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赤點石斑魚(學名: Epinephelus akaara ),俗名為石斑、紅斑,為條鰭魚綱 鱸形目 鱸亞目 鮨科的其中一個種。2006年獲選為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十寶的其中一員。現時有赤點石斑魚養殖業。

  2. 赤點石斑魚 (學名: Epinephelus akaara),俗名為石斑、紅斑,為 輻鰭魚綱 鱸形目 鱸亞目 鮨科 的其中一個 種。 2006年獲選為 世界自然基金會 海洋十寶的其中一員。 現時有赤點石斑魚養殖業。 分布. 本魚分布於西 太平洋 區,包括 中國 南部和 東海 、 日本 南部(九州 和 本州)、 韓國 南部、 台灣 沿岸。 越南 的記錄有可能並不是赤點石斑魚,而是 擬青石斑魚 〔Epinephelus fasciatomaculosus〕,而 菲律賓 、 印度 與 小笠原群島 有可疑記錄。 深度. 水深4至50公尺。 特徵.

  3. 2021年11月13日 · 赤點石斑魚的日文為キジハタ(雉子羽太),英文Redspotted Grouper,體型為石斑魚中較小的,在日本關東幾乎不見其蹤跡,代表性的產地在瀨戶內海周遭,稱為茂魚(あこう),關西有著「冬天吃河魨、夏天吃赤點石斑」一說。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形態特徵
    • 生活習性
    • 內部構造
    • 經濟價值
    • 威脅
    • 苗種捕撈
    • 養殖條件
    • 餌料生物

    赤點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akaara,俗名為石斑、紅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南部,廣東沿海產量較多。

    赤點石斑魚體呈紅褐色,頭、背較深,腹部顏色較淡,頭部及體側密布與瞳孔等大之橙紅色斑點;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少數大犬齒,兩側齒細尖,背鰭最後數棘下方有一大型黑斑,其餘鰭無顯著之斑點。

    •中文學名:赤點石斑魚

    •拉丁學名:Epinephelus akaara

    •別稱:石斑、紅斑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背鰭硬棘11枚,軟條15~17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8枚,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體被細小櫛鱗,有孔側線鱗片數約50~53枚。前鰓蓋骨後緣一般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長可達50厘米。

    石斑魚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為暖溫性中下層魚類,多生活在岩礁底質海區,常棲息於沿海島嶼附近的岩礁間、珊瑚礁的岩穴或縫隙中,一般為夜行性,利用其嗅覺尋覓食物,白天則隱藏於岩穴內。石斑魚性兇猛,肉食為主,喜食魚、蝦、蟹類,不喜歡結群,飢餓時有自相殘殺現象。對鹽度的適應範圍很廣,可生活在11~41%的鹽度範圍內,最適水溫為22—28℃,18℃以下時食慾減退,15℃以下魚體就失去平衡。

    骨骼系統

    外骨骼包括鱗甲、鰭條和棘刺等;內骨骼通常是指埋在肌肉里的骨骼部分,包括頭骨、脊柱和附肢骨骼。頭骨由腦顱和咽顱兩部分組成、腦顱由許多骨片所合成,其主要作用是保護腦;咽顱由一對頜弓、一對舌弓和五對鰓弓所組成,分別具有支持頜、舌和鰓的功能。脊柱由體椎和尾椎兩種脊椎骨組成,體椎附有肋骨,尾椎無肋骨著生。

    肌肉系統

    魚類的軀幹部和尾部的肌肉由許多肌節組成,肌節之間有隔膜連線而呈分節現象。體側肌肉被一水平走向的肌隔分為兩段,上段叫軸上肌,下段叫軸下肌。軸上肌分化出背鰭部分的肌肉。尾部肌節分化出尾鰭肌。軸下肌分化為腹部與胸、腹鰭等部肌肉。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的起端為口,經口腔、食道、胃、腸而終於肛門。口腔內有齒和鰓耙等構造。消化腺包括胃腺、腸腺、肝臟、胰腺和膽囊等。這些腺體能分泌各種消化液使食物消化。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腸腺分泌的腸蛋白酶和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均能消化各種蛋白質。肝臟和胰臟的分泌物含有較多的澱粉酶和脂肪酶,可分別把糖類和脂肪分解而被腸壁吸收。被消化後的食物殘渣和不能消化的其它物質,則由腸的蠕動經肛門排出體外。

    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肉質鮮美,清蒸或煮薑絲清湯均宜。香港有活魚作海鮮銷售,是香港出售的石斑中最昂貴的。由於魚身為中國文化中象徵吉祥的紅色,曾是中式喜宴中受歡迎的食用魚。

    高經濟價值導致的過度捕魚令赤點石斑魚數量大減,除了捕捉赤點石斑魚令其數量直接大減外,過度捕魚令赤點石斑魚的食物減少。 一些魚苗被捉去進行養殖,在人工環境將野生魚苗養大出售,也令能長大至有繁殖能力的成魚數量減少。 各地的沿岸發展和污染也令赤點石斑賴以為生的生境受破壞。

    除了台灣省以外,目前中國石斑魚的人工育苗處於試驗階段,因此養殖的種苗主要靠天然海區的捕獲。捕撈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1.拖網捕撈

    由二袖網和中央的囊網組成長方形的網片,長40米,高3.3米,網目0.7厘米,拖繩上系有貝殼、羽毛等物,以驚嚇魚苗。拖網的缺點是魚苗受傷較多,一般成活率只有70—80%。

    2.圍網捕撈

    網呈長方形,一般網長10米,高1.5米,網目1.0—1.5厘米。上綱拴浮,下綱拴沉,兩端結一麻繩主纜。發現魚苗後,順風圍捕,操作須手勤眼快,動作協調,由深水向淺水圍拉。撈苗時,網不要離水,以免魚苗逃竄。

    3.小拖網捕撈

    1.池塘條件 赤點石斑魚放養的池塘底質以沙質或泥沙質為好,適宜池塘面積5畝~15畝,水深2m以上。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且無污染,日最大換水量達50%以上。進水口安裝過濾網設施,防止敵害生物進入池塘。養殖最適水溫22℃~28℃(18℃以下時魚體食慾減退,15℃以下則魚體失去平衡),鹽度範圍11‰~41‰,最適鹽度範圍25‰~35‰。養殖池塘應配備有增氧機。在池塘的深水區設定陶瓷酒罈、水泥空心磚、塑膠管段、廢舊汽車輪胎等作為人工魚礁,以減少魚體間互相殘食和魚群聚集,同時也為赤點石斑魚提供一個良好的棲息場所。

    2.池塘清整 放養前2個月左右排乾池塘積水,曬池2個星期,並清除池塘表面的淤泥和雜質,注入經80目篩絹網過濾的天然海水50cm,施入生石灰150kg/畝浸泡消毒15天,以殺滅病原體和敵害生物,並進水沖池2次。

    放苗前20天,進水至40cm水深,使用經過發酵的雞糞作為基肥、無機肥作為補充肥來培育池水中的浮游生物,可施用尿素2mg/L、過磷酸鈣0.2mg/L、矽酸鹽0.1mg/L,連續3次,使池水水色呈黃綠色。以後逐漸進水至100cm水深,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40cm左右。

    催產授精雌魚以每公斤魚體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1500個國際單位(IU)或每公斤魚體注射促黃體素釋放激素(LHRH)150微克, 雄魚注射劑量可以減半。分兩次注射,兩針相距時間為24小時左右,注射部位在背部肌肉。在一般情況下,經30~35小時後,成熟卵子較透明,用手輕輕擠壓魚腹部,魚卵即從生殖孔大量流入預先準備好的授精盆內,緊接著,再選取雄魚,以同樣方法將精液也擠入授精盆,然後用柔軟的雞毛反覆攪動,使精液和卵子充分進行乾法受精。 經5~10分鐘後,精子活力逐步變弱,受精基本完成,又用過濾海水多次沖洗多餘的精液和雜質,並加水至滿,放在孵化容器內並少量充氣讓其孵化。孵化密度每毫升控制在1~3粒之間。受精時水溫應保持在24.5~28.5℃左右,pH值為8.0~8.2,水質相對穩定。

  4. 俗名: 紅斑, 赤點石斑魚, 香港紅斑. 科的統稱: 石斑. 科: 石斑魚科. 學名:Epinephelus akaara___ (Temminck & Schlegel, 1842) 屬: Epinephelus. 最大長度: 全長58厘米. 香港紅斑 - 與114e 香港礁魚一起尋找香港水域珊瑚魚的魚類族群狀況.

    • 赤點石斑魚1
    • 赤點石斑魚2
    • 赤點石斑魚3
    • 赤點石斑魚4
    • 赤點石斑魚5
  5. 赤点石斑鱼(学名: Epinephelus akaara ),俗名为石斑、红斑,为辐鳍鱼纲 鲈形目 鲈亚目 鮨科的其中一个种。2006年获选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十宝的其中一员。现时有赤点石斑鱼养殖业。

  6. fishdb.sinica.edu.tw › chi › species臺灣魚類資料庫

    體灰褐色;頭部、體側和奇鰭上散佈小型橙黃色、紅色或橘色斑點;體側另具6條不顯之暗橫帶。背鰭基底具一黑斑。 棲所生態 暖溫性中下層魚類,多生活於岩礁底質的海域,一般不呈大群體活動。稚魚具高度洄游性。肉食性,主要攝食魚類和蝦類。 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