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元代,全国共11个行山西与 山东 、 河北,并称为 元朝 “腹地”, 大同 、 平陽 (今 临汾)、 太原 三城则成为 黄河流域 的著名都会。. 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 马可·波罗 的 ...

  2. 山西省,簡稱 晉,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一個 省份,地處 黃土高原 東翼。 山西表裏山河,南臨 黃河,西鄰 呂梁山,東靠 太行山。 因在 太行山 以西,故稱 山西。 省會 太原市。 省境內 春秋 時為 晉國 之地,故簡稱 晉。 山西地區具有獨特的語言、風俗,省內土地豐足、礦產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晉中盆地一直被稱作 華北 的「漁米之鄉」。 山西歷史悠久,臨汾一帶曾是堯都、大同曾是北魏首都。 省會太原曾是趙國、前秦、東魏、北齊、北晉、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的都城。 省人民政府駐 太原市 小店區 長風街30號。 歷史. [編輯] 主條目: 山西歷史. 石器時代. [編輯] 襄汾縣 陶寺遺址 出土的彩繪蟠龍盤,現藏 山西博物院。 此盤的年代為公元前2100年至2300年。

  3. 山西省 ,简称 晋 ,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一個 省份 ,地处 黄土高原 东翼。 山西表里山河,南临 黄河 ,西邻 吕梁山 ,东靠 太行山 。 因在 太行山 以西,故称 山西 。 省会 太原市 。 省境內 春秋 時為 晉國 之地,故簡稱 晉 。 山西地區具有獨特的语言、風俗,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 华北 的「漁米之鄉」。 山西历史悠久,临汾一带曾是尧都、大同曾是北魏首都。 省会太原曾是赵国、前秦、东魏、北齐、北晋、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的都城。 省人民政府駐 太原市 小店区 长风街30号。 历史. [ 编辑] 主条目: 山西历史. 石器时代. [ 编辑] 襄汾县 陶寺遗址 出土的彩绘蟠龙盘,现藏 山西博物院 。

  4. en.wikipedia.org › wiki › ShanxiShanxi - Wikipedia

    Shanxi[a] is an inland province of China and is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region. The capital and largest city of the province is Taiyuan, while its next most populated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re Changzhi and Datong. Its one-character abbreviation is "晋" (pinyin: Jìn), after the state of Jin that existed there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概览
    • 历史沿革
    • 行政区划
    • 地理环境
    • 自然资源
    • 人口
    • 经济
    • 交通运输
    • 社会事业
    • 历史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山西省,简称“晋”,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市,位于中国华北,东与河北省为邻,西与陕西省相望,南与河南省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介于北纬34°34′—40°44′,东经110°14′—114°33′之间,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 [1]。截至2022年10月,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市辖区26个、县级市11个、县80个 [50]。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3481.35万人。

    山西省地势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 80%。山西省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2]山西地处秦晋文化区,历史代表文化为“三晋文化” [44]。

    2023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5698.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88.8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329.69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979.64亿元,增长 5.0%。

    上古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约在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243万年前 [68])发现的火烧骨,把中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出现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中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

    大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今夏县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夏墟。

    截至2022年10月,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市辖区26个、县级市11个、县80个 [50]。省会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余10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

    位置境域

    山西省是中国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纵长约682千米: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北纬34°34′;最北端在天镇县远头村北,北纬40°44′。东西间距较短,宽约385千米:最东端在灵丘县南坑村东,东经114°33′;最西端在永济市

    地形地貌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最高处为东北部的五台山叶斗峰,海拔达3058米,是华北最高峰;最低处为南部边缘运城垣曲县东南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境域地势高低起伏异常显著。 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等,其山势挺拔雄伟,海拔在1500米以上。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七峰山、洪涛山和吕梁山脉所属的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关帝山海拔最高达2831米。中部由北而南珠串着彼此相隔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等“多”字形断陷盆地,东南部还有较为独特的长治高原断陷盆地。全省主体轮廓很像一个“凹”字形。 山西省境内中部及东南部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晋城、长治盆地,以及分布在东西太行吕梁山两山之间的中小盆地及河流谷地,为省内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气候特征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气温介于4.2—14.2℃之间,总体分布趋势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于358—621毫米之间,季节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内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

    水资源

    山西省是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省内黄河流域面积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7.8%。除了流经省界西、南两面长达965千米的黄河干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较大河流有5条,分别是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漳河、滹沱河;流域面积小于10000平方千米、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中等河流有48条;流域面积小于1000平方千米、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小河流有397条。山西省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绝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境内,向省外发散流出。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的发源地,因此也被誉为“华北水塔”。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大型水库蓄水量15.9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山西省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386.95万公顷(5804.25万亩) 其中,水田0.50万公顷(7.53万亩),占0.13%;水浇地104.78万公顷(1571.73万亩),占27.08%;旱地281.67万公顷(4225.00万亩),占72.79%。忻州、临汾、吕梁、朔州、运城等5个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省耕地的61%。 位于一年一熟制地区的耕地273.00万公顷(4095.04万亩),占全省耕地的70.55%;位于一年两熟制地区的耕地113.95万公顷(1709.22万亩),占29.45%。 位于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地区的耕地3.77万公顷(56.5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0.97%;位于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含400毫米)地区的耕地257.04万公顷(3855.55万亩),占66.43%;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区的耕地126.15万公顷(1892.20万亩),占32.60%。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79.73万公顷(2695.92万亩),占全省耕地的46.45%;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41.60万公顷(624.04万亩),占10.75%;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83.70万公顷(1255.47万亩),占21.63%;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37.72万公顷(565.80万亩),占9.75%;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4.20万公顷(663.03万亩),占11.42%。 全省的坡耕地112.44万公顷(1686.66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9.06%;梯田耕地94.78万公顷(1421.68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4.49%。 二、园地64.09万公顷(961.38万亩) 其中,果园55.38万公顷(830.63万亩),占86.40%;茶园0.002万公顷(0.02万亩),占0.002%;其他园地8.71万公顷(130.72万亩),占13.60%。园地主要分布在运城、吕梁、临汾等3个市,占全省园地的75%,其中临猗县园地面积最大,占全省园地15%。 三、林地609.57万公顷(9143.50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303.24万公顷(4548.57万亩),占49.75%;竹林地0.03万公顷(0.43万亩),占0.005%;灌木林地173.46万公顷(2601.86万亩),占28.46%;其他林地132.84万公顷(1992.64万亩),占21.79%。吕梁、临汾、忻州、晋中等4个市林地面积较大,占全省林地的55%。 四、草地310.51万公顷(4657.66万亩) 其中,天然牧草地0.67万公顷(10.01万亩),占0.21%;人工牧草地0.48万公顷(7.21万亩),占0.15%;其他草地309.36万公顷(4640.45万亩),占99.63%。草地主要分布在忻州、大同、吕梁、晋中、临汾等5个市,占全省草地的73%。 五、湿地5.44万公顷(81.64万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全省涉及5个二级地类。其中,森林沼泽0.005万公顷(0.07万亩),占0.09%;灌丛沼泽0.09万公顷(1.34万亩),占1.65%;沼泽草地0.04万公顷(0.53万亩),占0.65%;内陆滩涂5.24万公顷(78.55万亩),占96.22%;沼泽地0.08万公顷(1.14万亩),占1.40%。湿地主要分布在忻州、运城等2个市,占全省湿地的46%。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1.76万公顷(1526.35万亩) 其中,城市用地10.82万公顷(162.23万亩),占10.63%;建制镇用地10.69万公顷(160.42万亩),占10.51%;村庄用地65.32万公顷(979.78万亩),占64.19%;采矿用地13.26万公顷(198.84万亩),占13.03%;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67万公顷(25.07万亩),占1.64%。 七、交通运输用地26.98万公顷(404.74万亩) 其中,铁路用地2.58万公顷(38.67万亩),占9.55%;轨道交通用地0.0002万公顷(0.004万亩),占0.001%;公路用地12.80万公顷(191.95万亩),占47.43%;农村道路11.39万公顷(170.88万亩),占42.22%;机场用地0.19万公顷(2.89万亩),占0.71%;港口码头用地0.001万公顷(0.01万亩),占0.003%;管道运输用地0.02万公顷(0.33万亩),占0.08%。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31万公顷(259.62万亩) 其中,河流水面9.76万公顷(146.40万亩),占56.39%;湖泊水面0.36万公顷(5.43万亩),占2.09%;水库水面3.56万公顷(53.41万亩),占20.57%;坑塘水面1.07万公顷(16.01万亩),占6.17%;沟渠1.93万公顷(28.91万亩),占11.13%;水工建筑用地0.63万公顷(9.46万亩),占3.65%。运城、吕梁、忻州等3个市水域面积较大,占全省水域的42%。

    植物资源

    山西省已知的维管植物有27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63种。山西植被从南到北可分为: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2022年,山西省森林面积32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6%。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915616人。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81.35万人,比上年增加0.88万人,增长0.03%。2022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23.51万人,比上年减少1.13万人;出生率为6.75‰,比上年下降0.3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6.91万人,比上年增加1.37万人;死亡率为7.73‰,比上年上升0.4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8‰,比上年下降0.72个千分点。

    综述

    2022年,山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25642.59亿元,继2021年迈上“两万亿”新台阶后,首次突破2.5万亿;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40.40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840.85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461.34亿元,增长2.7%。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9%,增速快于全国(5.1%)0.8个百分点。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5.9:38.7:55.3。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增长6.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5.7%,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0.7%,增速均快于全省投资。 财税收支 2022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53.9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占比78.1%的税收收入增长28.7%,占比21.9%的非税收入增长2.4%。 人民生活 2022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32元,比上年增长5.6%,快于全国(3.9%)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23元,增长6.6%,快于全国(6.3%)0.3个百分点。 2022年,山西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3.7%,衣着类上涨1.6%,居住类上涨0.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8%,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3%,医疗保健类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4%。

    第一产业

    2022年,山西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415.43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农业 2022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464.3万吨,增长3.0%;其中夏粮产量245.2万吨,增长0.8%,秋粮产量1219.0万吨,增长3.5%;粮食亩产309.9公斤,增长2.6%。全省蔬菜产量1042.2万吨,增长6.7%;水果产量1017.6万吨,增长4.4%。 2023年12月11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3年山西省播种面积3161.0千公顷,总产量1478.1万吨,单位面积产量4676.1公斤/公顷。 林业 2022年,山西省完成造林面积367.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0%,森林面积32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6%。 畜牧业 2022年,山西省生猪存栏816.0万头,增长10.2%;生猪出栏1185.9万头,增长4.9%。牛出栏57.2万头,增长1.1%;羊出栏748.0万只,增长6.1%;家禽出栏21096.1万只,增长11.0%。猪牛羊禽肉产量142.5万吨,增长6.0%;牛奶产量142.8万吨,增长5.7%;禽蛋产量118.0万吨,增长5.0%。 渔业 2022年,山西省水产品产量5.3万吨,增长4.4%。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快于全国(3.6%)4.4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7.5%,制造业增长8.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6%;从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增长7.6%,非煤工业增长8.7%。2022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5%,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62.2%,节能环保产业增长36.4%;汽车制造业增长32.3%;食品工业增长12.9%,均明显快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2022年,山西省规上原煤产量130714.6万吨,增长8.7%;非常规天然气产量113.3亿立方米,增长20.2%;发电量4153.3亿千瓦时,增长7.5%,其中外送电量1463.7亿千瓦时,增长18.5%。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58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实现营业收入34243.5亿元,增长15.7%。 建筑业 2022年,山西省建筑业增加值1093.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全省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签订合同额14143.6亿元,增长6.1%;完成总产值6145.5亿元,增长8.2%;房屋施工面积22648.1万平方米,下降2.9%。

    交通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公路通车里程14.5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869.0千米。 公路 山西省公路密度87千米/百平方千米,“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96.3%的国道、85.5%的省道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实现农村交通“两通一硬化”,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通客车和街巷硬化“全覆盖”;13%的乡镇政府所在地、6%的行政村通了公交。城市公交、出租车分别完成客运量13.2亿人次和10.7亿人次。太原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试点示范城市。2013年,太原、大同两市分别被确定为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铁路 山西省是华北重要交通枢纽,为同蒲、京包、大秦、石太、太中银、太焦、神黄、石太客专、大西客专等重要干线交汇处。山西省主要客运火车站:太原站、太原南站、大同站、大同南站、朔州站、忻州站、忻州西站、原平站、阳泉站、阳泉北站、晋中站、榆次站、介休站、吕梁站、临汾站、临汾西站、侯马站、长治站、长治东站、晋城站、晋城东站、运城站、运城北站等。 航空 截至2024年,山西省共有太原武宿国际机场(飞行区等级4E)、运城张孝机场(飞行区等级4D)、长治王村机场(飞行区等级4C)、大同云冈机场(飞行区等级4C)、吕梁大武机场(飞行区等级4C)、临汾尧都机场(飞行区等级4C)、忻州五台山机场(飞行区等级4C)、朔州滋润机场 地铁 2018年2月28日,太原地铁全线实现“洞通”。 2019年7月16日,太原中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成立;8月12日,车站主体结构全面封顶;12月31日,全线实现“轨通”“电通”。 2020年9月1日,太原地铁开始空载试运行;10月23日,初期运营行车方案通过评审和;11月1日,按开通载客标准进入“跑图”模式;12月6日,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起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12月19日,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通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

    运输

    2022年,山西省旅客运输量6274.3万人,比上年下降46.9%。旅客运输周转量119.1亿人千米,下降46.2%。货物运输量21.2亿吨,下降2.8%。货物运输周转量6473.0亿吨千米,增长0.4%。民航旅客吞吐量773.1万人次,下降47.1%。

    科技事业

    2022年,山西省专利授权量33068件,下降11.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026件,增长28.4%。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9家。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有气象台站109个,开展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11个。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07个,防雹、增雨累计受益面积为全省域内,增雨量40.7亿立方米。有天气预报服务Intel网站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有专业综合地震台站5个,省级地震台网中心1个,省级数字测震地震台网1个。发生M3.0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震级为M3.8级。

    教育事业

    2022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招生2.0万人,在学研究生5.6万人,毕业生1.4万人。普通本科招生14.8万人,在校生54.3万人,毕业生13.6万人。职业本专科招生16.1万人,在校生40.3万人,毕业生11.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0万人,在校生42.4万人,毕业生13.1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2.9万人,在校生68.7万人,毕业生22.5万人。初中招生37.5万人,在校生109.4万人,毕业生38.0万人。小学招生35.6万人,在校生230.2万人,毕业生38.2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4万人,在校生2.1万人,毕业生0.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99.7万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共有文化馆129个,文化站1302个。公共图书馆127个。出版报纸54种(不含高校校报)、21.1亿份,各类期刊198种、1768.0万册,各类图书3203种、12561.0万册。广播电视台112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5座,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167座,一百瓦以上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142座。

    综述

    山西是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考古还表明:最早约在1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243万年前 [68])发现的火烧骨,把中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山西南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约在4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史传“尧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舜都蒲坂(今运城永济市西南),禹都安邑(今运城夏县西北)”,记载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今临汾市尧都区南部有尧庙、东部有尧陵,运城市盐湖区北中部有舜帝陵庙。《禹贡》载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一带。近年来,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中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约公元前2070年,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奴隶制的夏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原始公社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开启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文保

    山西省素有文物大省的美誉,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单位”)名单中,山西新增79处,“国保单位”达531处,数量稳居全国第一。 山西省“国保单位”以其质量高、种类全、年代跨度久远、保存原貌完好而著称于世,蕴含文化多元,涵盖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革命遗址等相关类型。这些文物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在山西目前的531处“国保单位”中,古建筑数量最多,为421处,占比79.3%;古遗址46处,占比8.7%;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8处,占比5.3%;古墓葬20处,占比3.8%;石窟寺及石刻15处,占比2.8%;另有其他类一处,为稷山大佛。按类型划分,古建筑高居第一位,其次为古遗址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分别对应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特色文化。 山西省共11个地市均分布国保单位,其中,山西运城达103处,为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其后是长治74处、晋城72处、晋中70处、临汾54处、吕梁39处、太原38处、忻州37处、大同32处(含跨县一处)、阳泉11处、朔州6处,跨区域2处。 山西省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数量达1848处,单体古建筑可能达三十多万处,其中国保单位420处,约占中国古建筑国保单位的五分之一,占山西省国保单位总数的五分之四。山西古建筑不仅数量丰富,其年代之久远更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

    非遗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8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3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2103项,县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089项,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

  5. www.wikiwand.com › zh-hk › 山西省山西省 - Wikiwand

    山西地區有獨特的語言、風俗,省內土地豐足、礦產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晉中盆地一直被稱作華北的「漁米之鄉」。 山西歷史悠久,臨汾一帶曾是堯都、大同曾是北魏首都。

  6. ja.wikipedia.org › wiki › 山西省山西省 - Wikipedia

    山西省(さんせいしょう、中国語:山西省、拼音:Shānxī Shěng、英語: Shanxi )は、中華人民共和国の省の一つ。 省都は 太原市 。 略称は 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