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自從60年代制水,香港和廣東省當局在1964年達成協議,由內地供水給香港,其後更修築東江,經深圳供水至香港,令本港有穩定食水供應。 而香港上一次制水已經是1981年,當時每日供水兩次,分別每朝六至十時及下午四至十時,市民都要出動家中的大小水桶 ...

  2. 香港開埠初期,中區聚居了不少印度水手,他們愛將隨船攜來的私貨就地擺賣。 由於當年中國人稱印度籍人士為「摩囉差」,所以這地方逐漸被人們稱為摩羅街。

  3. 當年香港同胞回鄉探親或過年,無論你家住哪裡,在廣州也好,深圳東莞也好,或是在上海、北京也好,要回去就得要在火車站坐火車到羅湖。 這是一條唯一的必經之路。

  4. 香港第一間大會堂於1867年由巿民集資興建,及至1869年11月2日由當時訪港的愛丁堡公爵艾爾弗雷德王子主持揭幕儀式。 這座兩層高的歐洲傳統柱廊及拱門式建築物,巍峨古典,內設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及集會廳,是本港外籍人士及上流社會的文化中心。

  5. 早年於五、六十年代,在新界郊區到處可見農田,最主要地區為元朗、錦田一帶。到八十年代香港經濟發展迅速,及在1998年中國內地農產品可無限額地大量輸入本港,香港農業式微。直到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低迷,以往作為經濟支柱的零售業、旅遊業、服務業、金融業以及房地產業等,齊受打擊 ...

  6. 老襯亭,即今日凌霄閣前身的別稱,最早期的老襯亭建於20世紀初,只是一個觀景亭,於香港日治時期被毀,後於1950年代由香港大酒店復建,作為山頂纜車總站的標緻式建築,仍被俗稱為老襯亭。1972年,重建成爐峰塔(凌霄閣上一代的建築物),頂層設有西餐廳,餐廳下層為咖啡室,而底層則是中 ...

  7. 六七年家計會進行全港首次的「香港家庭計劃知識、態度及實行調查」並開展性教育。 七零年代,政府醫務衛生署陸續接辦家計會設於三十二間政府母嬰健康院內的節育指導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