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甲午戰爭 |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燦爛的中國文明
      • 甲午戰爭是十九世紀中國失敗最慘重的戰事。 簽訂《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了極大損害和恥辱,西方列強更自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清政府的腐敗暴露無遺,而亡國滅種的危機加速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 日本依靠戰爭爆發,軍事和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一個軍國主義國家。
      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1913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8年10月8日 ·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背景. 編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 日本明治天皇. 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 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3. 2024年5月26日 · 臺灣正體. 工具. 中日甲午戰爭也稱 甲午戰爭 、 第一次中日戰爭 等(詳見 名稱 一節),是指 1894年 7月至 1895年 4月間 中國 ( 清朝 )與 大日本帝國 之間發生的一場大型海陸聯合 戰爭 。 戰爭由日本發動,以朝鮮發生的 東學黨起義 為導火線,以 豐島海戰 為爆發標誌。 戰爭中,陸戰的主戰場位於 朝鮮半島 、 遼東半島 和 山東半島 ,海軍的主戰場位於 黃海 。 雙方在開戰之前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西化,均採買了西洋式戰艦,清朝以直接自西洋訂購的戰艦和砲彈為主,日本則以國產戰艦加上速射炮為主,配置更為靈活 [11] 。 最終清朝戰敗,並於1895年簽訂《 馬關條約 》,對日割地賠款、放棄 藩屬國 及開放經貿資源。

  4. 2019年7月12日 · 甲午戰爭的爆發對中日影響很深日本是如何贏得戰爭勝利的? 戰爭的背景:日本方面。 明治維新的改革,讓日本「脫亞入歐」成了可能,日本也走上資本主義的路線,國力日漸強盛起來。 到了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達到高峰但由於自身市場的小資源料缺乏日本急需產品的輸出和資源的輸入。 縱觀東亞大陸,也只有中國最適合產品的輸出地,和資源的輸入。 早在1887年,日本就制定了「清國征討策略」,計劃分為四步,第一步是獲得台灣,第二步是占領朝鮮,第三步是攻陷滿蒙,第四步滅亡中國,第五步以中國為中心,征服亞洲。 可見日本的野心。 最終日本完成了前三步,並沒有全部實現,這就是日本的「大陸政策」,其中採用以戰養戰來實行。 清朝方面:自從洋務運動的實施以來,清朝在科技水平上,還是有一定發展的。

  5. 甲午戰爭十九世紀末發生在中日之間是一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戰爭爆發的1894年是中國紀年法的甲午年因此稱為甲午戰爭」(日本稱為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即First Sino-Japanese War)。 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在這場政治運動之初就已確立了對外擴張的政策,中國是他們主要的侵略目標。 1874年,日軍侵犯了中國的台灣,設立「都督府」,向軟弱的清政府勒索了軍費白銀50萬兩才撤兵。 1879年,日本又以武力吞併中國的藩屬琉球,改稱為「沖繩縣」。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6. 2018年9月30日 · 從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但1884年中法戰爭後由於列強之間忙於爭鬥相對平靜了大約10年中國政治家的神經鬆弛了一些在人們對西方列強的友善感到慶幸的時候東邊的一個鄰國正在虎視眈眈。 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展,與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軍國主義怪胎,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 侵略並戰勝中國,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國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陽子就主張:「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 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台灣、呂宋之島,占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

  7. 甲午戰爭是中國面對外侵和現代化進程中的轉折點之一同時也是日本崛起和國際平衡的改變之一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甲午戰爭的原因過程結果以及其對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影響。 免費試堂. 甲午戰爭是什麼甲午戰爭也稱為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清朝和日本之間的一場戰爭發生於1894年至1895年此戰爭由於爆發於中國農曆甲午年因此得名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的起因是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問題。 清朝和日本都想在朝鮮半島上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在這個地區獲得經濟和政治利益。 在此期間,清朝派兵前往朝鮮半島以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這引起了日本的不滿,導致日本向清朝宣戰。 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利用其現代化的軍隊和先進的武器,壓倒性地擊敗了清朝。 這場戰爭標誌著中國傳統武器和戰術的落伍,以及日本現代化進程的加速。

  8. 2024年5月26日 · 71种语言. 条目. 讨论. 不转换. 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工具. 中日甲午戰爭也稱 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 等(详见 名稱 一节),是指 1894年 7月至 1895年 4月間 中國 ( 清朝 )與 大日本帝國 之間發生的一場大型海陸聯合 戰爭 。 戰爭由日本發動,以朝鮮發生的 東學黨起義 為導火線,以 丰岛海战 為爆發標誌。 戰爭中,陸戰的主戰場位於 朝鲜半岛 、 辽东半島 和 山東半島 ,海軍的主戰場位於 黃海 。 雙方在開戰之前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西化,均採買了西洋式戰艦,清朝以直接自西洋訂購的戰艦和砲彈為主,日本則以國產戰艦加上速射炮為主,配置更為靈活 [11] 。 最終清朝戰敗,並於1895年簽訂《 馬關條約 》,對日割地賠款、放弃 藩屬國 及开放经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