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耳罩式耳塞式或入耳式耳機各有優缺點但同樣都會讓音量擴大。 (圖/鄭清元攝) 宅經濟當道,全球第一季耳機銷量較去年大漲近7成,但耳朵內長期過大的音量,卻也引爆年輕世代的聽力障礙潮! 研究顯示每7位求診患者中就有1位是16~20歲的青少年醫師提醒捷運公車等環境音十分嘈雜已達噪音上限若再戴上耳機聽音樂超過1小時恐怕就會使聽神經受損。 除了控制使用時間,耳機的樣式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其中最多人使用的「耳塞或入耳式」,由於貼近耳膜、又具有放大音量的效果,所以較易傷害聽力。 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伯岳說,「相較於其他樣式,這類耳機傳到耳膜的聲波會比實際音量多出7~9分貝! 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伯軒表示,聽覺神經受損引起的耳鳴大多數是與心跳頻率不一的高頻聲音,建議趕緊就醫治療。

    • | 人耳如何聽到聲音? |
    • | 外耳對聲音的影響 |
    • | 結論:耳機設計與耳朵構造的關聯性 |

    人耳對聲音的接收、傳遞、感知,是從可見的耳朵一路延伸到不可見的大腦聽覺皮質。 而我們所熟知的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內耳。 聲音透過空氣震動傳入我們的外耳,收集聲音,還可以透過聲音傳至兩耳間的音強差及時間差,來協助我們辨識聲音的來向。當聲音經過耳甲、外耳道及鼓膜形成的複雜共鳴腔,在不同的頻率產生共振,會有增壓或減壓的效果,會對聲音各頻段產生不同程度的增益。 聲音透過鼓膜進入中耳時,首先聽小骨會將聲音由空氣振動轉為機械震動,再傳至內耳振動,使耳蝸內的淋巴液流動,刺激科蒂氏器上毛細胞的纖毛因和蓋膜的位置變化而產生神經衝動,聽神經將此電訊號傳遞到大腦聽覺皮質,進而轉換成我們可以理解的聲音。 左:外、中、內耳示意圖 圖片來源 管美玲,《聽見問題:聽覺損傷兒童父母常見的問題與解答》 右:耳廓示意圖 圖片...

    就耳朵結構來看,耳罩式/耳道式在聽感上的差異,主要差異在外耳的構造上 耳朵不同部位對頻率的影響 圖片來源:E. A. G. Shaw,〈Transformation of sound pressure level from the free field to the eardrum in thehorizontal plane〉 1. 外耳主要功能為提供聲音方向性,並增加聲音音壓(音量) 2. 2.1. 提供聲音方向性:由於耳廓上下左右皆是不對稱,當聲音傳遞到耳朵時,會形成雙耳時間差ITD(interaural time difference)與雙耳音量差ILD(Interaural level Difference),這些差異能提供給大腦做聲音方向的判斷 2.1.1. HRTF便是量測IT...

    針對不同的需求,耳機都會有相對應的設計,來克服人耳構造對聲音的影響 1. 音樂監聽耳道式耳機:為何許多歌手會配戴繞耳式的監聽耳道式耳機呢? 為了能夠更反應錄音結果,監聽式耳機,需要有平直的聲音曲線,由於耳道式耳機,能降低耳廓、耳甲對於聲音的影響,能提供更平直的聲音曲線,所以目前許多監聽耳機式採取耳道式的設計,方便音樂人能共檢視聲音錄製的結果。但音場與空間感相對較差 2. 遊戲使用的耳罩式耳機: 由於耳罩式耳機,能夠比傳統耳道式耳機,提供更好的方向性,音場表現,與低頻表現,且不用特別多的設計,就能達到電競需要的空間感、方向性需求。所以市面上許多電競耳機都是耳罩的,耳道式設計少之又少。但耳罩式耳機的缺點式體積過大,不易攜帶、且單體較大,且製造成本較高,若要使用比較好的發聲單元,價格往往比較不親民...

    • Shaoyun
    • 什麼是開放式真無線耳機?簡單來說,開放式真無線耳機與一般常見的入耳式或耳塞式真無線耳機最大差異在於「機身結構」上的不同,有別於入耳式耳機是在導音管前端裝上耳塞,再將耳塞放入耳道之中來聽歌,反觀開放式耳機沒有延伸音管的設計,本體主要藉由耳掛構造+驅動單體組成,使用時需將耳掛穩固配戴於耳朵上,並將機身單體覆蓋於耳朵外部,因此,不會有異物入侵耳道,大幅降低配戴不適感,也因為耳朵沒有被完全封閉住,外部聲音可以自然流入雙耳中,屬於開放聽感體驗,故稱之為「開放式」真無線耳機。
    • 戴起來舒服嗎?受惠於開放式「不入侵耳道」和「不擠壓耳廓」的結構設計,在配戴體驗上會比多數入耳式耳機舒適許多,但細究會發現各品牌對耳機的整體設計仍有些微差異。
    • 與骨傳導耳機有什麼不同?過去部分用戶常會因不適應入耳式耳塞的密封感,轉而尋求同樣具有較佳配戴體感的「骨傳導」耳機,以運作原理來說,骨傳導與開放式耳機不同之處在於「聲音傳導」的方式,前者顧名思義採用「骨傳導」技術,而後者則是以「氣傳導」為主,兩者在本質上傳遞聲波的介質不一樣。
    • 與支援環境音模式的真無線耳機不同嗎?說到自然、通透的聽感,以及能在不拔下耳機的前提下,與外部連結或與他人順利溝通的使用情境,相信絕大多數的讀者會聯想到支援「環境音(又稱通透或外部聲音)」模式的真無線耳機,以技術原理來說,一般真無線耳機因大多採用入耳式設計的緣故,因此,不論耳機本身是否開啟 ANC 主動式降噪,配戴後都會具有一定的物理隔音效果,而為了提升用戶的環境感知能力,便會透過耳機外部的麥克風來拾音並放大到耳朵中,讓使用者聽到來自周遭環境的聲音,由於聲音經過處理,因此有時會出現聲音不自然或音量過大過小等情況,需要透過 App 進行細部調整。
  2. 2022年5月24日 · 每種類型的耳機都有優缺點影響其在某些環境和條件下的適應性。 哪種耳機最適合您,取決於您的喜好和使用習慣。 四種常見的藍牙耳機類型. 全罩式耳機over-ear) credit: Cool blue. 全罩式耳機的耳罩很大,能夠完全包覆住使用者的耳朵,不會壓在耳朵上,在較長的聆聽過程中會更舒適,且還能讓使用者不受環境噪音的干擾,在吵雜的環境(如大眾交通和辦公室)中使用令人愉悅。 不過,由於耳罩比比較大,所以無法輕易將其放在口袋中。 貼耳式耳機(on-ear) credit: Cool blue. 貼耳式耳機的耳罩緊貼在使用者的耳朵上,較容易對耳朵產生壓迫感。 與全罩式耳機相比,其更小、更輕、便於攜帶。

  3. 2021年3月12日 · 圖說在耳機材料相同的情況下可以遮住耳殼及耳道的耳罩式耳機的被動抗噪效果最好其次是可以密合耳道的入耳式耳機而貼耳式耳機則因密合度最差而效果最不理想。 圖/ VAudio. 利用反向聲波的主動式降噪. 主動式降噪(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ANC) 與被動式降噪在原理上大不相同,它並非是把噪音「阻擋在外」,而是透過耳機麥克風分析外界持續性噪音(例如冷氣聲、捷運引擎聲等)後,運用內建晶片進行處理並產生一個與噪音相同但振幅卻完全相反(相位相反)的聲波來做抵銷(圖二)。 當兩個信號大小完全相同卻處於反向(相位相反)時,便會產生完全破壞性干涉,使兩個信號相互抵消。 此時聲波便不再產生,我們自然就聽不到噪音了 [6]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0年7月3日 · 耳罩式耳塞式或入耳式耳機各有優缺點但同樣都會讓音量擴大。 (圖/鄭清元攝) 宅經濟當道,全球第一季耳機銷量較去年大漲近7成,但耳朵內長期過大的音量,卻也引爆年輕世代的聽力障礙潮! 研究顯示每7位求診患者中就有1位是16~20歲的青少年醫師提醒捷運公車等環境音十分嘈雜已達噪音上限若再戴上耳機聽音樂超過1小時恐怕就會使聽神經受損。...

  6. 2020年7月3日 · A- 宅經濟當道,全球第一季耳機銷量較去年大漲近7成,但耳朵內長期過大的音量,卻也引爆年輕世代的聽力障礙潮! 研究顯示,每7位求診患者中,就1位是16~20歲的青少年,醫師提醒,捷運公車等環境音十分嘈雜,已達噪音上限,若再戴上耳機聽音樂超過1小時,恐怕就會使聽神經受損。 除了控制使用時間,耳機的樣式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其中最多人使用的「耳塞或入耳」,由於貼近耳膜、又具有放大音量的效果,所以較易傷害聽力。 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伯岳說,「相較於其他樣式,這類耳機傳到耳膜的聲波會比實際音量多出7~9分貝! 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伯軒表示,聽覺神經受損引起的耳鳴大多數是與心跳頻率不一的高頻聲音,建議趕緊就醫治療。 (圖/鄭清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