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4月10日 · 最厲害的是,在闖關模式中最後的大魔王居然是「上帝」,而且上帝還會用世界上不同宗教的神靈形象來攻擊,來一場科學家與上帝的幽默決鬥! 這樣的遊戲無疑的比快打旋風更專業、更科學,推薦大家一定要玩玩看。 延伸閱讀相關文章: PhET 科學實驗互動模擬教學,免費中文教材破億下載. 不在課本上更有趣的口袋科學:台灣泛科學微讀 App. 80 Days 環遊世界80天:2014最經典的科幻旅行遊戲. 科學家格鬥遊戲. 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 比快打旋風專業! 科學家格鬥遊戲經典理論當大絕招.

  2. 2020年7月27日 · 步驟很簡單,利用 :: 兩個半形冒號的語法即可。 例如下圖這樣的例子,就會形成一個[概念]是「目標願景」,[解釋]是「誰能獲得什麼具體價值」的記憶卡片。 結合大綱階層,我們可以利用單純的筆記,一邊整理資料,一邊把這些資料變成有結構的記憶卡片練習。 像是下圖這樣的例子,如果用在準備英文單字複習,就可以變成: 單字:: 解釋. 現在式:: 答案. 過去式:: 答案. 文法:: 答案. 如果用在準備專有名詞、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就可以變成: 事件:: 解釋. 年代:: XXXX年. 人物:: 某某某. 國家:: 某某國. 當累積了一定數量的記憶詞條後,開啟網頁左上方的[ Queue ],就能開始進行記憶卡片練習。 凡是 :: 前後的名詞與解釋,會隨機隱藏其中一項,讓我們記憶另外一項的答案。

    • Jonathan Kuminga1
    • Jonathan Kuminga2
    • Jonathan Kuminga3
    • Jonathan Kuminga4
    • Jonathan Kuminga5
  3. 2016年2月11日 · 他的開發者 Jonathan Blow 可以稱為遊戲界的謎題大師,每次出手都是經典之作,上一款「 Braid (時空幻境) 」無論在謎題設計或遊戲架構上都立下難以模仿的標竿,而歷經七到八年開發的最新作 「The Witness (見證者)」,再一次成為最富含哲學思考且無法歸類的解謎遊戲。 經典,邪典. 雖然「The Witness (見證者)」這款遊戲看起來如此熱銷,但多少得力於 Jonathan Blow 那款在多年之後依然被稱為獨立遊戲歷史上神作的「 Braid 」的粉絲效應,所以後作自然備受關注與期待。 因此我奉勸想要進入「The Witness (見證者)」的玩家,要先做好心理準備。

  4. 2017年12月18日 · 故事很有趣,但可以看到開發者埋藏了一些更深刻的種子,等待玩家去詮釋。這一點,很像是知名開發者 Jonathan Blow 的「時空幻境 Braid 」,事實上,「 Gorogoa 」在最後的感謝名單裡也提到了 Jonathan Blow 的名字。

    • Jonathan Kuminga1
    • Jonathan Kuminga2
    • Jonathan Kuminga3
    • Jonathan Kuminga4
    • Jonathan Kuminga5
  5. 2021年2月2日 · 步驟1:快速獲得 YouTube 影片的完整字幕. 首先,當想要看一部 YouTube 影片,但實際上不是真的需要「看影片」,只是想要更快速獲得影片中的知識內容時,要怎麼「閱讀」這部影片比較快呢? 如果影片有提供字幕,或是影片是英文可以自動轉換出英文字幕時,都可以採用下面的做法。 可以利用「 You-tldr 」這個網站 ,不需註冊登入,只要使用最基本功能即可。 把 YouTube 影片網址貼上,按下「 Transcribe 」,就能導入右方的「完整」字幕欄(預設每 15 秒一欄字幕)。 支援英文、中文字幕,只要影片本身有字幕。 但是預設只能導出影片的主要字幕(例如影片同時有中英文字幕,但英文字幕為主要字幕,就只能導出英文字幕)。

    • Jonathan Kuminga1
    • Jonathan Kuminga2
    • Jonathan Kuminga3
    • Jonathan Kuminga4
  6. 2016年5月26日 · 1. 讓資料來源「個人化」且「自動化」,開始長期累積. 首先,我會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資訊來源,並且讓這資訊管道自動化,每天把可能需要的資訊送到我的手上,而我可以在一個沒有額外干擾,統一簡潔的介面中處理分配這些資訊。 這裡最好的工具仍然是所謂的「 RSS 閱讀器 」。 我自己利用 Feedly 這個服務,收集研究主題相關的部落格與網站,當這些來源有新文章發表時,我就可以在自己的 Feedly 閱讀器統一瀏覽。 我每天早上會花大概 30 分鐘的時間做資訊的快速篩檢,如果一天內還有其他空檔,也會打開 Feedly 看看,累積各種以後可能會用到的資料。 我一向不喜歡把綜合性大媒體網站當作我的主要資訊來源,因為那等於是讓媒體決定我要看什麼。

  7. 2017年6月25日 · 今天這篇文章,就整理我自己累積多年做筆記方法的「七個反思」,並分享我如何寫出有效筆記的七個方法。 要重申並非是只能這樣做筆記,而是或許可以提供大家一些不同想法與參考。 這篇文章的前因後果: 「前因」:之前我在電腦玩物寫了一篇:「 關於「時間管理」不是什麼? 我的七條反思 」,有些讀者很喜歡那樣的反思,所以也希望我針對自己常常提到的「筆記術」,來分享我的經驗反思, 「後果」:對於作筆記有需求的朋友,歡迎參考我最新的一篇經驗總整理:「 給 2017 知識工作者與學習者的推薦工具及精選方法特輯 」。 1. 雙倍的時間: 當我花了很多時間整理書櫃、整理出筆記,但未來真正需要裡面的筆記時,卻常常一樣要花很多時間找出來,這就是「 雙倍的時間花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