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0年1月18日 · Getty Images. 驚嚇的眼神. 生活中許多人可能都有過突然受到驚嚇而叫出聲來的經歷或是憂心忡忡對一些尚未發生事情感到擔心和恐懼。 BBC最近推出的一個真人秀節目Don't Scream聘請各路專家為我們解答人們為什麼會產生恐懼感又有什麼對策能讓人戰勝恐懼症鎮定自如? 恐懼緣由. 首先我們看一看人們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 「害怕」時會想要「控制」
    • 「害怕」隱藏著「敵意」
    • 「害怕」會造成「停滯不前」
    • 「害怕」產生「沒有理由的焦慮」
    • 「害怕」形成冷漠麻木
    • 面對「害怕」釋放內心的恐懼與限制
    • 延伸閱讀

    當我們感覺害怕的時候,就會想要自我保護。 最常見的保護方式包括:自我控制或是掌控他人。 我在諮商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人的能量都花在「自我控制」, 每件事情都要預先做好規劃,試圖掌控未來的發展。 有些人是做事情的順序必須完全符合自己要的, 不能有一絲一毫紊亂,不然就要花很大力氣重新安排。 有些人則是所有的細節都要很清楚,為了記錄每個細節, 自然要花很多時間。 也有些人是物品的排列順序都要整齊劃一, 衣服要分不同的顏色放置,碗盤要從大排到小,不能忍受任何失控。 除了控制自己,更辛苦的是掌控他人, 期望別人每件事情都跟自己回報,規定別人按照自己的做事方式, 要求別人遵守自己的規範,甚至想要掌握別人的行蹤。

    「害怕」也常常隱藏著「敵意」。當我們不安時, 常常會忍不住跟別人做比較:「別人有我沒有,怎麼可以? 我一定要比他更厲害。」「比較」和「競爭」的背後,其實躲著「 破壞性的感受」。工作時受到「比較」和「競爭」驅使的人, 會特別執著於追求「豐功偉業」、期盼自己「一枝獨秀」,成為「 與眾不同」的人。 最常出現的狀況是:「我的學歷比較好, 怎麼可以安排我去做小嘍囉的工作,這樣不對吧?我要換部門。」 或是認為:「我對公司的貢獻比其他同仁高多了,他們差我太多了, 薪水當然也要比他們高才行。」競爭心強烈的人,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渴望被人讚賞、被人認同, 越是想藉由成功來克服不安,對失敗的恐懼就會越強。

    當內心害怕失敗,反映在行為上就會停滯不前。 很多人恐懼陌生的事物,害怕以後要面對的問題比現在多, 一想到未來困難重重,覺得自己沒有能耐面對,乾脆放棄算了。當我們害怕出錯時,常常會跟別人說:「我不曉得要怎麼做, 我可不可以不要做?」或是想要換別人來做:「 可以換資深的同仁來做嗎?我可能無法勝任。」 或是用過去的失敗經驗來拒絕接受交付的任務:「上次客訴, 我覺得好可怕,讓我有不安全感,我很怕拖累大家。」 何以會認為自己是人生的失敗者呢? 起源往往是因為從小不斷被灌輸某種破壞性的訊息: 「你不行啦,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你的動作那麼慢,我來幫你做比較快。」 「你缺乏判斷力,經驗也不足,所以要怎麼做,我都幫你想好了, 你只要照著做就好。」 「你好可憐,從小爸媽就不在身邊,才會這樣。」 「我再給你一...

    很多人的生涯遇到瓶頸,探索背後的原因後發現, 其實是內心渴望贏過別人,為了達到「贏過別人」的目的, 就會變得很難做決定,也不敢冒險,因為做錯決定, 就被別人說中了,也就代表自己輸了。當「內心害怕」超過「 真實危險」,就會變得很焦慮。「焦慮」 是我們渴望追求優越卻感到不足的反應。當「害怕」大過「問題」, 就會導致適應不良。很多人會出現「沒有理由地害怕、焦慮」。 這幾年的諮商經驗發現,有愈來愈多拒學或是抗拒工作的人。 當我們沒有工作的時候,很自然地,就要依賴別人提供生活所需, 這個行為意味著「社會情懷較低」,但是「自我興趣卻很高」。 倘若我們從小生長在過度驕縱寵愛,或是家人常常傳遞負面、 敵意訊息,又或是缺乏愛與溫暖的環境中,「害怕」 的情緒就會被增強,以致於長大後無法面對自己的生活任務, 潛意...

    當我們被恐懼和焦慮淹沒,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 有些人會躲在冷漠麻木中,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出「無所謂」、「 不要管我」的態度。人際互動的時候,常常會強調:「 你們不要管我就好了。」或是表示:「你們就當我不存在好了。」一 旦跟周遭人的互動變得越來越冷漠,開始對別人抱持敵意, 把別人的行為都做負向解讀,總覺得「別人不理自己」,漸漸地, 對自我的關注就會越來越高,「關心自己」遠遠超過「關心別人」。

    在專業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接受心理諮商, 探索自己內在的恐懼與限制。當我們了解自己的想法、情緒後, 才不會把自己的議題投射到當事人身上,干擾諮商歷程的進行。 當自己成為求助者時,才知道求助的過程並非如此輕鬆簡單。 光是要拿起電話預約,就在心裡掙扎許久, 不斷想著什麼時候打電話比較適合呢?要怎麼開口呢? 什麼特質的心理師適合自己呢?對方會問我哪些問題呢? 真的沒有想到,求助的過程會歷經如此大的掙扎起伏, 需要下這麼大的決心。這個時候,心裡開始佩服當事人的勇氣: 原來「求助」需要鼓起如此大的勇氣。 很多當事人都曾經告訴我,在踏入諮商所前,內心充滿恐懼不安, 不知道會面對什麼樣的自己?是不是問題大到沒救了? 人生還可能變好嗎?聽了他們的心聲,我也會回饋:面對自己就是最大的勇氣。阿德勒認為,消除...

    【每個人都會在暗夜中遇上焦慮】榮格心理學專家:焦慮其實是引領你「找回自己」的嚮導 【你可以善良,但不要委屈自己】韓國心理諮商師:沒有任何關係,值得你受傷 【你真的不必討好所有人】獻給容易受傷的你の「厚臉皮學」:要怎麼從沮喪泥淖裡爬出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鍛鍊心理肌力》,由時報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3. 2017年10月11日 · 情緒的質決定了行動的質不只是恐懼的情緒還有快樂憂鬱喜悅悲傷憤怒等心裡產生的被稱為情緒的現象其實是人們在面對外界各種狀況和偶發事件時使用人類特有的語言來賦予意義而產生的。 對人類來說,情緒不但是行動的開關,也會大大影響行動的品質。 也就是說,情緒既能促成行動、抑制行動,也能決定行動的水準。 比方說,恐懼的情緒,不僅會觸動逃避的開關,有時也會觸動裹足不前、無法行動的開關。 倘若在懷抱著恐懼的情況下採取任何行動,行動的品質將會變低,表現的品質也不會太好。 另一方面,快樂的情緒又是如何呢? 廣告. 快樂的情緒,是提高行動品質的開關。 無論做什麼,因為行動品質提高了,達成目的的可能性也會在瞬間變高。 像這樣,情緒又區分為「提升行動品質」和「降低行動品質」等兩大類。

  4. 2020年5月7日 · 1. 呼吸. 「如能讓生理反應冷靜下來,情緒反應也會在某程度上平息,」Holland 解釋。 「如果可以放慢呼吸,你的心思就會放鬆一點。 」這會讓你更能進入分析狀態,判斷理性與多餘恐懼之不同。 2. 暴露療法. 「有些人在非常大量的資訊中會感到安心,」Holland 說。 如你正在狂讀反烏托邦故事(卡繆 Albert Camus 的 1947 年小說《鼠疫 The Plague 》),觀看《全境擴散 Contagion 》 (2011) 等電影或研究 1918 年的流感大流行,就是在對自己進行某種粗糙的暴露療法。 一般來說, 暴露療法是種漸進式的過程;先在安全,經控制的環境中慢慢做好準備,而不是縱身跳進病毒肆虐的世界 。 3.

  5. 「和別人傾訴令我頓時覺得輕鬆不少。 嘗試呼吸練習. 呼吸練習可以幫助你控制焦慮的情緒和平復心情。 嘗試輕輕的從鼻孔吸入空氣,然後緩緩地從嘴巴呼出,注意頻率要緩慢和有規律。 從腳趾到頭頂慢慢收緊和放鬆全身肌肉,再保持身體靜止,留意身體感受到的所有觸覺。 「深呼吸…注意每個吸入呼出的動作。 這是處理焦慮最簡單卻常被忽略的方法。 嘗試轉移焦點. 轉移焦點可以助你減低焦慮。 看看花朵、相片或任何你覺得有趣或令你感到平靜的東西。 留意它們的細節、顏色、氣味或聲音。 「我有一些小玩具,像拼圖、減壓球等。 它們可以令我的手和思緒忙碌。 聽音樂. 聽輕鬆或你喜歡的音樂可以令你內心平靜下來。 「我建立了一個輕快的歌曲播放列表…戴上耳筒,躺在床上,閉上眼睛… 讓自己沉醉在音樂裡。 嘗試安慰自己.

  6. 2014年8月8日 · 1) 深呼吸. 當你發現正面臨恐懼時,試著深呼吸;慢慢的用鼻子吸氣並在心中數4秒,然後用嘴巴呼氣也在心中默數4秒鐘。 深呼吸是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他可以有效讓你的身心放鬆、減緩心跳。 2) 分散注意力. 當面臨恐慌時,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反而會無意識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另你恐懼的事物上,可以試著想別的事情、玩手機,甚至是聊天或是聽平靜的音樂,來幫助你的大腦分散注意力,就可以分散恐懼。 3) 抓住別人的手或摩擦自己的手臂. 研究表明,當皮膚感受到壓力時,身體會分泌更多的「快樂激素」例如多巴胺,所以身邊若有認識的人,抓住他的手會給你更多的力量,或是請他幫你按摩手也有不錯的效果;若是獨自一人的時候,摩擦自己的手臂也有相同的效果喔! 4) 肌肉小運動.

  7. 2022年11月27日 · 悅目方可賞心:家居整理改善精神健康的道理和竅門. 抗抑鬱藥療效爭議:我們是否都相信關於抑鬱症的一個迷思? 敬畏心理學:體驗「心靈震撼」對自己有何好處. 然而,對許多人來說,焦慮可能令人感到窒息,並成為感覺糟糕的代名詞。 在我所成長的1980年代,壓力往往成為人們形容情感痛苦的簡稱, 例如,你婚禮計劃的如何了? 哦,不錯啊,但我壓力很大;你的化療進展如何? 壓力很大,但我還能對付。...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