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1日 · 「我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曾在2008年大潤發被網路巨獸阿里巴巴集團收購時黯然地說道。 他明明已做到零售業界翹楚,卻輸給網路世代的習慣。 業務人員的處境何嘗不是如此? 隨著金融環境的演進,業務人員間的競爭已不僅侷限於保險商品,愈來愈多的業務人員需要更廣泛的金融與財務知識來因應客戶的需求。 前陣子臺股牛市沖天,一路奔向歷史高點,全民陷入狂歡,瘋股票的盛況一如1990年代臺股最狂熱的那個時代。 身為財務顧問,如何幫助客戶達成理財目標? 財務顧問若能擁有良好的理財知識,能使客戶的損失降到最低,客戶就會成為財務顧問最忠心的粉絲。

  2. 2019年4月1日 · 阿里巴巴電子商務集團創辦人馬雲曾說:「很多人輸在新事物而失去競爭力因為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以及第四來不及」。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FinTech金融科技,以及InsurTech保險科技已是國際趨勢。 中國人壽誠山通訊處高級處經理簡聰穎認為,在這樣的趨勢下,壽險團隊與業務人員應積極面對與學習新事物,正面迎接挑戰。 保險業務人員的成長路線圖. 簡聰穎指出,目前有3種力量正在改變以往的金融生態,那就是客戶、科技及法規。 客戶因為使用習慣的改變,而大數據、AI人工智能、AR擴增實境等科技的發展也被運用在金融分析上,且不斷祭出的法規也正逐漸改變金融生態。 因此,他針對這個世代的壽險公司和團隊如何因應科技時代的浪潮,提出4個成長路線:

  3. 2022年11月3日 · 想要經營高資產客戶,名單從何而來? 業務員這麼多,要如何在當中脫穎而出,成功經營高資產客戶? 身為業務員的你,是否曾有前述提及的各種疑問? 不曉得如何開發、不曉得如何經營、不曉得機會在哪裡? 其實,高資產客群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遙不可及。 本次每月特輯邀請到香港恆生大學客座教授暨華人家族傳承研究中心聯合主任羅立群,以及3位擅長經營高資產客戶的績優業務員, 透過數據分析、縝密脈絡的論點,結合優秀業務員實務上的經營模式, 帶你一探成功經營高資產客戶的關鍵。 洞悉——高資產客戶的經營機會. 確實掌握高資產客戶的「在乎」,以免掉入行銷誤區陷阱. 用「3心」貫串從業核心,打動高資產客戶的心. 建構高資產客戶「安全感」,是業務員勝出的關鍵. 關鍵10特質,讓高資產客戶看見你的與眾不同.

  4. 2020年3月1日 · 1. 陌生緣故化 :針對較為陌生的客戶,業務人員一定要先炒熱氣氛,但切記不要「變小丑」,可以運用5大話題讓談話氣氛輕鬆一些。 談話目的除了讓業務人員與客戶拉近關係,也是在探詢客戶對什麼議題感興趣。 2. 專注傾聽 :在銷售前端,業務人員是主要談話者,但進入關鍵話題時業務人員不能講太多的話,而是透過傾聽對方的談話內容,蒐集有用的資訊,同時也要在心裡預備好問題。 業務人員問1個對問題,勝過10個不好的答案。 3. 勇敢促成 :當業務人員在幾次見面和聊天後提到商品,或是帶著建議書過去,如果客戶沒有提出太多反對問題,那麼就應該勇於表達促成的邀請,而不是等待客戶主動提出。

  5. 2019年11月1日 · ★專長是為資產高淨值富豪個人或超級富豪家庭提供投資及理財規劃服務,客戶遍布53個國家. ★擁有2個學士學位、3個碩士學位,2018年拿到金融保險博士學位. 我們身為保險業務人員,身為財務顧問,經常接觸高資產客戶。 這些客戶對保險的期許往往不是為了預防意外與傷病花費,因為他們有充足的資產能夠應對,但是他們擁有的財富該如何傳承下去,或者當忽然離世時如何不讓後代造成經濟危機,是保險能夠帶給他們莫大幫助的功能。 要制定高資產客戶的財富傳承規劃,需考量哪一些因素及原則? 先後順序的步驟又應怎麼安排? 在討論與規劃財富傳承的過程中,哪一些背景與細節需要深入瞭解? 如何正確為高資產客戶規劃財富傳承,考驗著財務顧問的能力。 財務比法律與稅務方面更值得重視.

  6. 2019年8月1日 · 3582. 運用APP來管理客戶的檔案,關鍵在於隨時記錄,每一次和客戶溝通、每一次投保、每一次贈送給客戶的禮物,養成隨手記錄的習慣,會比起每一年度為客戶做一次保單整理更顯效率。 一般情況下,公司系統會儲存客戶的基本資料和投保情況,關於客戶的更多資訊,則需要業務人員自己做好記錄和整理。 在瞭解多位優秀業務人員的客戶資料整理情況後發現,他們所使用的工具不盡相同,但效果都是異曲同工的。 不論是使用公司統一範本的紙質表格、自製的慣用表格、公司開發的APP或是自己習慣的APP,在眾多客戶資料整理工具中,紙質表格因無法隨身攜帶,而較適合在辦公室隨時翻閱;而APP類的工具適合想成為「超級客服」的業務人員,可以儲存詳盡的客戶資料,並且隨時隨地取用。 在眾多的APP中,筆記類APP是較為方便的一種。

  7. 2019年4月1日 · 新科技會帶來新的挑戰與機會,在經濟成長平穩而非大幅成長的情況下,產險將更直接面臨智慧科技帶來的新機會,以及資訊科技帶來的新挑戰。 人類是否會被科技所取代? 這一直是近幾年各行各業的大哉問,此問題在保險業亦迭經討論。 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謝良瑾表示,現今綜觀各行各業,有AI醫生、人工智慧記者,他們可以更快、更精準地完成工作內容,但是卻並未產生取代性,究其原因,是因為資訊科技、智能科技發展只是從旁協助,而一個「以人為本」的行業,卻不會輕易地被科技所取代。 謝良瑾一再強調,保險業是「以人為貴」的事業,反而需要更加擁抱科技,而不需要擔心被取代,並從產險的角度來切入與闡述。 二 一九年經濟展望. 臺灣產險業二 一八年保費收入達1,656億元,成長率達5.68%,與過去數年之成長率相較並不遑多讓。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