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加勒比
- 海地 (Haiti)是 加勒比 的一個國家。 了解[編輯] 海地共和國位於 海地島 的西部,東部與 多米尼加 接壤,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人口主要為黑人。
zh.wikivoyage.org/zh-tw/海地
其他人也問了
海地是哪个国家?
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是海地?
海地是山地吗?
海地是怎么独立的?
海地共和國 (法語: République d'Haïti; 海地克里奧爾語: Repiblik d Ayiti),通称 海地 (法語: Haïti, 发音: [a.iti] (ⓘ);海地克里奧爾語: Ayiti, 發音: [ajiti]),是位於 加勒比海 的 島國。. 全境位於加勒比海第二大岛 伊斯帕尼奥拉岛 (又稱海地島)西 ...
海地位於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國土面積27,750km²,其中27,560km²是陸地,190km²是內水。海地的海岸線長1,771km,與鄰國多米尼加的邊境長360公里。 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海岸十分曲折,但是沿海只有少數幾個附屬島嶼。
2024年10月21日 · 全境位于加勒比海第二大岛 伊斯帕尼奥拉岛 (又称海地岛)西半部,东与 多米尼加共和国 接壤。 海地人的原本种族为 印第安 民族的 阿拉瓦克人。 自 西班牙 入侵并屠杀原居民后,当地的阿拉瓦克人便急速减少到完全灭绝。 海地是世上第一个透过奴隶起义而由 非裔黑人 主导建立的国家,亦是 美洲 在被殖民地化后第二个独立的国家、 加勒比地区 第一个独立的地区(也是世界上第三个共和国和第一个黑人共和国)。 2012年,海地宣布有意寻求在 非洲联盟 的准会员地位。 海地是美洲黑人人口比例最大(95%以上)的独立共和国。
- 概览
- 历史沿革
- 地理环境
- 自然资源
- 自然灾害
- 行政区划
- 国家象征
- 政治
- 经济
[hǎi dì]
海地共和国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海地共和国(法语:République d'Haïti;克里奥尔语:Repiblik Ayiti),简称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西部。东与多米尼加共和国相邻,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海地划分为10省,省下设区,共42个区,区下设市镇,共144个市镇,首都太子港。2022年,海地人口1206万,其中95%为黑人。
1492年哥伦布到达海地岛,1502年被西班牙帝国占为殖民地。1697年该岛西部被割让给法国,称法属圣多明戈。1791年,爆发了反对法国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海地革命。1804年1月1日,法属圣多明戈宣告独立,同年9月22日,让-雅克·德萨林称帝,建立海地帝国。1806年,德萨林遇刺,亨利·克里斯多夫当选总统,实行铁腕统治。穆拉托人起义军领袖亚历山大·佩蒂翁反对克里斯多夫专权,海地分为南北对峙的两个政权。1811年宣布“海地国”为“海地王国”,自称亨利一世。1820年被推翻。1849年8月26日,总统福斯坦·苏鲁克复辟称帝,自称福斯坦一世,建立海地第二帝国。1859年君主制再次被推翻,最终确立共和制。海地是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共和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
属拉美最不发达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依赖外援。国内政局动荡、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对海地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物价飞涨,失业增加,民众生活困难。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2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7%。
殖民地时期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族居住地,伊斯帕尼奥拉岛被发现时,岛上居住着约100万印第安人,主要为泰诺人,岛的西北部居住着少许西沃内人。当时岛上已经有五个印第安土著政权,他们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村庄里,捕捉鸟类、鱼类、啮齿类动物,并耕种土地。伊斯帕尼奥拉岛印第安人用石斧开垦,用木铲耕种。主要的作物是木薯和甘薯。 1492年,在哥伦布的首次航行中,因为其旗舰搁浅,不能把其他两艘船上的船员带回西班牙,因此在海地角附近建立了纳维达德城堡。 1493年哥伦布返回这里时,发现堡内无一人存活。他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北海岸建立了伊莎贝拉殖民地,该岛的殖民统治就此开始。 1502年,伊斯帕尼奥拉岛正式沦为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岛上印第安人的军事反抗被粉碎。16世纪时,西班牙人已经在岛上建立了15座城市。此外,西班牙官兵们都分得了岛上的土地,并且把居住在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人变成了奴隶,用于采掘黄金、种植甘蔗和养牛。由于天花的影响,阿拉瓦克人于1544年在岛上绝迹。 在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的欧洲移民中,法国人占数量上的优势。1640年,法国将伊斯帕尼奥拉岛西北的托尔提岛据为己有。1665年,法国政府声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是法国的殖民地,称为“圣多明克”。1679年,根据勒斯维克条约,圣多明克被西班牙正式割让给法国。 法国政府考虑到在该地建立殖民地,因此不仅很注意制止海盗活动,而且劝说猎人移居到殖民区,成为定居农民。到17世纪末,随着法国殖民者的不断迁入,圣多明克已经成为美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168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发布了“黑人法令”,规定种植园主要为奴隶提供足够的衣食和住宿,但是也允许他们对黑人奴隶施加各种残酷的肉刑。曾经是黑人奴隶、后来成为海地皇帝的亨利·克里斯托夫在其回忆录中记录了白人种植园主的种种酷刑:“白人将黑人倒挂起来,将他们钉死在木板上,将他们活埋,将他们装入麻袋扔到河里,强迫他们吃屎,用鞭子抽掉他们的皮,将他们绑起来让蚂蚁和蚊子吃他们,将他们活活扔到沸水中,将他们绑到大炮前轰碎,让狗吃他们……”在白人种植园主的虐待下,许多黑人奴隶选择逃亡。他们在中科迪勒拉山中定居下来,组成被称为“马龙”的社区,不时下山袭击孤立的种植园。这些逃亡奴隶被称为“马龙人”。 圣多明克的主要作物最初是烟草和靛蓝,后来是棉花、甘蔗和咖啡。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都进行耕种,甘蔗种植在湿润平原上,山地种植咖啡,干燥丘陵地种植靛蓝,棉花地则分布在干燥的平原上。偏僻的、不能种植的地方,也被用来养牛和养猪。甘蔗是圣多明克最主要的经济作物,1767年,这里向欧洲出口了7200万磅粗糖和5200万磅白糖。1780年,圣多明克提供了欧洲市场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当地所需的食粮一部分依靠自种,大部分需要进口。 1790年,圣多明克的行政中心和最大港口法兰西角(即海地角),人口已经达到1.5万,拥有许多繁华的公共建筑和宽阔的街道、广场。第二大城市是太子港,1790年时人口为6000人。其他城镇也大多位于沿海,起到港口和贸易中心的作用。在内地密布种植园,在种植园和港口之间修建了铺砌石块的全天候道路,以及横跨河流的石桥。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西半球的法国殖民地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790年,黑人起义前夕,圣多明克岛上的白人有3.2万,大多数是法国移民。他们分为两个阶层,第一个阶层包括大种植园主、高级官员和大商人,及其眷属;第二个阶层包括小土地占有者、小店主、工匠、港口工人等下层白人。黑白混血人的人数大约有3.5万到5.6万之间。此外还有大约3万名自由黑人。黑人奴隶们可以通过被主人释放而得到自由,也有种植园主在奴隶老得不能劳动时将其释放,以免负担其衣食供养。与主人发生关系的黑人侍女及其混血子女也常常会获得自由。不过,自由黑人不能从事法官和军官的职业,被禁止使用火枪,禁止佩剑,衣服的式样和质料也有规定。在海地革命前夕,圣多明克的各种植园中约有50万黑人奴隶。从1783年到1791年,圣多明克的奴隶进口量占西半球奴隶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奴隶大多来自西非的达荷美、刚果和几内亚,他们将西非的伏都教带入了圣多明克。
革命前
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要求制订有关有色人种自由民权利的立法,遭到来自马提尼克的殖民地代表莫罗·德圣梅里的反对,他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国民议会竟不幸制定关于黑白混血人种地位的立法,那就一切全完了。殖民者将认为自己是被出卖了;而黑白混血人,受他们朋友(按:指法国的“黑人之友”等主张废奴的自由主义组织)的怂恿,将会采取最极端的手段。然后,奴隶们——他们也有同样的朋友和同样的行动手段——将会力图达到同样的目的。殖民地不久就会成为一片广袤的屠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莫罗的预言在圣多明克逐渐成为现实。当地殖民当局拒绝履行法国国民议会提出的自由民有权参加省议会和殖民地议会选举的法令;当地的混血人则拿起武器,要求获得他们应有的权利。白人与混血人之间的争论吸引了殖民当局的全部注意力,因此没有注意到黑人即将造反的信号。 1790年,圣多明克的黑人奴隶就通过夜间的伏都教秘密集会互相传播准备起义的消息。1791年8月22日,海地北方平原的20万黑人奴隶以击鼓为号,纷纷起来造反。白人种植园主及其妻子子女在午夜遭到突然袭击。奴隶们放火焚烧甘蔗田和房屋,屠杀白种居民。当地的一万名白人居民和一小股正规部队根本无法将起义镇压下来,几个星期内,海地北方已经成为废墟。大约有两千名白人被杀,180个甘蔗种植园和900个咖啡与靛蓝种植园被毁坏,1万多名奴隶在战斗、饥饿或白人镇压中死亡。两个月后,海地北方已经全部落入奴隶手中,只有法兰西角与西部山区一带有防御工事的营地还在白人手中。在海地西部没有发生奴隶叛乱,不过却发生了白人与要求分权的混血人种的战争,除了太子港(当地贫穷白人组成了自发武装,反抗白人上等阶级和混血人)外,混血人种军队在交战中占上风。在海地南部,白人种植园主将黑人奴隶武装起来,反对混血人种。 1791年10月,圣多明克的黑人起义已经演变为白人上等阶级与贫穷白人、白人保王党与革命派、混血人与白人、混血人与黑人、南部武装奴隶与北部起义奴隶之间的交迭混战。 1793年8月,法国颁布法令,解放圣多明克的奴隶。当地幸存的白人为了躲避黑人报复,纷纷逃往美国、古巴、牙买加和波多黎各(在波多黎各的西海岸,来自圣多明克的法国难民建起了富于法国特色的马亚圭斯城)。 圣多明克的黑人起义及随后的战争引起西属圣多明各(多米尼加)和英属牙买加当局的严重恐慌,他们惧怕本地的黑人也起而效仿。两国都向圣多明克派遣了远征军。一支英国军队在1794年3月攻占太子港,受到法国殖民者的欢迎。但是1795年牙买加爆发马龙人起义(这次起义是法国人在幕后操纵的)后英国撤回了军队。 黑人领袖杜桑·卢维杜尔领导了反抗英国人的战争。他原为种植园的奴隶,1791年黑人起义后在圣多明克北方流浪掳掠。西班牙与法兰西共和国爆发战争后,他加入西班牙军队,成为保王党的雇佣兵。 1794年,由于英国军队的入侵,他带领部队从西班牙军队中哗变,并转而参加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杜桑·卢维杜尔得到了美国的支援,从美国得到船只和物资供应。1798年,英国干涉军统帅梅特兰与杜桑·卢维杜尔签订了和约,撤回军队。 英国撤军后,杜桑·卢维杜尔转而攻打南部和西部的混血人地盘,屠杀了1万多名混血人妇女和儿童,圣多明克全境至此已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卢维杜尔成为圣多明克实际上的统治者(他在1799年被法国执政内阁任命为总督),随后命令那些被释放的奴隶结束游荡,回到土地上去劳动。1800年到1802年间,几乎被完全毁灭的圣多明克经济又逐渐复苏过来。
革命后期
1801年7月1日海地颁布第一部宪法,宣布永远废除奴隶制度,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私人财产不可侵犯,提倡贸易自由。杜桑-卢维图尔任终身总统并有权选择继承人。 1801年12月,拿破仑·波拿巴任命查尔斯·勒克莱尔为法国远征军司令,率领54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和3万名士兵远征海地。 1802年2月2日,抵达海地角。起义军在亨利·克里斯多夫指挥下坚决还击,下令烧毁海地角。不久,为了摆脱法军的包围,起义军撤退到内地和沿海山区起义军另一将领德萨林在海地西部太子港等战役中亦严重受挫。在起义军失利的情况下,杜桑·卢维杜尔被迫与法军议和。 1802年6月,勒克莱尔设计诱骗杜桑-卢维图尔到海地西部的戈纳伊夫,将杜桑-卢维图尔逮捕并押送到法国,勒克莱尔背信弃义的行动激起海地人民极大愤怒。在德萨林、克里斯托夫以及A.S.佩蒂翁的领导下,起义军发动强大攻势,痛歼法国远征军。 1803年11月18日德萨林攻陷法军最后一个堡垒佛悌埃斯,法军被迫投降,在这次远征中法军共损失3.5万人。11月29日,海地正式公布《独立宣言》。 1804年1月1日,杜桑·卢维图尔的属下让-雅克·德萨林将军宣布成立海地国,并于当年9月封自己为海地皇帝“雅克一世”。“海地”一词来自泰诺语,意为“多山的”。德萨林发动了灭绝全部幸存白人的战役,在法兰西角,2000名白人被海地军队屠杀;在太子港屠杀了800人,热雷姆屠杀了400人。只有拿破仑军队中的波兰人得到了赦免,因为他们当初拒绝参加镇压黑人的战斗。有400多名波兰人选择留在海地,他们的后裔仍说波兰语。
区域位置
海地是西印度群岛中的岛国,位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西部,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东接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080多公里。
地形地貌
海地全境75%为山地,仅沿海和沿河有狭窄平原,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拉萨尔山海拔2680米,为全国最高峰。
气候特征
海地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成因:本地位于东北信风带,常年盛行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北的信风,在该国北部受地形抬升形成降雨且水量丰富,以此形成该国气候南北的差异。各月平均气温在22~28℃间。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4—6月、8—10月为雨季。多飓风。沿海地区炎热,高原地区平均气温15℃。全国平均气温24~27℃。海地一年分两季:3月至11月相对炎热,12月至2月较为凉爽。不同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地主要矿藏有铝矾土、金、银、铜、铁等,其中铝矾土储量较大,约1200万吨。由于长年砍伐,海地的植被都是次生植物,包括热带稀树草原、热带旱生林、半荒漠热带旱生灌丛、热带落叶林、半常绿季雨林、热带雨林、山地常绿林等植物。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强烈地震,造成至少22.3万人死亡,近15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40亿美元。10月起爆发霍乱,造成9000多人死亡。2016年10月和2017年9月再遭飓风重创。2018年10月,海地北部发生5.9级地震,造成15人死亡,333人受伤,近7000间房屋被毁。2021年8月14日,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区划
海地划分为10省,省下设区,共42个区,区下设市镇,共144个市镇。
首都
海地首都位于太子港(Port au Prince),首都人口约298.7万。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16℃。
国旗
海地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由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上蓝下红。旗面中央为白色长方形,其中绘有国徽图案。海地国旗的颜色源于法国国旗。镶国徽的国旗为官方用旗。
国徽
海地国徽启用于1807年,样式用于1986年。国徽图案中间高耸着一棵棕榈树,树上插着一根“自由之竿”,竿顶是“自由之帽”。树前的绿地上有一面战鼓,两旁为战斧、大炮等武器;树两侧各有三面海地国旗和一面三角旗;树后有六支带刺刀的步枪。白色饰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就是力量”。
国歌
《德萨利纳之歌》(法语:La Dessalinienne)是海地的国歌,歌名是为了纪念海地革命领袖让-雅克·德萨林。由Justin Lhérisson作词,Nicolas Geffrard作曲,于1904年采用为国歌。
政体
2016年11月20日,光头党候选人莫伊兹当选总统。2017年2月7日莫伊兹就任。2021年7月7日,莫伊兹总统遇刺身亡。目前,海国内各方政治势力纷争不断,未就大选及政府组成等达成一致。
宪法
现行宪法于1987年3月29日通过,1988年6月至1989年3月中止实施,其后少数条款被废止。宪法规定:海地是不可分割、主权、独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国;国家主权属全体公民;三权分立是神圣原则,国民议会享有立法权,总统和以总理为首的政府内阁分享行政权;政府向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弹劾政府;公民直接选举总统、议员;总统任期5年,不得连任,任期不超过两届。修改宪法须经参议院和众议院各2/3成员的同意。
议会
国民议会分参、众两院。议员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成员。众议员任期4年,每四年全部换届。参、众议员均可连选连任。参议长兼任国民议会议长,任期1年。众议长兼任国民议会副议长,任期1年。本届国民议会于2016年1月成立。目前参众两院所有议员均已到期离任,目前处于无议会状态。
概况
属拉美和加勒比最不发达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依赖外援。国内政局动荡、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对海地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物价飞涨,失业增加,民众生活困难。2022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05.4亿美元(2022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03美元(2022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3%(2022年) 通货膨胀率:27.6% 货币名称:古德 汇率:1美元≈130古德(2024年1月)
农业
海地农村以山地为主,耕地缺乏,产量很低,但农业仍为海地主要经济部门,全国近2/3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技术落后,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耗费2亿多美元外汇进口粮食。可耕地面积55.5万公顷,其中12.5万公顷为可灌溉地,但只有半数有灌溉系统,因此,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扩展可灌溉地面积。此外,有少许种植园,约占可耕地面积10%,多由美国公司经营咖啡和波罗麻。由于人口压力,造成了由传统经济作物的生产,如咖啡、波罗麻、糖、可可等逐渐转向农作物的生产,如大米、玉米、高粱、小米和大豆。 2000年,海地由于长期大面积干旱和病虫害,农业出现负增长,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48%。
工业
海地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尽管政府大力鼓励外国和私人投资,但国内治安混乱,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使投资者望而却步。2000年工业产值增长率为1.7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36%。其中制造业占7.5%,建筑业占13.9%。加工工业和房屋及公共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水电工业由于投资不足和油价上涨等原因而有所下降。
海地地图 - 海地地图高清版 - 海地地图中文版. 海地共和国(法语:République d'Haïti;克里奥尔语:Repiblik Ayiti),简称海地。. 是位于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岛国。. 印第安语意为“多山的地方”。. 海地东接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 ...
地理海地 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是海地?这个国家的位置是加勒比海西部三分之一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位于加勒比海和北大西洋之间,多米尼加共和国西部。 海地的总面积是27,750 km 2,其中27,560 km 2 是土地。 所以这不是一个大国。我们如何描述该国的地形?
【简 况】 位于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西部。 东与多米尼加共和国相邻,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 75.8%的国土为山地,其余为平原和高原。 海岸线长1080余公里。 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 年平均气温25℃。 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被哥伦布发现,先后被据为西班牙和法国殖民地。 1804年1月1日独立,定国名为海地,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 1915年至1934年被美国占领。 1957年至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实行独裁统治。 1988年举行首次民主选举。 2004年爆发动乱,阿里斯蒂德总统流亡国外,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进驻。 2017年10月,联海团结束维和任期,由联合国海地司法支助团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