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會有精闢的見解般若多尊者在遊歷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菩提達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眾生的理想以及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一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 後來菩提達摩繼承了師父的衣缽,在天竺國內弘揚佛法。 有一天,他聽到自己的侄子,繼承南天竺王位的異見王,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採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於是,菩提達摩便派弟子婆羅提前往勸諫,波羅提不辱師命,成功地扭轉了異見王的禁教政策,並且使異見王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典故
    • 傳聞傳說
    • 遺蹟
    • 影響
    • 所傳弟子
    • 斷臂求法
    • 楞伽經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等,大都系後人所託。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曇林等,梁武大同二年圓寂,終年150歲。

    •本名:菩提達摩

    •別稱: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

    •字號:釋道育

    •所處時代:南北朝南梁時期

    •民族族群:南印度人

    •出生地:南印度

    達摩祖師,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達摩,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菩提達摩(英文:Bodhidharma;?~536,另說532、528)通稱達摩,又稱初祖達摩或初祖菩提達摩,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剎帝利種姓,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裡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游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會有精闢的見解。

    般若多尊者在遊歷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菩提達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眾生的理想,以及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一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後來菩提達摩繼承了師父的衣缽,在天竺國內弘揚佛法。有一天,他聽到自己的侄子,繼承南天竺王位的異見王,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採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於是,菩提達摩便派弟子婆羅提前往勸諫,波羅提不辱師命,成功地扭轉了異見王的禁教政策,並且使異見王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宗)。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義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5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父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辭別梁武

    達摩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得知梁武帝篤信佛教,先去了建康(今南京)找梁武帝聊佛法,達摩是禪宗大乘派,普渡眾生。而梁武帝信奉小乘佛教,主張自我修行。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關於神光

    時神光於伊洛披覽群書,以曠達聞,慕師之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發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經九載,欲歸西方,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及楞伽經四卷。未久即入寂,葬於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雲度蔥嶺時,適逢達摩攜只履歸西方。師之一生頗富傳奇,亦難辨其真偽。師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異說。又梁武帝尊稱師為“聖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諡號,塔名空觀。

    一葦渡江

    達摩傳說渡過長江時,並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立在葦上過江的。現在少林寺尚有達摩"一葦渡江"的石刻畫碑。關於"一葦渡江"的解釋,儒家有不同的說法。他們認為"一葦"並不是一根蘆葦,而是一大束蘆葦。 關於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訊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後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後,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後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岩”、“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蹟。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裡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 古人有詩讚日: 路行跨水復逢著,獨自淒淒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

    南京勝跡

    南京雨花台的高座寺,相傳為達摩祖師在此聽主持神光講法,搖頭不以為然,神光詫異,後追隨至少室山,雪中斷臂求法,終成禪宗二祖慧可。 南京長江邊上的幕府山下有達摩洞,相傳既達摩從此處“一葦渡江”處; 江北六合的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為紀念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所建,歷朝歷代屢廢屢建,現正異地復建中;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遺址,為達摩一葦渡江後的第一個駐錫的寺院,有“達摩岩”等遺蹟,作為禪宗祖庭比少林寺還要早。該寺現正在重建中。

    廣州聖跡

    廣州市上下九古為珠江碼頭,現為繁華步行商業街。其中華林正街內有一小塊“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石碑,並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為達摩所建。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內有達摩“洗缽泉”,俗稱“達摩井”。

    據敦煌出土資料所述,自以古來作為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淨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禪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為《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淨,當時流行很廣。

    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一名《大乘法論》)等,以及朝鮮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所收關於達摩諸論文。這些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

    達摩“二入四行”的禪法,是以“壁觀”法門為中心。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載(大正48·403c):“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於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於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理入和行入的名稱,見於北涼所譯《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但《金剛三昧經》說的理入是‘覺觀’,而"壁觀"是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大正 50·596c):”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即啟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準,構成信仰以後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藉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

    後世佛教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禪法的標誌,因它直以究明佛心為參禪的最後目的,所以又稱禪宗為”佛心宗“。又有人因達摩專以《楞伽經》授人以為參禪印證,因而稱它為”楞伽宗“。

    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曇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親事達摩四、五年,是達摩最初及門弟子之一。他從達摩學了禪法,專重個人內心修持而少對人講說。他的事跡已不明,只有《景德傳燈錄》卷三等記達摩臨終時自許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傳說,可以想見其禪學程度之一斑。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縣人,是達摩剃度的弟子。南齊·建武(494~497)年間住鐘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嶺峨眉的勝景,趁蕭淵藻出鎮蜀部(今四川)時隨從入蜀,因而使禪法流行四川。後來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於金陵開善寺,年六十一歲。

    曇林自稱是達摩的弟子,曾記錄過達摩的‘二入四行說’。〈慧可傳〉中稱他為林法師。北魏·永平元年至東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間,他在洛陽和鄴京參與譯經事業,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曇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譯場任筆受,是當時參加譯經的重要人物。他博學善講,在鄴都常講《勝鬘經》。周武滅法期間,他與慧可共同護持經典,被砍掉一臂,人稱‘無臂林’。曇林早年雖曾親近達摩,但他以禪法與義學並重,因此後世所傳達摩臨終對在側弟子們分別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說法,沒有提及曇林。曇林在傳承達摩禪法上所記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於中國禪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業績。

    相傳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聽說達摩大師住在少林寺,於是前往拜謁。達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沒有氣餒。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無不歷盡艱難險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當自勉勵!”時置寒冬臘月,紛紛揚揚飄起漫天大雪。夜幕降臨,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動,天明積雪已沒過他的雙膝。達摩這時才開口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淚流滿面說道:“只願和尚慈悲,為我傳道。”達摩擔心神光只是一時衝動,難以持久,略有遲疑。神光明白達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達摩面前。達摩於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邊,並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內的立雪亭,便是為紀念慧可斷臂求法的事跡而建。 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經》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後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自此,禪宗在中國有了傳法世系。

    《楞伽經》者,所明在無相之虛宗。雖亦為法相有宗之典籍。但其說法,處處著眼在破除妄想,顯示實相。妄想者如諸執障,有無等戲論。實相者體用一如,即真如法身,亦即涅盤。菩提達摩主行禪觀法,證知真如。因須契合無相之真如,故觀行在乎遣盪一切諸相。必罪福並舍,空有兼忘。必心無所得,必忘言絕慮。故道宣論又有曰:

    ”屬有菩提達摩者,神化居宗,闡導江洛。大乘壁觀,功業最高。(中略)審其所慕,則遣盪之志存焉。觀其立言,罪福之宗兩舍。詳夫真俗雙翼,空有二輪,帝網之所不拘,愛見莫之能引。靜慮籌此,故絕言乎。“

    達摩所修大乘禪法,名曰壁觀。達摩所證,則真俗不二之中道。壁觀者喻如牆壁,中直不移,心無執著,遣盪一切執見。中道所詮,即無相之實相。以無著之心,契彼真實之理。達摩禪法,旨在於此。

    然所謂契者,相應之謂。不二則相應。彼無著之心,與夫真實之理,本無內外。故達摩又拈出心性一義。心性者,即實相,即真如,即涅盤,並非二也。密宗曰,達摩但說心。心性一義,乃達摩說法之特點。而與後來禪宗有最要之關係。(中略)

  2. 菩提達摩梵語: ब ध धर म,羅馬化:Bodhidharma,[boːd ʱid ʱɐɽmɐ],382年—536年),又作菩提達磨,簡稱達摩,為南天竺、波斯人,經海路將大乘佛教 禪宗帶入中國,為中國禪宗之開創者,被尊稱為達摩祖師、「東土第1代祖師」 [1],並與寶誌禪師、

  3. 菩提達摩祖師382536年原名菩提多羅是天竺印度婆羅門家族的三王子自幼聰穎過人從小遍覽佛經佛緣甚深後在印度跟隨禪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修行得法是為西天第二十八祖達摩祖師證道後遵奉師父的囑咐於其師涅槃後67年才遠行東至震旦中國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佛陀正法。 當達摩祖師東至中土時,已將近100歲高齡,是為中國禪宗初祖。 靈性修行才是真功德. 達摩祖師到中國後,正是南北朝時期,祂第一個想度化的就是南朝的梁武帝。 祖師認為,如果梁武帝能接受這種傳承自世尊的究竟佛法,以其貴為帝王的身分登高一呼,禪宗正法一定可以很快地在中國廣傳開來。 但非常可惜的是,當時梁武帝並不明瞭什麼才是真正的正法修行,祖師度化梁武帝未果。 在《景德傳燈錄》中記載:

  4. 论. 编. 菩提达摩 ( 梵語 : बोधिधर्म , 羅馬化:Bodhidharma , [boːd̪ʱid̪ʱɐɽmɐ] ,382年—536年),又作 菩提達磨 ,簡稱 達摩 ,為南天竺、 波斯人 ,經海路将大乘 佛教 禪宗 带入 中國 ,為 中國禪宗 之開創者,被尊稱為 達摩祖師 、「東土第1代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16年3月8日 · 菩提達摩是佛傳禪宗的第28代祖師是中國禪宗的祖師據說菩提達摩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據說其原來的名字是菩提多羅成年後改為了達摩多羅菩提達摩據說從小就聰明異常其父親香至王對佛法非常的虔誠所以菩提達摩從小就遍覽 ...

  7. 達摩祖師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祂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皆有精闢的見解般若多羅尊者在遊歷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達摩祖師被般若多尊者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祂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一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 般若多羅尊者見祂志向遠大,對祂說:「你對於各種法道,已經博通。 達摩就是博通的意思,祢應該叫達摩。 」於是為祖師改名為菩提達摩。 般若多羅尊者囑付達摩祖師,等尊者過世67年後到震旦(中國)弘法,後來達摩祖師繼承了師父的衣缽,來到了震旦,此時是南北朝時期,南梁開國皇帝梁武帝大行佛道,但達摩祖師因與梁武帝不契機,祂便往北來到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後山的石洞中面壁而坐,一坐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