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1日 · 10. 熱心社會公益. 透過6位終身會員的分享,更印證了「成功沒有奇蹟」,. 期使從業人員都能夠向他們看齊,朝「典範」成功者更靠進一步。. 更多內容請見以下連結:. 榮譽是持續前行的重要推動力. 注重個人品牌打造,自「先把自己做好」哲學. 非天資聰穎 ...

  2. 2019年10月1日 · 對林肇睢董事長來說,臺灣是他的故鄉,玻璃則是一生發展的事業,用一生的業推動臺灣,讓家鄉成為更好的地方,這讓他感到責無旁貸。 從鹿港出發,在地經營四十幾年玻璃工廠的同時,也推展地方文化,關懷環境,根留臺灣。 定位價值,根留臺灣. 大學畢業當兵退伍回來,20多歲的林肇睢開始接手家中的台明將玻璃公司,而有機會到世界各國去做產業行銷。 過程中他發現不論是先進國、開發中國家、未開發國家都有傳統產業。 加上玻璃已發展四千多年,又是在百年內很難被取代的材料,在一百年內都不用擔心被淘汰,所以他認為玻璃產業仍然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經過諸多資料和分析,林肇睢明確將玻璃產業定位為民生工業,往後的產品和發展方向也以此邁進。

  3. 2022年11月3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2 年 11 月 3 日. 0. 1339. 「學會做人,才能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香港保誠保險資深營業經理黃子寧認為,業務員擁有關鍵10項特質,再輔以「服務3層次」來保溫客戶關係,便能成功深得高資產客戶的心。 成功經營高資產客戶前,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如何開發高資產族群,黃子寧的高資產客戶大約占其總客戶數的20%左右,其中大多為購買保費達港幣50萬元(約為新臺幣200萬元)以上的客戶。 初始若要開發高資產族群,她認為業務員可以先積極參與商業會議等相關活動,因為許多中小企業老闆皆會參與這類型活動,這會是業務員前期能夠接觸、拓展高資產人脈的一個方法。

  4. 2020年7月1日 · 追根究柢是一種思考方法,也是一種工作方式,用來尋找事實真相,也用來探索工作的奧祕,更是每一個人探索人生的方式。 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有其發生的近因與遠因,如果不追根究柢,就無法知道事實的真相。 做每一件事,也都可以有不同層次的結果,如果不追根究柢,不可能知道極致的成果會是什麼樣貌。 追根究柢可以說是人生萬用的工作方法。 數十年前,我剛入新聞界不久,有一次台塑集團的創辦人王永慶請記者們吃飯,酒酣耳熱之際,我隨口問了一句話:「為什麼能把台塑經營得這麼好呢? 「台塑經營就只有4個字:追根究柢。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追根究柢之道,完全無法理解王永慶的意思! 「我們做任何事都追根究柢。 要生產,追根究柢;開工廠,追根究柢;省成本,追根究柢;談採購,追根究柢;做管理,追根究柢。

  5. 2022年6月1日 · 以下分享一個案例供啟發借鑒。 首年IDA業務白金背後的故事. 張培幸有位近花甲之年的客戶X先生,向她購買了一張小額的意外險。 對於這樣的小單,保險公司通常不提供紙本保單,只提供電子保單。 此時,張培幸未按客戶繳費多寡衡量對方是高淨值還是普通客戶,反而站在對方角度思考:「X先生上了年紀,自己又不會查詢電子保單,要是真的發生意外,如何理賠? 我必須親自送一份紙本保單給他。 得知張培幸要送保單,X先生在電話中說道:「不必啦,就幾百塊錢而已,我知道自己買了一份保險就好啦……」但張培幸還是堅持去送,哪怕來回車程需要3小時也毫不吝惜。 在送保單前,她還為X先生準備了一個漂亮的保單資料夾;送到後,她還仔細地講解這份保單的責任範圍,令X先生感動不已。

  6. 2020年9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0 年 9 月 1 日. 0. 1257. 轉介紹是壽險事業長久經營的根本新光人壽士林通訊處在處經理王婕馨的帶領下以舉辦活潑的活動為主全面的服務為基底奠定了源源不絕轉介紹的良性循環。 壽險事業想要經營得長長久久,擁有穩定的客源是重要的關鍵之一,而通常經營多年且業績穩定良好的保險業務人員,客源多是經由轉介紹而來。 以個人來說,業務人員能否獲得足量的轉介紹,有沒有豎立起自己獨特的價值以及口碑是關鍵;從團隊來說,客源從轉介紹而來的比率愈高,即代表該團隊的風氣、文化值得客戶信賴、團隊主管的領導方向正確。

  7. 2018年5月1日 ·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本期專欄我認為有一關鍵議題值得討論——「保險業是否該重新認識他的年輕客戶 」這是在數位金融時代,以及進入金融科技時代的當口,保險業者必須要重視的未來關鍵課題。 比較需要擔憂的是,目前金融業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年輕人,他們距離年輕已有一段距離,過去他們在養成教育或是成為主管的過程中,面對的都是現在已經很成熟的客戶群體,再隨著成為主管,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跟他們差不多的人。 就好比在職場中,30歲進入公司從基層開始做起、35歲當上了基層主管、40歲坐上了部門經理、45歲可能當上協理或副總經理,到了50歲時掌握了公司很多的決策權,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換,共同決策者幾乎都是同一群人,但是面對的客戶卻是一直改變。 決策者看不到下一個世代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