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6月30日 · 香港民意研究所近期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香港人的中國身份認同感跌至2017年6月以來新低但與此同時18至29歲青年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只得2%

  2. 2016年3月31日 · Getty. 不少香港年輕人日益看中香港人的特質. 去年12月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發佈關於香港市民身份認同感的 最新研究結果67.6%的受訪者認為自已是廣義的香港人回答香港人加上中國的香港人」),而31.1%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回答中國人加上香港的中國人」)。...

  3. 2021年6月22日 · 最新數據. 關於香港市民各項身分的獨立評分數字表列如下: [3] 民研計劃在2020年3月前彙報的次樣本數目為加權數字2020年3月開始則以原始數字彙報。 [4]「認同指數計算自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和重要性評分的幾何平均數再乘以10若個別樣本欠缺認同感或重要性評分之數據則由整體認同感平均分或重要性平均分所取代。 [5] 該數字與上次調查結果的差異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 不過,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是否有實際用途或意義,而不同調查的加權方法亦可能有所不同。

  4. 香港學界對香港人身份認同研究,大多集中量度居住在香港的人,並透過聚焦訪談或田野考察,以社會文化角度探討香港某特定族群的自我認同演變( 吳偉光,2013)。 若果以大型民意研究為基礎的身份認同研究,則以香港民意研. 1 民族國家理論源起於19 世紀末至20世紀初,認為有別於舊世代的帝國,民族國家成員效忠的對象乃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歷史文化語言或新創的政體。 因此,從一個民族構成政體,或者由數個民族經同一共享的政體構成的國族,都是民族國家的可能結合型式。 這種認同感就是對自己與其他「同路人」的一種身份同構(isomorphism )。

  5. 在這個結論下要增強香港人的中國人」( 國家」) 的身份認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去本土化或增強國民教育等方式來應付,但從過去幾年的經驗看,實施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我們進一步分析了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民調數據,顯示出中國人香港人兩個身份認同其實並不相悖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身份認同的調查中有兩條問題分別要求受訪者對香港人」(Hong Kong citizen) 以及「中國人」 (Chinese citizen) 兩個身份作獨立評估,結果顯示自1997 年回歸開始至2017年間,「香港人」這個身份的認同度一直沒有大的改變 ( 即使2014 年佔中運動發生後也是如此),而「中國人」這個身份在回歸之初也有相當的認同度,並且逐年慢慢增長至2008 年達到高峰。

  6. 2019年8月27日 · 香港居民身份認同 最主要是以中國人香港人這兩個身份為主不過這兩個身份可以互不排斥地存在故在研究中也會用到香港的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混合身份來予以研究對象選擇 [1] [2] :1 。 此外由於成為中國公民不是成為香港居民的必要條件,而香港亦有少數族裔在該處長居 [3] ;香港居民以往在感知上把中國文化、經濟和政體分離 [4] ——部分學者會把其歸類為「文化中國」、「經濟中國」、「政治中國」 [5] ,所以亦有其他形式的身份認同 [1] 。 一般認為,香港居民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在20世紀60-70年代間首現 [6] :89 [7] :3 [8] :79 ,不過中上階層的華人的香港認同則早在19世紀末便已出現 [9] :213 [10] :226 。

  7. 2021年12月14日 · 如果把香港人中國人身分對立比較讓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四者中選擇自己最認同的身分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為高。. 與半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