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3 天前 · 漢族,是大中華地區的主體民族 [註1],屬於東亞人種 [參33] [參34],在世界其他地區亦有分佈,如緬甸果敢族、越南艾族、明鄉人,也屬於漢族的分支。

  3. 漢族 ,是 大中华地区 的主體 民族 [註⁠ 1] ,屬於 東亞 人種 [參⁠ 33] [參⁠ 34] ,在世界其他地區亦有分佈,如緬甸 果敢族 、越南 艾族 、 明鄉人 ,也屬於漢族的分支。 漢族總人口超過13億,佔世界人口約18%,以人數而言,目前是世界第1大單一族群 [參⁠ 35] ,其 总和生育率 低於世代更替水準 [參⁠ 36] 。 漢族在古代曾經有 中國人 [參⁠ 37] 、 明人 、 漢人 [參⁠ 38] 、 汉 [參⁠ 39] 、 唐人 [參⁠ 40] 、 華人 [參⁠ 41] 、 秦人 [參⁠ 42] 等稱謂,依據上古传说,漢族是 炎帝 、 黃帝 2个部落的后裔 [參⁠ 43] ,故今又稱 炎黄子孙 。

  4. 3 天前 · 汉族,是大中华地区的主体民族 [注1],属于东亚人种 [参33] [参34],在世界其他地区亦有分布,如缅甸果敢族、越南艾族、明乡人,也属于汉族的分支。

  5. baike.baidu.hk › item › 漢族漢族_百度百科

    漢族是 中國 主體民族 。. [1] 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幷蓄的態度,部分人信奉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 尊崇 孔子 和 儒家思想 。. [1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名稱
    • 歷史
    • 人口
    • 政治
    • 經濟
    • 文化
    • 科學
    • 藝術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而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戰亂等因素,漢族也發生了大規模遷移,一直在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客家人繼承了當時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比如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歷史痕跡。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中文名稱:漢族

    •外文名稱:the Han nationality

    •別名:華夏族、漢人、炎黃子孫

    •人口:約13億

    •方言:官話、吳語、湘語、贛語、粵語等

    •語言:漢語

    漢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是在中國及海外華人占多數優勢的民族。在歷史上,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漢族別稱“漢人”、“華人”,“唐人”、“秦人”、“桃花石”等。到了近代以後“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國民黨用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現代則有龍的傳人等稱呼。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占主導地位。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布,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

    漢族先民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中原地區為活動範圍;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誌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雖都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然而歷史傳說又表明,漢族遠古先民,實包括來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團的人。因而,又有虞舜出自東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記述;還有一些傳說中的人物,按不同記述,可解釋成亦羌、亦夷、亦苗黎。這種歷史傳說的矛盾現象,反映了不同來源的氏族部落集團逐步融合為同一個族體,創造共同祖先的歷史過程。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 、商 、西周幾個王朝。夏王族為大禹之後。商王的祖先本是東夷,周王自稱其先民為夏人的一支,雜居於戎、狄之間,與羌人關係密切。這些雖都自認黃帝為其祖先,而實際卻是來自不同部落集團的人們,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游;繼而發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經過漫長歷史年代的接近、交往、鬥爭和融合,而形成為共同族體。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與蠻、夷、戎、狄相區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 春秋 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至戰國 ,七雄合縱、連橫、兼併、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進至中原的戎、狄、夷、蠻也逐漸與華夏融化,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

    形成發展

    在漢族社會發展的歷史上,封建社會漫長是一個突出的特點。雖然中國古代社會分期的學術討論進行了差不多半個世紀,至今仍無完全一致的結論,但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已進入封建社會,則已基本上得到統一的認識。關於漢民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漢族是以先秦的華夏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為統一的民族,至1840年,經歷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1840年以後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鬥爭中得到新的發展;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與中國各族人民一起逐步發展為社會主義民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併六國,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國家統一的條件下,漢族形成了統一的民族。 秦統一以後,華夏的族稱仍然沿用。但原屬山東(崤山以東)六國之民,已同為秦朝“黔首”。秦雖國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諸族、匈奴至漢代仍稱中原人為秦人。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盪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史稱“五胡亂華”,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湧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史稱“衣冠南渡”,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他們大多已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近代發展

    漢族歷來是一個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對於封建地主階級和君主專制制度的殘酷壓迫剝削,自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在中國古代舉行過千百次農民起義,其中有些是以漢族或某一少數民族為主,有許多其他民族參加的起義鬥爭。明末李自成起義,曾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清代太平天國運動中制訂了《天朝田畝制度》,說明到了封建社會末期,農民已試圖用平均主義去改變封建土地不均與等級森嚴的封建壓迫。雖然這些起義都由於歷史與階級的局限而最終失敗,但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發生了重大影響。 對於民族壓迫,漢族人民有著英勇反抗的歷史記錄。1840年,英國向中國發動鴉片戰爭,從此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經歷了一個世紀之久。英國對中國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法國侵華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至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國東北等等都表明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840年以後發生的歷次反侵略戰爭與其他形式的反侵略鬥爭,都是漢族和中國其他民族人民共同參加的。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所發動的廣州起義、鎮南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及辛亥革命,均為以漢族為主體有少數民族成員參加的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孫中山在“同盟會”時提出的“民族主義”,與那些單純鼓吹排滿的政治派別劃清了界限。辛亥革命以後,建立中華民國,以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為政體,雖被帝國主義操縱的軍閥所篡奪,但對漢族和中國其他各民族的覺醒,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1919年“五四”運動,標誌著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與勝利,一般都是在漢族地區首先興起,逐漸發展到邊疆民族地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漢族與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革命鬥爭中聯合起來。經過長期的鬥爭,終於在1949年共同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隨著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的發展,不僅漢族本身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和各民族建立了以平等、團結、互助為特點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漢族的生活不斷改善,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正在與各民族一道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大步前進。漢族與各民族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也在迅速發展。

    數量

    漢族的人口如果從其族源夏民族算起開始約有200餘萬人,歷經夏、商、周三代,到戰國盛時已有2000萬人左右了。在漢族形成的兩漢之時,漢族人口已達5000餘萬人,到唐代前期達到8000萬至9000萬人之間,到北宋大觀年間達10441萬餘人。 元代以後,在中國統一的大趨勢下,漢族人口這個雪球越滾越大。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人口達1.5億。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則達4億以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其人口約6億,到20世紀末已達10億以上。在地域上則從黃河、長江流域向南發展到珠江流域抵台灣島和海南島,向東北發展到黑龍江流域,向西北發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發展到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

    分布

    漢族在中國分布的特點是東密西疏,據1990年的統計,中國10.39億漢族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1.92%,其中漢族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江蘇、浙江分別為99.77%、99.49%,而新疆、西藏則分別為37.58%和2.05%。

    民系

    一般而言,同一個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區域,有著相同的區域認同。區域認同往往成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在漢族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 對漢族人而言,炎黃認同是民族的精神傳統的標誌物和代表物之一。類似的,對於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個民系裡的人,往往對某一特定的事物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認為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屬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傳統。

    漢族在中國建立多數王朝,長久主導中國政治,但期間也有被異族統治的歷史,譬如西晉亡於匈奴人建立的趙漢,北宋亡於女真人建立的金,南宋亡於蒙古人建立的元,南明、明鄭亡於滿洲人建立的清。最後滿洲人政權被推翻於以漢族為主體的在1911年10月10日建立的中華民國,同時漢族也是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力量。

    農業

    農業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主要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稱發達,尤其以發達的水利灌溉與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歷代都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秦蜀郡守李冰領導興修的都江堰,不僅在古代使成都平原成為全國著名的糧倉,享有“天府之國”的美名。都江堰可算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 在耕作技術方面,漢族及其祖先,自古以來一貫注重農時、改良土壤、輪休耕地,以及施肥、保墒、選種、培養新品種、改良農具,同時也不斷從國內各民族中甚至從國外吸收新的作物品種和學習耕作技術。因而不僅創造了在古代堪稱水平很高的產量,而且作物品種之豐富,也是世所罕有。

    手工業

    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在高度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生產的基礎上,古代科學技術如天文、數學、農學、醫藥學、冶煉術、建築學等都在世界文明發達史上大放異彩,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火藥用於作戰,指南針用於航海,以及養蠶、織造絲綢、制瓷、制茶等技術,對世界文化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商業在古代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遊牧

    中國除以漢族為代表的農耕民族區之外,還有廣大的遊牧區、狩獵區和漁獵區各民族,這兩大類民族之間農業、手工業產品與畜牧狩獵產品及其他土特產品的交換,不僅是生活的需要,而且促進了各族人民的生產發展。唐宋以來形成的“茶馬互市”是漢族與各兄弟民族經濟上互相補充、交流關係的主要形式。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諸侯國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大體同時的古希臘文明東西輝映。

    西周時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體系,即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凶、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制度,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至漢武帝時(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統治漢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2000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中國相鄰的國家。

    天文曆法

    漢族有悠久的天文學觀測的傳統。遠在傳說時代,就有世襲執掌天文的官吏,專門負責觀測天象。以後歷代沿續,設觀星台、觀象台、司天台、司天監、欽天監等機構,負責觀測天象、推算曆法。因此,漢文獻中以日食、月食、恆星、彗星、太陽黑子等天象的觀測與記錄,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和最完整的。漢族古代天文學家製造的天文觀測儀器有許多優點,其關鍵部件和原理至今仍被套用於現代大型天文觀測儀器中。並以顯示天體運行為契機,最先發明了報時的機械鐘。此外漢族獨立發明了自己的曆法。 日食發生的最早記錄,在距今約4000年前的夏代。距今約3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辭中,有日食、月食的確切記錄。周代以及春秋戰國以來的典籍中,更有日食、月食的諸多記錄。 恆星的觀測記錄,也見於商代甲骨文中。《周禮》有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戰國時甘德著《星占》八卷,石申著《天文》八卷,後人合稱為《甘石星經》,其中記載120顆恆星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古代天文學家把周天分三垣和二十八宿,用這種區域劃分來確定天體和天象發生的位置。先秦時期漢族先民繪製星圖,留存至今最早的實物有五代時期出土的二塊28宿星圖刻石,其它著名的有宋代蘇州石刻天文圖及敦煌唐代星圖。 對於哈雷彗星的觀測記錄,從公元前613年到20世紀初,漢文載籍中共有31次記錄,最早的一次在公元前1057年。對於太陽黑子的觀測,最早見於約公元前4世紀甘德的《星占》。正史中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始於公元前28年。至1638年,見於正史中的太陽黑子記錄約百餘例,散見於其它漢文載籍的記載可能更多。這些珍貴的資料,至今仍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由於積累了歷代天文觀測的豐富知識,漢代天文學家明確提出宇宙結構理論“渾天說”。否定了先秦的“蓋天說”。為了準確地觀測天體和天象的位置,漢代天文學家耿壽昌、賈逵等發明了以赤道為座標系的天文觀測儀器,漢文稱為“渾儀”或“渾天儀”。 漢代天文學家張衡創製的“渾象”(也叫渾天儀),是用來顯示天象的儀器,類似現代的“天球儀”。 機械鐘的發明,始於顯示天球旋轉(即地球自轉及地球公轉)的天文儀器,為漢族首先製作。725年,唐代天文學家一行高僧(張遂)與梁令瓚在“渾儀”和“渾象”的基礎上,製成“渾天銅儀”。 1092年,宋代天文學家蘇頌製造了更先進的“水運儀象台”。蘇頌鐘是人類在中世紀最卓越的機械製造,其原理於兩個世紀後傳入歐洲,導致機械鐘在西方的發展。此外,春秋以前被普遍用來測量日影長度的“圭表”,也是漢族先民的一大發明。表為立竿,圭為臥尺,測日影長度,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以及回歸年的長度。唐代一行等人最早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漢族先民最早發現天然磁石和磁鐵指南,並製作了“司南”和指南針。 漢族先民很早就發明了曆法。相傳先秦有黃帝歷、瑞頊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合稱“古六歷”。夏曆又稱“夏正”,以正月為歲首。殷歷又稱“殷正”,以12月為首。周曆又稱“周正”,以11月為歲首。秦用瑞頊歷,以10月為歲首。漢以來,有太初曆、三統曆、四分曆、乾象曆、太明歷、戍寅元歷、大衍曆、十二氣歷、統天曆、授時曆、時憲歷、天曆等。這些曆法當中,除北宋沈括創製的“十二氣歷”和太平天國頒行的“天曆”是陽曆外,其它曆法都是陰陽合曆。直到今天,漢族仍然習慣使用傳統的陰陽合曆,同時使用世界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

    風水堪輿

    風水在中國歷史悠久,古稱堪輿,是人們對居住或者埋葬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它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布置等。主辦方表示,很多人將風水與迷信聯繫起來,其實,風水是一門發現自然、利用自然的科目。 在古代,漢族對於風水學是十分重視的。像婚喪嫁娶、易居開業都要迎請易學風水大師來進行卜卦預測,提前破災消難。用現代人的話去理解,就是風水好的地方,人們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在古代符合風水寶地標準:後有靠山、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風水告訴人們要能順應自然規律,要最佳化自然環境。 住在風水好的居所,人的身體健康和心情舒暢,工作起來就有勁;居住在常年見不到陽光的房間,生活質量不高、心情不舒暢,工作也會受影響。

    四大發明

    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是中國的四大發明。 義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於1550年最早提出磁羅盤、印刷術和火藥是中國的三大發明,並認為它們是“整個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在此之後,簡·博定重申了同樣的論斷。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進一步指出:“我們應該注意各種發明的威力、效能和後果。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發明曾改變了整個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第一種在學術上,第二種在軍事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產生了無數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機械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在中國至遲在20世紀20年代即有在“三大發明”中加上紙擴充為“四大發明”的提法,及至四五十年代,這一提法已被廣為認可。

    工藝美術

    漢族最早的藝術創造,在中國,縱使不把更早的飾品包羅在內,也大約能上溯到8000年前。由此開始的4000年是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它的基本特徵除石質工具的磨製外,還包括制陶和紡織的出現。織物易腐難存,但玉石器和陶器則展現了漢族先民卓越的藝術才華。鑒於年代往往不明的岩畫的存在,如今已很難認定工藝美術孕育了美術,但仍然可以確信,在中國的原始社會,工藝美術比美術更成熟、更輝煌,而原始的繪畫和雕塑,也常常附麗於工藝美術。對此,業外人士還常有誤會。依照不會引出異說的理解,可以根據材質,把工藝美術粗分為絲綢等織物、陶瓷、玉石、金屬、漆木及竹牙角玻璃等六類。

    建築

    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占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音樂舞蹈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6. www.wikiwand.com › zh-hk › 汉族漢族 - Wikiwand

    漢族,是大中華地區的主體民族,屬於東亞人種,在世界其他地區亦有分佈,如緬甸果敢族、越南艾族、明鄉人,也屬於漢族的分支。 漢族總人口超過13億,佔世界人口約18%,以人數而言,目前是世界第1大單一族群,其總和生育率低於世代更替水準。

  7.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佔91.51% (2010,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數據),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

  1. 漢族是什麼族? 相關

    廣告
  2. 上個月有 超過 1 萬 名用戶曾瀏覽 glorycloud.tv

    Uplifting Worship Music for Jesus. Worship Jesus together with FREE worship music that bring peace and hope. Sound of He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