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 – 析心事務所. 1 則留言 / 阿德勒 / 作者: 陳璿丞. 目錄. 阿德勒小故事. 貢獻. 核心思想. 兒童心理. 早期記憶. 自卑. 如何預防自卑情節. 追求卓越. 社會情感.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阿德勒說夢. 阿德勒和佛洛伊德的比較表. 阿德勒的12組關鍵字. 創造力. 自卑感. 共融感(共同體感覺) (feeling of community) 生命風格. 虛構的終極目標. 追求圓滿. 私人邏輯. 勇氣和鼓勵. 童年原型. 不被了解的潛意識. 解決問題的夢. 早期回憶. 參考書目. 阿德勒小故事. 1902年,在報紙上看到佛洛伊德«夢的解析»的批判文,幫佛洛伊德辯護. 早期佛洛伊德的四個小伙伴之一. 1911成立個體心理學. 貢獻. 社會與醫學.

  3. 2023年8月4日 · 根據 精神健康網站 Psych Central 的介紹阿德勒心理學是一種動態的心理治療方法相較於描述性方法專注於研究容易觀察到的事件動態方法更關注去探究個人行為的底層原因。 阿德勒心理學的重點是,將每個人視為由環境塑造的獨特個體,而不是將人們分到客觀的分類系統中。 其中有許多關鍵觀點,以下是其中三個重要理論: 優越與自卑 :阿德勒認為,人們的行為是受到追求優越感的驅動,而早期與家庭、同儕和成人的互動,形塑了心理的自卑感和優越感。 而面對自卑感, 很自然的反應是產生補償作用,透過發展自己的能力,來克服真實或想像中的自卑。 但如果補償失敗了,自卑感就會發生,但也有可能太過努力去尋求滿足,藉以掩飾自卑感,導致過度補償。

  4. 2017年2月4日 · 阿德勒的核心思想比較強調的是自卑感」,一個人為了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補償心態使得自卑感變成了進步的動力阿德勒曾經說:「自卑感無法根除事實上也無法根除因為自卑感可成為有益的基石讓人們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茁壯。 然而,崔克斯的核心思想,比較強調的是孩子對於歸屬感的渴求,特別是對於「家」這份歸屬感的需要。 這一小小的差異,提供給可能想進一步專研阿德勒心理學的朋友做參考。 如果你還有興趣的話,也順便提供你阿德勒心理學中,有關於「動力」核心概念的演進順序:

  5. 臺灣正體. 工具.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Alfred Adler ,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生於 奧地利 一個 猶太 家庭(但在後來皈依 新教 ),是一位 醫師 及 心理治療 師,也是個體心理學(英語:Individual psychology)學派的創始人。 [1] 在發展個體心理學的概念時阿德勒脫離了 弗洛伊德 的 精神分析 學派。 [2] [3]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阿德勒確實曾一度稱他的工作為「自由精神分析」,但後來他拒絕了「精神分析家」的標籤。 [4] 他的方法涉及性格研究的 全貌觀 方法 [5] ,在20世紀後期的 心理諮商 和 精神醫學 策略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他很愛睡覺 [6] [7] [8]

  6. 2019年11月12日 · 阿德勒的人格理論概述. 生活風格 與人格發展——阿德勒的人格理論阿德勒的理論強調人的積極品質和社會動機在個人行為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格是在戰勝自卑和追求優越過程中形成發展的。 阿爾弗萊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畢業於 維也納大學 的醫學院,後從事精神病學,因寫過贊同弗洛伊德觀點的論文而被邀加入精神分析學會,成為 弗洛伊德 最早的同事之一。 但他對人格心理的看法與弗洛伊德大相徑庭,不久便與弗洛伊德分離,於1911年自己創立了“個人心理學”,阿德勒的理論強調人的積極品質和 社會動機 在個人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阿德勒從小體弱多病,身患佝僂病而身材矮小,由於疾病和車禍還差一點死於非命。 兒時的創傷經歷和死亡的恐懼曾使他極度自卑,因此,他的人格理論始終圍繞著剋服自卑而進行。

  7. 基本信條. 阿德勒受到哲學家 漢斯·費英格 (Hans Vaihinger)和 陀思妥耶夫斯基 文學的心理建構思想的影響。 當他還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成員時他開發了一種有機自卑和補償理論這是他後來轉向 現象學 和發展他著名的 自卑情結 概念的原型。 他還受到 伊曼紐爾·康德 、 弗里德里希·尼采 、 魯道夫·維爾肖 和政治家 揚·史末資 的哲學的影響。 他的學派被稱為「個體心理學」。 他是預防心理學的早期倡導者,並強調以民主方式對父母、教師、社會工作者等進行培訓,讓孩子在與他人合作的同時,透過理性決策來行使自己的權力。 他是一位社會理想主義者,並在他與精神分析相關的早期(1902年-1911年)被稱為 社會主義 者。 [25] 他相信外行人可以實際運用心理學的見解。

  8. 2022年11月4日 · 阿德勒對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最大貢獻便是他所創立的理論個體心理學他強調個人的整合性與不可分割性並主張個人所有層面均為彼此交互關聯其人格理論有三大重點: 行為富含目的且為目標導向:假設人類的行為均有目的,以取代佛洛伊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