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觀塘重建 相關

    廣告
  2. 上個月有 超過 100 萬 名用戶曾瀏覽 agoda.com

    用Agoda訂香港觀塘帝盛酒店享2折起

    • 香港

      超值酒店,神秘優惠

      先訂後付,節省更多!

    • 折扣優惠

      計劃緊下次旅程?

      我們為你提供最抵優惠!

搜尋結果

  1. 一場讓世界震驚的災難在2011年3月11日撕開了日本東部時至今日災區重建工作仍在進行。 近日,記者採訪了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陸前高田市,最深切的感受是:這裏的夢想與世界相連。 陸前高田市是岩手縣東南部的一個沿海城市,鄰接縣內大船渡市、住田町、一關市、及宮城縣氣仙沼市。 從東京乘新幹線,到一之關轉乘JR大船渡線到氣仙沼,再乘坐BRT,到陸前高田最快也要四個半小時到達。 當日,越戶浩貴先生在車站迎接我們的到來,他在一般社團法人MARUGOTO陸前高田工作。 MARUGOTO的日語原意是「全面、全部」,這家機構也是陸前高田對外交流的綜合窗口。

  2. #發現未知的西日本. 說到瀨戶內海,很多人會想起,老牌電影或演歌中出現,連接本州與四國之間的「瀨戶內海聯絡船」。 瀨戶內海共有四個潮水的出入口,西邊為關門海峽與豐予海峽,東邊則為淡路島兩側的紀淡海峽與鳴門海峽。 一天有兩次,可以看到潮水從這些海峽,流入或流出瀨戶內海。 那潮水的中線在哪呢? 就在鞆之浦。 所以,每當到了滿潮的時間,就能看到海水從東、西兩側,分別進入鞆之浦,反之亦然。 從古代到近世,人們利用船舶,在潮起潮落間於瀨戶內海上移動。 需要等待潮水變化時,船舶會停靠在鞆之浦,這時,乘客能上岸稍事休息。 這也就是前述「等待風之港」的由來。

  3. 擁有70樓層,高相當於296公尺的橫濱地標塔,是日本第2高的大樓,從橫濱市中心抬頭就能看見,不僅是在橫濱未來港,在橫濱市內這座地標塔也可以稱得上是最具代表性的醒目建築了,因此也自然深深吸引著每一位遊客,想來這裡一探究竟。 這棟大樓從地下2樓到地上5樓為具有逛街購物品嘗美食的購物中心,49樓到70樓為橫濱皇家公園酒店,其中69樓為展望頂層空中花園,其他樓層則為各大企業的辦公室,堪稱是橫濱最有魅力的指標景點之一。 官網: http://www.yokohama-landmark.jp/web/chinese_02/ 橫濱山手地區. 當初橫濱開港時由於將山手地區被開闢為外國人的居住地,因此至今在橫濱的街道上仍遺留有大量西洋式建築。

  4. 2018年1月30日 · Simply Wonderful. TOHOKU. 福島 東北地區.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發生至今即將滿7年,這6年來雖然基礎設施仍持續興建中,但在各方面日本災後重建的努力與形象皆足以作為借鏡。 這次All About Japan特別邀請到《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 蔣豐先生,深入日本復興廳專訪復興大臣吉野正芳先生。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我曾多次深入福島採訪。 東北大地震發生6年半後的2017年9月11日,我又一次作為華媒總編受邀深入核事故現場──福島第一核電站。 截至目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只去過福島第一核電站兩次。 2017年8月初,安倍晉三在改組內閣時曾提出要求「所有內閣成員都要擁有『我就是復興大臣的意識』」。

  5. 2023年3月13日 · 從震災時的物資據點、日本各地義工的住宿場所、避難高中生的寄宿宿舍,到2021年在旅館九樓開設了「原子力災害考証館」,透過遺物展示、照片紀錄、報紙文書等多元資料將核能議題寫實地展現並訴諸討論,其也創設了「F學習旅行團(Fスタディーツアー)」,綜合受災者與支援受災者的兩種立場,帶領旅客前進重創的雙葉郡與磐城市,認識福島的現狀。 「我希望旅館成為里民中心般的存在。 里見先生微笑中帶著認真神情,他口中說的「把握當下」聽起來特別真切。 旅館大廳不只有一般溫泉旅館看不到的書店區,座位更可以看到學生在歇息的身影,他的心意與實際行動在燈火通明的空間裡一覽無遺。 延伸閱讀.

  6. 2016年8月19日 · Like a phoenix rising from the flames, so too have these restored beauties come back to life to prosper again on our list of the best reconstructed castles across Japan.

  7. 2021年2月4日 · Drawing from an extensive multicultural database and resources, Spoon & Tamago attempts to comprehensively cover all aspects of Japanese design, from fine art and architecture to product and graphic design. Photographer Ken Ohyama is highlighting his passion for urban environments with these cool cutouts of buildings across the country.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