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6 天前 · 朱家驊 (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字 騮先 , 浙江 吳興 (今 湖州市 吳興區 )人, 中華民國 地質學家、政治人物,短暫代理中華民國總統職務,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 中國國民黨 內親 德國 派人士。 [1] [2] [3] 朱家驊曾任 中央研究院 總幹事、代理院長,還曾任 行政院 及 考試院 副院長、 教育部 部長、交通部部長、 浙江省政府主席 等職務。 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 中德合作 的重要人物。 他還曾任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局長,被視為 陳果夫 、 陳立夫 兄弟的 CC系 的一員。 [1] [2] [3] 但自1939年12月接掌 中央組織部長 後,開始自組班底,另樹一幟。

    • 維基大典

      朱家驊 , 清 光緒十九年 生, 民國五十二年 卒。. 字 騮先 ...

  2. 朱家驊曾任 中央研究院 總幹事、代理院長,还曾任 行政院 及 考试院 副院长、 教育部 部長、交通部部長、 浙江省政府主席 等职务。 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 中德合作 的重要人物。 他还曾任 中国国民党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局长,被视为 陳果夫 、 陳立夫 兄弟的 CC系 的一員。 [1] [2] [3] 但自1939年12月接掌 中央组织部长 后,开始自组班底,另树一帜。 由于朱家骅在学界政界均有相当的地位与历史基础,自立门户后,很快成长为战时一大新生派系,并逐渐与CC系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經歷
    • 家族關係
    • 人物評價
    • 後世紀念

    朱家驊(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字騮先,浙江省湖州府吳興縣(今湖州市吳興區)人,中國近代教育家、科學家,政治家,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中國現代化的先驅。中國國民黨內親德國派人士。

    朱家驊曾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代理院長,還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及考試院副院長、教育部部長、交通部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職務。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人物。他還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長。

    •中文名:朱家驊

    •別名:字騮先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1893年5月30日

    家世背景

    朱家驊(西元一八九三-一九六三年),字騮先,清光緒十九年四月十五日(一八九三年五月三十日)生於浙江省吳興縣小港里鶴和堂。其始祖自臨安遊學湖州,遂在此定居,至家驊為第十六代。累世經營南貨業。父雲舫,母姚氏。家驊為幼子,大兄家麟(祥生),二兄家騏,及兩姊一妹,尚有兄姊各一人,皆不育。

    青少年時期

    家驊六歲(1898)入鄰舍私塾,啟蒙師為江梅村。 十一歲(1903),改入縣城馬軍巷沈氏家塾。是年六月喪父,翌年四月喪母,改入北壩沈氏家塾,始讀《四書》。 十三歲,改入南潯正蒙學堂。 十四歲,私下剪去辮子,被目為小革命黨。 十五歲,改入南潯公學,年底畢業。 十六歲(1908)赴上海,在通運公司識張人傑(靜江)。是年九月,考取同濟德文醫學校,為自費生,隨納少華博士(Dr. Nasauer ) 習德文。升入二年級後,史地、動植物、理化等課,均由德人教授。 十八歲(1910),因受曹礪金、沈士遠、沈尹默諸師影響,已具革命思想,見報載汪兆銘(精衛)謀刺攝政王訊息,大受感動。乃於六月赴南京,欲謀刺兩江總督張人駿。 十九歲(1911),聞黃花崗起義訊息,與學太徐霽生等發起組織中國敬死團。八月,武昌起義,敢死團籌備在滬起義工作,推家驊為駐漢代表,乃偕黃伯樵等二十餘人赴漢口。因從軍未果,被紅十字會派至德國人組織之重傷兵醫院服務,歷時三個月。 民國元年(1912),家驊二十歲,結束醫院工作,於一月底返滬,方知敢死團曾參加攻打江南製造局之役,對上海光復不無貢獻。在通義銀行識吳敬恆(稚暉)、李煜瀛(石曾)等人。時同濟籌辦工科,改稱同濟醫工學校,乃返校,改入工科。

    赴德留學

    1914年3月朱家驊隨張靜江乘西伯利亞鐵路臥車赴德自費留學,先到Gelsenkirche蓋爾森教堂城之荷蘭礦場實習半年,於10月入柏林礦科大學採礦工程學系攻讀,時Albert Einstein愛因斯坦被邀到此兼教授。 1916年10月礦科大學併入工科大學,為第七院,參加考試後升三年級。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學生多已從軍,依規定一班不滿三個德國學生不能開課,班上經常僅有三個中國學生,故無法繼續求學,遂於12月15日離開柏林,取道丹麥、瑞典、芬蘭、俄國回到上海。 1917年初經沈尹默介紹受聘蔡元培初任校長的北京大學預科乙部(甲部是準備學文科和法科的,讀英、法兩種文字;乙部是準備學理科和工科的,讀英、德兩種文字)教授,是北大最早的第二外語德語教授,也是中國第一代德語教授。這時北大總共才有28位教授,朱家驊年僅24歲,被稱為北大最年輕的教授。後兼二年級文本科又兼研究所德文門主任。朱家驊教學認真,講課全用德語,迅即譽滿全校,羅家倫(清華大學首任校長)為此也改選朱家驊的功課成為朱家驊的學生。

    1917年8月初,家驊與程亦容女士在北京結婚,三十一年春離異。1946年2月20日,與王文淵女士結婚。

    以其過人的聰明才智和過人的精力,擔當過教育、學術、政府、政黨等多項重要職務,與中國政局的演變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影響現代中國甚巨。朱家驊曾是中統負責人,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中德關係的重要人物。

    1963年1月2日,朱家驊在台北病逝,蔣介石弔唁,贈“愴懷勛碩”挽額。

    中研院自1972年起每年朱家驊誕辰前以其名舉辦《朱家驊院長講座》。

  3. www.wikiwand.com › zh-hk › 朱家驊朱家驊 - Wikiwand

    朱家驊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字騮先浙江吳興今湖州市吳興區中華民國地質學家政治人物短暫代理中華民國總統職務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

  4. 朱家驊先生一生中擔任過多方面重要的職務。. 他的經歷除了與中央研究院的關係連續長達三十多年之外在教育方面他歷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山大學與中央大學的校長並兩任教育部長在行政方面他則歷任廣東浙江兩省的民政廳長中英庚款董事會 ...

    • 賴志偉, Chih-Wei Lai
    • 賴志偉
    • 2004
    • 2004
  5. zh-classical.wikipedia.org › wiki › 朱家驊朱家驊 - 維基大典

    朱家驊 , 清 光緒十九年 生, 民國五十二年 卒。. 字 騮先 , 浙江 湖州 人也。. 及涉政,以博通學術,且諳外交,歷擢中央研究院代院長、行政暨考試院副院長、教育、交通部長等。. 家驊英敏強記,亦善伺上意,初附於 陳果夫 、 立夫 兄弟。. 既入 中央 ...

  6. www.wikiwand.com › zh › 朱家驊朱家驊 - Wikiwand

    朱家驊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字騮先浙江吳興今湖州市吴兴区中华民国地质学家政治人物短暫代理中華民國總統職務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国民党内亲德国派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