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1日 · 1961年6月16日,台灣牯嶺街。一個少年持刀殺害了自己的女朋友,一共七刀。當時他們一個16歲,一個15歲。事情發生後,在台灣引起震驚,而後導演楊德昌以此真實事件改編成電影。它就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2. 2016年5月22日 · 香港影評人徐寬認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手電筒象徵的是權力,當小四由片場中偷走手電筒(象徵理性)也就掌握了權力,他手中的手電筒帶來光明,最後當他放棄手電筒(放棄理性),另外取來短刀(象徵暴力),也就迎向暴力的悲劇結局。

  3. 2024年3月7日 · 觀眾總評:8.4/10 影評有待更新 回到目錄.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必看四丨電影預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預告講述導演藉著殺人案,以宏觀角度描寫60年代的台灣歷史傷痕︰社會被白色恐怖和戒嚴令所籠罩,上一代的政治鬥爭得不到解決;社會制度失能,少年人無路可走,唯有靠混跡幫派保護自己。 成長中的少年小四被理想與現實拉扯,時代的壓迫促使他刺死心愛的女孩小明。 本片榮獲第2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原著劇本。 當年14歲的張震以本片出道,他父親張國柱則出演小四的父親,父子兩人一同獲提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回到目錄.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必看五丨預告片段曝光. 回到目錄.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必看六|電影彩蛋. 現時暫未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彩蛋消息,Sundaykiss將為你持續更新!

  4. 2017年12月13日 · 影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還原歷史、解構年代,成就無法撼動的經典. 2017-12-13 17:16:54.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一部長達四小時的電影,長到沒有任何戲院想要上映,國際影展也因片子過長不收件,又或是必須往電影內容開一大刀才能把世紀經典送進影展評審,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完整的三小時五十七分鐘可不是結構鬆散的拖戲連篇,反之其分分秒秒都在重塑台灣六零年代的社會圖景,人物塑造與諷喻是這部片能夠成為經典的一大要素。 儘管電影在當代無法獲得應有的掌聲,但仍無法撼動其經典的地位,與現今許多電影看過即忘所不同的,是經典在於它的不可取代性。

  5. 影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時代下鋒利的掙扎. 在台灣導演中,我最喜歡的是楊德昌,那個年代的電影雖然沒有好萊塢的那些作品的節奏分明,但楊德昌電影中的那些細膩的敘事總能反映出活在從前那個艱困的年代中,人人心中幽微晃動的不安。. 在看過 ...

  6. 2013年10月1日 ·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對時代角落記憶de反思. 盤小瓠.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1991年上映,由楊德昌導演,作為臺灣電影新浪潮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獲得了包括第二十八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 ...

  7. 2015年7月2日 · 楊德昌以他少年時代的震撼記憶蔓延開去構想,推敲茅武/小四的殺人事實,卻不是找定罪證據,而是找著更多相類似動機不穩定的殺人事件,如山東推Honey出馬路;也找著時代內盪的殺氣,如父親打藤老二,小明的走火鎗我也計數著。

  8.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英語: A Brighter Summer Day )是一部於1991年上映,由楊德昌執導的台灣 史詩 青少年犯罪 劇情電影,本片改編自1961年發生於台灣 台北市 牯嶺街的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 [3]。

  9.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取材自1960年代一樁未成年者的兇殺案件,卻在楊德昌的透視下,成了那個閉鎖時代,壓抑、徬徨、道德純潔性失落的反映。 這份失落,不只來自張震所飾演的殺人少年對女友不斷依靠有力男性的絕望;也來自幫派情義淪喪、教育體制蠻橫、以及警察司法系統的黑暗。 因此「殺人」反而成為單純理想在現實中遭遇挫敗的隱喻。 把《牯嶺街》拿來與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對照,會更加有趣。...

  10. 2023年8月9日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則幾乎包辦了所有社會的虛假,死亡的背後也總是一次次的漣漪效應導致的後果,在楊德昌冷血的批判之下,死亡不過都是一種必然。 在小四手上的探照燈所照亮之處不過都是一處處的血跡斑斑,在那些我們看似充滿希望的黑暗之光,其實都是時代之下悲劇的環環相扣。 除南北之外,《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藉白色恐怖再次將地域性以本省和外省劃開,雖然片頭字卡看似將他們最大的威脅設定為政府當局,但在人人自危的時代底下仍是充斥著階級鬥爭,美國文化入侵對比日本殖民留下來的遺毒也可謂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