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4月21日 · 【明報專訊】 (1)我們有自古流傳的兩句話:一是「衣食足則知榮辱」,見於《管子?牧民》篇,一是「民以食為天」,是漢朝酈食其說的。 這些都是從實際政治上認出了民食的基本性,也就是說從人民方面看,吃飯第一。 另一方面,告子說,「食色,性也」,是從人生哲學上肯定了食是生活的兩大基本要求之一。 《禮記?禮運》篇也說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更明白。 照後面這兩句話,吃飯和性慾是同等重要的,可是照這兩句話裏的次序,「食」或「飲食」都在前頭,所以還是吃飯第一。 (2)這吃飯第一的道理,一般社會似乎也都默認。 雖然歷史上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近代的情形,據我們的耳聞目見,似乎足以教我們相信從古如此。 例如蘇北的飢民羣到江南就食 [1],差不多年年有。

  2. 2023年12月9日 · 【明報專訊】2019年11月太古城傷人案中,時任區議員趙家賢被咬甩左耳,涉案無業漢陳真隨即疑遭群眾「私了」。 3男被指參與「私了」,均不認罪受審。 案件昨於區院續審,辯方就任職律師樓文員的男被告,傳召兩名辯方品格證人,其中一人是天主教寶血會修女鄭瑞薇。 鄭瑞薇修女稱被告當日事發前曾參與由她主持的「人格成長及靈修」課程,讚揚被告富正義感。 控方質疑鄭沒有在場目擊事發經過,鄭同意。 案件押後至下周一待該名被告自辯。 兩證人讚被告富正義感. 3名被告為律師樓文員縫 (61歲)、學生徐俊傑 (20歲)及無業鍾志宏 (36歲),前日被裁定面對各一項暴動及有意圖而傷人罪表證成立。 被告縫原定昨日開始自辯。

  3. 2015年11月6日 · 小故事. 秦國丞相趙想篡權,又怕群臣不服,便設計試探他們,看看哪些人聽從自己,哪些跟自己作對。 他帶了一隻鹿獻給秦二世,卻說這是一匹馬。 秦二世笑着說:「你弄錯了,把鹿說成馬」,並問左右朝臣。 有的沉默不敢發聲,有的為了奉承趙,附和說那是馬,但也有正直的人說真話,指出那是一隻鹿。 趙暗中記下了那些說是鹿的人,並找機會假借法律來陷害他們,把他們一一剷除。 這次以後,所有大臣都十分懼怕趙了。 後人用「指鹿為馬」比喻顛倒是非,歪曲事實。 但要注意,「指鹿為馬」只能用於故意顛倒是非的情况,如果對方是不小心誤認的話,則不可以用「指鹿為馬」了! 例句. 別相信他的說話! 他歪理充斥,指鹿為馬,企圖把責任推卸予其他人。 想一想. 面對有人指鹿為馬時,你會堅持說出真話嗎? 為什麼? 小遊戲.

  4. 2020年12月15日 · 【1】禮. 先學〈論仁〉第3則. 論仁與禮關係,是儒家最關鍵觀念: (圖b) 仁指人與生俱來同情別人,不忍別人受傷害的人際關懷,禮是對行為的規範。 仁與禮的關係,在《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的故事中,說得最清楚。 周禮規定,父母死後,子女須守喪三年,其間起居生活有嚴格限制,如不得為官,不得娛樂飲酒吃肉,穿粗衣麻布,不得婚嫁、生子,獨自搬到草棚住,睡在草蓆上……等等。 宰我問三年之喪. 學生宰我問孔子,父母之喪守三年太長,一年可以吧? 孔子反問:父母死後不到三年,就大魚大肉,穿得花枝招展,安樂嗎? 宰我答道:安樂。 孔子接着提出了儒家最重要的仁與禮關係的觀念: 子女出生後,父母衣不解帶、偎乾就濕地照顧,至少三年,子女才能完全離開父母懷抱。

  5. [2015-10-06] 明醫網 > 健康醫事. 近年坊間有不少傳言指,若身體酸鹼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失去平衡,令人長期處於酸性的體液狀態,可致百病叢生,甚至提早衰老。 放眼教授酸鹼飲食法的中外書籍充斥市場,究竟這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或飲食方法,你我又會信幾成? 追求健康本是好事,但對於現時氾濫成災的「健康資訊」,大家在半信半疑或嘗試跟從之際,有否認真過濾箇中信息? 或許是時候了解更多自己的身體機能。 百病源自同因? 近年有關「體液酸鹼值失衡致病」的說法,主要來自自然療法界。 此理論是這樣說的︰基於某些生活或飲食習慣,令人們攝取過多酸性物質,從而令體液的酸鹼度失衡。

  6. 4 天前 · 高麗人蔘配入苦瓜煎水當茶水飲用,有助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作用,對心臟疲弱,有良好的療效。 材料:高麗人蔘五錢、新鮮苦瓜兩條切塊、清水十碗煎成三至四碗當茶水飲用。 十日一個療程,可停服一星期再服十天,如此服用三個療程往醫生處驗血糖,是否有改善。 相關文章. 本人曾於2010年十月中旬,在明報寫了一本小册子,序言內容都是圍繞韓國高麗人蔘的用途和治療功效。 其中有一篇論述糖尿病的療治極,也有個案病例的患者血糖嚴重極,每天需要注射胰島素針藥要兩次,也未能受到控制,而且步步高陞,非常危險。 如果不受控制必步入昏迷,甚至死亡。 同時,說明現代西醫在治療糖尿病 ,問題上只能做到治標不能治本的效果。

  7. 4 天前 · 明醫網 > 麥煒和醫生. 醫生用於斷症或作出決定的思考模式,大致可分為以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為基礎的鑑別診斷法(Differential diagnosis,dDx)和以慣性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為基礎的捷思法(Heuristics)。 電視劇《醫神》經常引用的便是前者,主角們首先會收集患者的詳細病歷,繼而推算出一切的可能性(即是dDx),再根據病情的吻合程度、病症的或然率、診查結果等等將其逐一排除,直至收窄到正確的答案。 傳統上,醫學院教授的便是鑑別診斷法(所以醫學生開口埋口也是「排除」這個、「排除」那個),不過,到了臨牀實戰,大部分醫生卻會轉而採用捷思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