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8年3月26日 · 第一層物理性的營業實況,說明7-Eleven是24小時營業、不打烊的經營業態。第二層則展現企業的企圖心,「Open」象徵7-Eleven開放的經營心態,不斷有新的創新,不斷在思考還有什麼更棒的新做法。第三層則是7-Eleven 對整個社會的關心與期望。

  2. 2019年9月12日 · 7-ELEVEN 從去年開始推出的複合店,都有依據商圈特性、消費者日常需求設計,其中包含美妝、健身、麵包、生啤酒、烤雞、咖啡、糖果、閱讀、披薩、聯名店共 10 種型態複合店型。. 目前全台有近 400 家複合店型門市,其中以生啤酒型態占比最多,其次為 ...

    • 咖啡廳化:一人餐桌、租給社區當活動場地,都可能實現
    • 跳脫超商框架:門市變大,現烤麵包、有機蔬菜、無印良品都能賣
    • 節能綠化:Led 燈、電子海報,節省開支
    • 微調貨架和陳設:冰箱矮個 10 公分,補貨更有效率

    因應不同生活消費型態,在 2018 最新店型「未來形象店」中,整體空間被規劃成兩大區塊-賣場與咖啡廳,以位於桃園的長業門市為例,咖啡座位區共 14 坪,44 個座位,且桌椅高度都依據台灣人平均身高來設計,未來也不排除有開放給社區租借活動場地的合作可能。 此外,看準單身商機,在賣場所設計的 BAR 型座位區,也因應在便利商店用餐及個人化休憩需求,首度於長型桌面架設玻璃隔板,打造出一人餐桌(TABLE FOR ONE)的型態。

    在 2018 年以前,7-ELEVEN 將 30 坪以上的門市稱為「大店格」,但今年起,30 坪將成為標準店的規格,全力發展 40 坪以上大店格型態,讓民眾也可以在 7-ELEVEN 一次購足、多元滿足各項生活所需。 在新一代店型裡,賣場品項得以從 3000 項增至 3600 項,門市中的貨架也較一般門市多出近 10 台,臥式冰箱更是一般門市的 1.5 倍大,提供更多商品陳設空間。 此外,門市能更呈現最完整的店中店專區,從台塑有機蔬菜、MUJI 無印良品、量販專區、Mister Donut、現烤麵包…等,提供消費者更多元消費選擇、讓逛超商變得更有趣。

    在新一代店型裡,全門市燈具皆採 LED 燈,且賣場燈具配搭可調色溫的燈具,每天分成日間、夜間有不同的色溫變化,可進一步監控門市耗電量。根據 7-ELEVEN 統計,改採 LED 燈平均每年可省下超過 25% 的用電量。 同時,新一代店型也將以往宣傳用的海報改採電子看板設計,降低印刷、紙張的損耗與成本,省去原本要耗費人力更換的時間成本。

    現煮飲品區的部分,也打算做 L 型設計,搭配現煮飲品的杯子杯蓋設計專用的放置架、在下方新增多元收納空間可放飲品專用包、備用耗材等,讓工作夥伴在製作飲品時更方便。 此外,無論是自助熱食區或微波區的專用貨架,都加入了伸縮工作檯或隱藏式抽屜設計,讓夥伴工作更順手、方便。新一代店型裡,也刻意將冰箱高度降低 10 公分,不僅民眾選購方便,門市夥伴補貨也更省力。 王耀德坦承,「未來形象店」的 4 大概念發想與成形,從行銷、營業、到工程團隊總共耗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籌畫及討論。這次推出的新店型聚集了所有未來 7-ELEVEN 想提升的軟硬體規劃,從 12 月初開始營運至今一個月,來客數及業績較去年同期成長近 2 成,未來將逐步導入到更多門市。

  3. 2024年1月19日 · 當 7-ELEVEN 成為全台最大早餐、速食、與咖啡店,其他零售業者如何與之競爭?. 華爾街日報(WSJ)2023 年底報導,全美最大的快遞公司,不再是聯合包裹(UPS)、聯邦快遞(FedEx),而是亞馬遜(Amazon)。. 諷刺的是,早在 10 年前,亞馬遜仍是這 2 間 ...

  4. 2018年7月19日 · 7-11 花半年做「無人商店」X-store 的反思:我們忽略了 3 件事. 你去過 7-ELEVEN 發表的新店型 X-store 了嗎?. 今年 1 月,7-ELEVEN 和全家在同一天發布高科技店型的樣貌,皆強調「智慧型商店」,導入 AI(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服務 ...

  5. 2012年6月8日 · 每一年,7-ELEVEn幾乎都在全台灣創造出一個男女老幼都熱衷的話題:憑身分證換國民便當、蒐集Hello Kitty磁鐵、OPEN小將家族、高雄夢時代氣球大遊行、簡單生活節……,不僅帶動超商購買人氣,也拉抬了集團內星巴克、康美、無印良品等品牌。

  6. www.managertoday.com.tw › articles › tag7-ELEVEN - 經理人

    7-ELEVEN宣布推出與王品集團和晶華酒店攜手合作的現做餐盒,以「外送店取」的全新商業模式,將門市打造成名店的外送中繼平台,搶攻外送新藍海。 採訪‧撰文 劉燿瑜 20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