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香港祭祀 相關

    廣告
  2. 上個月有 超過 100 萬 名用戶曾瀏覽 agoda.com

    立即預訂可慳更多,Agoda®一直保證最低價!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 折扣優惠

      計劃緊下次旅程?

      我們為你提供最抵優惠!

    • 先訂後付

      Agoda.com最低價格保證

      火速預訂,免費取消!

搜尋結果

      • 香港部分宗族每年均舉行春祭及秋祭,一些宗族則只進行春祭或秋祭,以表孝道,慎終追遠。 春祭多於農曆二月、四月或春分在祠堂舉行,秋祭則多於農曆九月、秋分或重陽節在祠堂或祖先墓地舉行。 新界宗族仍視祭祖活動為村族大事,部分本地宗族更保留食山頭、分豬肉,以及使用原居民的語言圍頭話進行祭祀儀式等傳統習俗。
      www.hkwl.org/article/9290-香港非遺之宗族春秋二祭/
  1. 其他人也問了

  2. 香港各鄉村海灣,皆有天后古廟,多年來香火不衰。 奉祀神祇 本廟主祀天后,其他奉祀神祇有觀音、華佗、財帛星君、土地神、黃大仙、斗姆元君及六十太歲等

    • 祭祖文化意義深長
    • 以不同視角談非遺傳承
    • 汾陽郭氏祭祖大典 城市中的罕見景觀
    • 竹園林氏與天后淵源甚深 墓祭維繫族人
    • 從展覽認識自身文化

    Vivian提及,宗族春秋二祭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一的項目,本身的傳統文化意義深長。「這個活動具有一些很傳統文化的意義,我們看到在一個現代社會裏,人們怎樣維繫他們自己的文化風俗或者信仰?很多人可能覺得祭祀不是很生活化的東西,今次展覽會講多一些不同宗族的祭祖活動,他們所形成的那股力量,會怎樣跟他們所在的地區產生連結或者關係。」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署理執行總監黃競聰博士認為,香港的祭祖文化,體現出宗族他們自己一個本地的文化。「我們一定要理解,這些祭禮是各處鄉村各處例,各有各不同的特色。」他舉例,廈村鄧氏保留了一些很傳統的春秋二祭祭禮;另外有的宗族比較有錢,他們的祭品會比較豐富,甚至有些會在舉行墓祭期間「食山頭」,例如屏山鄧氏每年在龍鼓灘墓祭期間即場煮盆菜「食山頭」,除了歡迎族人...

    Vivian表示,今次展覽的角度,有一些不同的嘗試。「我們講非遺的承傳,很多時候都集中在實踐或儀式的本身,我們今次展覽想將重點多投放在一個『空間』的部份,因為任何非遺的承傳都要一些物質去支持,很具體的就是他們祭祖的文化空間,所以我們今次展覽有三個展場。」 展覽中的三個個案,其祭祀空間大不同。廈村鄧氏作為新界望族之一,有雄厚的地區實力,他們的春秋二祭分別在祠堂和各祖先墓地舉行,保留了一些很傳統的春秋二祭祭禮,例如有樂手奏樂、讀祝文,還有「太公分豬肉」,即在祭祖儀式後,族中合資格的男丁可以獲得胙肉;竹園林氏則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面對城市發展,其村落已被清拆,因此他們以墓祭形式舉行祭祀,同時維繫族人的團結;九龍城汾陽郭氏由於很多族人於戰後才來港工作,本身散落於各區定居,也沒有祖堂地、祖產等基礎,因此他...

    今次展覽場地之一的香港郭汾陽崇德總會,其祖廳設於商廈內,周邊環境很現代化,但祖廳內保存了很多傳統的物品。黃競聰稱:「由於祠堂在樓上,他們祭禮的活動會移師到亞皆老街的球場舉行,場面非常盛大,又有神功戲,最特別他們會在同一日內郭氏子孫會一起舉行祭祖大典,非常熱鬧。」九龍城汾陽郭氏每年在黃曆十二月於九龍城亞皆老街球場舉行祭祖大典,眾多郭氏子孫一起參與。場內又搭起竹棚,供奉郭氏祖先,並從內地聘請戲班出演潮劇,Vivian形容這些文化基本上在香港很少見。此外,郭氏族人藉去年70周年之際,舉行了一次「請祖出遊」儀式,將祖先牌位放在轎上,由祖廳巡遊至球場,這個儀式在香港同樣也是十分少見,她認為這個巡遊帶來了一個很有趣的城市景觀。 「很多郭氏子孫戰後才來到香港,基本現在散落香港各個地區,他們靠祭祖大典維繫族...

    竹園林氏祖先於北宋年間來港,於今日近鑽石山大磡村位置定居。竹園林氏據稱是天后宗族後人,林氏宗族成員組成了林道義祖堂,族人奉天后為姑婆。天后原名林默娘,宋朝人,後來成為中國著名海神之一。佛堂門天后古廟又稱大廟,相傳是林氏子孫為報答天后救拔於海難而興建,原於大廟的主殿旁設有林氏祠堂,後來大廟因移交給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林氏遂失原有祭祖的文化空間,加上大部份村落因城市發展而被清拆,目前只餘下四個祖墳,林氏族人每年舉行墓祭,並藉此來維繫族人團結。

    Vivian表示,展覽安排了相關的族人參觀,反應很正面。「他們很開心,一方面看到有其他人都會在意他們的文化、了解他們的文化,並且用這種方式記錄,幫他們保留某一個部份文化的承傳。有些族人未必經常參與這些祭祀活動,前來時也可以了解多一點自己宗族的文化和自己(宗族)本身的故事。」 展覽還開放給公眾參觀,有來自海外的參觀者在觀展後有所啟發。「有位來自日本的參觀者提到,比較自己祖國的文化來說,他們自己的祭祖文化風氣不是這麼興盛,因為可能是一些歷史因素。」Vivian相信展覽帶給這位日本參觀者一個不一樣的體會:「參觀過不同展場有關香港的祭祖文化後,可以幫她理解自己居住在香港是一個有怎樣的文化的地方,另一個她也可以認識到香港很不同的一面,不是這麼主流或商業,可能平日在我們身邊會被忽視,或者沒甚麼機會會看到...

  3. 祭祀 ,(對應英語:sacrifice ( 祭 )、ritual ( 祀 );韓語: 제사 )演變自中國古代「 犧牲 」儀式,是指以 線香 、 酒 水 、 肉類 、 蔬果 、 布帛 和 玉 (傳統 儒教 祭祀)等供品向 神靈 、 聖徒 或者 亡魂 奉獻、 祈禱 的一種行為。. 現代祭祀一般沒有供奉活物 ...

  4. 2021年7月6日 · 直至今時今日,香港每年春分及秋分之時,仍有一些宗族族人會聚集起來,在上香、跪拜、獻祭等儀式中追思列祖、團結族人。 年復年的拜祭中,更包含一份繼承傳統的使命感。

  5. 2022年7月29日 · 香港非遺之宗族春秋二祭. 文化薈萃 藝術小百科. 2022年7月29日. 傳統的民間祭祖活動目的是向先人表達敬意,多於立春、春分、清明、重陽、秋分及冬至舉行。 此外,在每年農曆正月的初一及十五,也會向祖先上香,清明及重陽時,多前往墓地拜祭,也稱作「掃墓」。 早於宋、元時期,不同宗族的先祖先後遷入香港地區。 數百年來,這些宗族在香港落地生根,建立祖祠和祖墳,並一直傳承祭祖活動,從未間斷。 香港部分宗族每年均舉行春祭及秋祭,一些宗族則只進行春祭或秋祭,以表孝道,慎終追遠。 春祭多於農曆二月、四月或春分在祠堂舉行,秋祭則多於農曆九月、秋分或重陽節在祠堂或祖先墓地舉行。 新界宗族仍視祭祖活動為村族大事,部分本地宗族更保留食山頭、分豬肉,以及使用原居民的語言圍頭話進行祭祀儀式等傳統習俗。

  6. 2023年1月27日 · 事实上,香港除了有以宗族为主祀单位的秋祭外,也有由慈善团体代表全港市民向上苍表达谢意,并藉祭祀为全港市民祈福消灾。 东华三院的秋祭大典 自1957年起,东华三院董事局每年农历九、十月秋天时节,都会在上环文武庙举行秋祭典礼,以承接 ...

  7. 2021年3月31日 · 以三牲祭,三牲就是雞、豬肉、魚,前面有解示其意義,鮮花、香、蠟燭,表示歡迎祖先前來鑑核;茶壺裡裝滿水,下置爐火以煮熟茶水,現代的人都以為這是要自己能發達,其實不然,古時所有食衣住行都是不發達,要是行路時能帶著水,在走遠路時可止渴之用;還有紅圓與發粿,紅圓就表示出外工作的子孫,也能回來團圓;發粿就表示將來能飛黃騰達。 上述的每項祭品都有其含義,小編收集到資料跟大家分享^^ 麵龜: 因龜為長壽代表,用以表示長壽、 米糕: 因”糕”音近”高”代表步步高升的好兆頭, 土豆: 則是因閩南語有句話說:吃土豆吃到老老,土豆也表長壽的意思、 發粿: 則有發財高昇的涵義、 丁仔粿: 意涵添丁、 菜頭: 就是好彩頭、 韭菜: 祭拜時就不能把韮菜切斷,表示能長長久久,且壽命也能長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