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60年代

      • 二戰後,不少內地移民湧入,政府在60年代大力發展新市鎮。 1961年,城規會制定出沙田第一份城市規劃圖,很快便獲得港督及行政局批准,為沙田帶來翻天覆地改變。 60年代末,大規模的移山填海工程在沙田展開,整個沙田一共有800公頃土地由填海所得,面積相當於42個維園,單是興建沙田馬場,就夷平了4個山頭,海灣大幅收窄,成為城門河一部分。
      www.ourchinastory.com/zh/2574/香港新市鎮|填海發展沙田 面積達42個維園
  1. 其他人也問了

  2. 於1970年代初當局擬備一份經修訂的發展計劃草圖把沙田發展完成時的人口定為50萬人沙田於1970年代初期開始大規模填海人口不斷增加沙田新市鎮絕大部份土地皆由沙田海填海得來 1979年政府批准發展馬鞍山作為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分

  3. 沙田新市鎮屬帶型發展 城門河 的天然河谷一帶為重心,發展一個均衡和自給自足的社區,使區內居民可以在一個舒適愉快的環境中工作、休憩、成長和學習。 新市鎮的規劃大部分受到地形和鐵路線的限制,在規劃不同的土地用途時,當局考慮把河谷及填海區劃作較高密度的住宅和工業用途,而地勢較高的地方則劃作較低密度的住宅用途。 人口及房屋組合. 銅鑼灣山以中低密度住宅為主. 沙田區內房屋種類眾多有100,000個屋,適合不同收入水平和要求的人士居住。 在全面發展後,新市鎮的公共租住房屋、資助出售房屋、私人永久性房屋(包括鄉村房屋)、其他私人臨時房屋及非住宅用房屋的整體房屋組合比率將會是 27:34:36:3,而新市鎮的人口約為 740,000人。 社區設施.

  4. 七十年代初期沙田只是一個約有三萬人居住的鄉鎮時至今日沙田已發展為人口約66萬的大型新市鎮沙田新市鎮包括馬鞍山的總發展面積約為3590公頃規劃人口為77.1萬土地主要由吐露港填海開拓而成。 沙田的對外連接路正進行擴展。

  5. 2022年3月23日 · 在1965年當時的工務局擬備一個綜合發展計劃建議在沙田發展一個新市鎮人口約為100萬根據這個計劃而擬備的分區計劃大綱草圖最後於1967年獲得通過於七十年代初當局擬備一份經修訂的發展計劃草圖把沙田發展完成時的人口定為50萬人沙田於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大規模填海人口不斷增加1979年政府批准發展馬鞍山作為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分。 1983年馬鞍山運輸研究獲得通過。 該項研究建議,沙田及馬鞍山的整體人口界限共704,000人,而馬鞍山的人口界限為15萬人。 1986年馬鞍山發展檢討完成後,當局批准該次檢討的建議,同意沙田新市鎮的人口總數應以750,000人為限。 1991年3月22日一份為馬鞍山而擬備的分區計劃大綱圖首次於憲報公佈。

  6. 新市鎮發展計劃展開時的目標是在首先發展的三個新市鎮內為180萬人提供居所。 當時香港的人口約為420萬。 香港一向致力於保持其領導 工 商業 中心的地位並發展為一個國際都市而要達到此目標土地及房屋發展與本地對空間和經濟增長的不斷需求必需互相配合新市鎮便作為了城市與經濟發展的一種工具在政府的規劃下慢慢建立開來以容納分散市區過份擁擠的人口讓其有足夠的空間發展並為重化工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用地。 「自給自足」與「均衡發展」是政府規劃及發展香港新市鎮的目標。

  7. 沙田新市鎮是香港第一代新市鎮之一,於1973年開始發展時,人口約2萬人根據香港2021年人口普查,沙田及馬鞍山新市鎮人口合共約為698 100人。 圖1:沙田新市鎮的位置. 圖2:昔日的沙田新市鎮. 歷史背景. 香港開埠以來,一直受建屋用地不足的問題困擾。 新界大部分地方屬郊野,山巒起伏,只有早年居民聚居地一帶才是平坦的土地,面積有限。 同時,新界大部分地方被南面的九龍山麓阻隔,並缺乏主要的公用設施,以致發展受到限制。 1972年10月,政府推出大型建屋計劃,旨在於80年代中期提供足夠房屋,供180萬人居住。 按照計劃,該些新建房屋超過一半位於新市鎮。 沙田、屯門和荃灣正是政府指定發展的第一代新市鎮。 政府決定在新界發展新市鎮,是經過精心規劃,首次嘗試克服九龍山麓的障礙。

  8. www.wikiwand.com › zh-yue › 沙田新市鎮沙田新市鎮 - Wikiwand

    沙田新市鎮英文Shatin New Town係香港第一代嘅其中一個新市鎮喺沙田區入面由1970年代開始發展初頭將沙田海填海變成城門河河岸發展之後發展埋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