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9日 · 協會建議,在外地的子女應盡量每週至少一次與留港父母視像通話,以減輕長者孤獨及無助感。 長者安居協會今年初電話訪問263位因家人長期於外地工作、獨居逾3個月長者,發現近7成留守長者態度相對正面,當中約45%有與身處外地子女保持溝通,3成人擁有個人生活喜好,約21%獲妥善照顧安排,僅9%懂得尋求支援;惟同時有1成半受訪長者表達不接受子女親友離港。 其中一名個案為85歲的彭婆婆,其兒子及女兒分別於廣州及美國工作和生活。 身在美國的女兒Michelle表示,雖然自己身處外地,但仍堅持「每日一電」關心媽媽。 而在女兒鼓勵及社區機構邀請下,彭婆婆積極參與社區義務工作,即使丈夫早年跌倒並患認知障礙症,彭婆婆仍能兼顧照顧者角色及義務工作,多年來更屢獲義工獎項。

  2. 2023年10月25日 · 塌天秤遺孀癌逝 兩孤雛託家翁 工權會:許太積極做義工 只想剩低日子過得有意義. 【明報專訊】去年9月安達臣道房協地盤塌天秤事故釀成3死6傷,許家失去任職電工的家庭支柱許文明,患末期乳癌遺孀許太「阿惠」削髮抗癌一年,上周不敵病魔離世 ...

  3. 2024年1月31日 · 被譽為國師的內地政治學者鄭永年近日在一個粵港澳大灣區研討會上,就警示香港正「快速孤島化」,對外對內都有隱憂。 他分析,對外在國際局勢上,西方國家已將香港視為大陸城市;與此同時,面對廣東省內其他城市坐視香港「孤島化」,各省市更「內捲」(內鬥),他提醒,內地應用好香港制度及金融中心。

  4. 2021年6月1日 · 【明報專訊】八九民運過去32年,對於當年學生領袖之一周鋒鎖而言,為了民主自由理念的抗爭遠未結束。 這些年他一直為六四事件發聲,亦全心投入中國人權相關工作,關注各地抗爭者命運,包括支持反修例示威的香港人。 他甚至從香港年輕抗爭者身上,看到當年自己的身影,「的確跟我們當年很類似。 我那時也坐牢了」。 他在上月接受本報訪問說,相信「六四的話題永遠不會老,只有在中國民主化之後才會成為過去」。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5. 2023年6月21日 · 人民不反對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但不應與人民的其他要求(包括憲法內的公民和政治權利)矛盾;兩者同時兼顧和發展,才能雙翼齊飛和與時俱進。 (2)特首民望下跌的微觀因素. ──每一個民調結果都反映進行時的當下民情。 有關李家超民望的最新調查在本月初進行,即「六四」34周年期間,當局和社會氣氛緊張(非主流民情所致),不滿情緒自然輻射到民調之中。 加上較早時候大約6000宗「反修例案件」未有按預期交代處理結果,及有關國泰空姐被指「語言歧視」、器官捐贈等事件,市民希望聽到平衡的聲音,但從官員口中則付之闕如。 這些積累性的效果,都會影響李家超民望(詳見拙文〈長恨人心不如水 等閒平地起波瀾〉,刊2023年5月31日《明報》)。

  6. 2024年5月3日 · 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在100多年的不同時期,由因為迫於生計、戰亂或對現狀不滿,自大陸移居的中國人組成。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到文革時期移居香港的中國人,大多數是把香港作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托庇於港英統治,在政治上既不認同港英,也不認同中共政權,故在政治認同上有所迷失,而依靠中華文化認同及與家鄉的聯繫,以保留其「中國性」。 香港位於中國大陸南面沿海邊緣,又是一個國際港口,面向海洋文明。 在百多年自由資本主義制度下,西方現代文明與中華傳統文化交融結合,令港人有多元的文化認同。 在自我身分認同方面,港人顯示「離散華人」的多重性和複雜性,尤其是二戰後在港土生土長的幾代人。 這當中還包括數以十萬計在八九十年代由香港移民至外國的港人。

  7. 2020年7月3日 · 港府昨(2日)發嚴正聲明稱「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口號在今時今日有港、或將香港特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分離出去、改變特區的法律地位、或顛覆國家政權的含意。.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今(3日)在港台節目稱,一直覺得此口號有問題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