公園內亦會種植新的樹木和增加綠化空間。 「我們初步的構思是將這個項目發展成為另一個市區小綠洲,為公眾提供面積近一萬二千平方呎的地面休憩空間,幅蓋了整個地盤大部分的範圍。 在未來兩個月,市民可於市建局位於上環皇后大道中181號低座10樓的資訊中心,及中西區民政事務處位於皇后大道中99號中環中心地下5號室的諮詢服務中心,查閱有關計劃的土地界線圖則及一般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