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由國學大師季羨林的關門弟子,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主講的《玄奘西遊記》,自2007年3月於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首播以來,在播出至 24集後,即連創收視新高,並由此創造「重走玄奘路」、「玄奘精神」等話題,甚至逐漸成為時下流行語。

  2. 羅什大師是從西域來華傳播佛教開展譯經事業的大師,玄奘三藏則是經西域去印度取經回國從事譯經的本土譯經家。 二師的生平決定了他們的語言水平和譯經目的,因此本文在此對二師的生平做一簡單的敘述。 羅什大師(350-409)〔4〕,其母為西域人,父為龜茲人 。 七歲隨母最初在罽賓國依槃頭達多法師出家,習學雜藏和中、長二部阿含。 後至莎車國從須利耶蘇摩學習《中論》、《百論》及《十二門論》,於是發起弘揚大乘空宗之心,此後又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 後秦弘始三年(401)才進入長安,並為當時的統治者姚興所欽重。 在姚興的幫助下,正式開立譯場,開我國官立譯場之先河。

  3. 《阿毗達磨發智論》 20 卷,唐玄奘譯。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是為詳解迦多衍尼子的《阿毗達摩發智論》而造的釋論。 唐玄奘以完全的底本譯重譯成《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二百卷,簡稱為《大毗婆沙論》或《婆沙》,對於僧眾正確和完整地理解教義是很 ...

  4. 譯筆最流暢簡潔的是玄奘大師,古來僧俗大德們讀誦講解的,也就是玄奘大師手譯的《心經》,我也不能例外。 為了便利初學者的運用查考,輯成本書之後特別將諸種異譯本,收集了加上新式標點,附於本書之末。

  5. 2021年2月28日 · “自住精進”是前提,所謂“己立而立人”,自己安住精進,才能把別人也安立於精進。 具足六種殊勝: 一、依殊勝:依菩提心發起精進。 如果只求人天福報(求名聲、求恭敬、求升天)或者求一己之解脫,而發精進,其依處都不殊勝。 二、物殊勝:總的發心修習一切種類的精進,行持個別精進時,也不忘總的精進意樂。 如果沒有想到“所有種類的精進,我都要修”,那就沒有精進的總意樂。 行精進時具有“無量精進誓願成”的願心,才是具有物殊勝。 三、所為殊勝:為了讓一切有情獲得現前安樂和究竟利義,為此目的而精進,即是所為殊勝。 此處要求事事不忘眾生。 如果精進時忘了眾生,則沒有“所為殊勝”。 只為一己、一家、一國,所為都不殊勝,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這種目的才殊勝。

  6. 2021年3月9日 · 首先,須“聽聞”善知識傳授的教法——修行的教授。 領受之後,就自利方面,需由“思惟”決定此法的內涵,進而將自相續串習成此法的體性,這叫“實修”;利他方面,為他人開示此法的心要,使他開解之後也實修此法,這叫“說法”。 因此,在自利方面,古德要求聽聞時必須清晰地憶持,這是讓我們有思惟的所緣境。 若忘失所聞,則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所緣境,也就無法引起思惟。 所以, 第一,心中要能清晰地顯現所聞法義; 第二,要有“主觀能動性”,即主動對所聞法義反復思惟、衡量,得到定解之後,再於心中反復串習,最終達到修量。 在利他方面,有多少認識,才能說出多少認識;有多少感受,才能讓別人有多少感受。

  7. 舍利子(玄奘大師印度音譯 舍利:印度的一種鳥 眼神銳利故名舍. 利) 色不異空(一切物質現象最後皆成空 PS:對經文而言人的感官所接. 觸到的都是物質) 空不異色(物質最後皆成空) 色即是空(一切萬物皆成空) 空即是色(空即是物的本質)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感受、思考、行動、體認最後一樣都是空)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諸法即是萬物沒有長久不變所以一切成空) 、 不生不滅(沒有永恆的生命也沒有永遠的消失毀滅)、 不垢不淨(追求覺悟的人不執著那是因為沒有絕對骯髒也沒有絕對乾. 淨) 不增不減(沒有絕對增加也沒有絕對的減少) 是故空中無色(因此在「空」的狀態中沒有固定不變的物質) 無受想行識(沒有感受、思考、行動、體認PS沒有「本質」是固定. 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