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張翔, JP (1963年12月1日 —),男, 江蘇 南京 人,美國華裔 材料科學 家, 美國國家工程院 院士,現任 香港大學 校長。 生平. 張翔於1985年從 南京大學 物理學系畢業,1988年畢業於同校物理學系碩士。 1989年赴 美國 明尼蘇達大學 留學,並於1996年獲得美國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機械工程系 博士,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他主持研製的 隱身衣,被《時代》雜誌列入2008年十大科學发现 [5][6]。 2010年藉研發首個光學 完美透鏡 (英语:Superlens) 而當選為 美國國家工程院 院士,此外也在2010年至2013年間擔任中研院應科中心學術諮詢委員會主席(2013年至今為委員)。

  2. 张翔, JP (1963年12月1日 —),男, 江苏 南京 人,美国华裔 材料科学 家, 美国国家工程院 院士,现任 香港大学 校长。 生平. [编辑] 张翔于1985年从 南京大学 物理学系毕业,1988年毕业于同校物理学系硕士。 1989年赴 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 留学,并于1996年获得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机械工程系 博士,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 他主持研制的 隐身衣,被《时代》杂志列入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 [5][6]。 2010年藉研发首个光学 完美透镜 (英语:Superlens) 而当选为 美国国家工程院 院士,此外也在2010年至2013年间担任中研院应科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主席(2013年至今为委员)。

  3. 張翔, JP (1963年12月1日 —),男, 江蘇 南京 人,美國華裔 材料科學 家, 美國國家工程院 院士,現任 香港大學 校長。 生平. [编辑] 張翔於1985年從 南京大學 物理學系畢業,1988年畢業於同校物理學系碩士。 1989年赴 美國 明尼蘇達大學 留學,並於1996年獲得美國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機械工程系 博士,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他主持研製的 隱身衣,被《時代》雜誌列入2008年十大科學发现 [5][6]。 2010年藉研發首個光學 完美透鏡 (英语:Superlens) 而當選為 美國國家工程院 院士,此外也在2010年至2013年間擔任中研院應科中心學術諮詢委員會主席(2013年至今為委員)。

  4. 张翔,1963年12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光电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大学第十六任校长,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葛守仁基金讲座教授、纳米科学及工程中心主任。

    毕业时间
    学生姓名
    学位类型
    2017
    Jha Pankaj
    Postdoc
    2017
    Zhao Rongkuo
    Postdoc
    2016
    Ramezani Hamidreza
    Postdoc
    2016
    Ye Yu
    Postdoc
  5. 2017年12月16日 · 张翔于199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 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微纳结构的制备、表征和物理器件的设计,在超构材料、表面等离镭射学、光频转换光学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微电子、光电子的微纳工程和微纳器件方面也做出突出贡献。 2004年,张翔一跃成为美国世纪科技奖最高奖得主,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2008年,张翔的一项关于隐形的技术更是被美国《时代》杂志列入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 张翔带领团队研究隐形材料. 作为光电资讯材料和器件专家,张翔是资讯超构材料和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方向的开拓者之一。 投身科研以来,张翔创造了至少四次世界第一! 设计了银铝氧化物亚波长结构,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制备出具有光学负折射系数的三维材料,结束了有关负折射材料是否可能实现的争论。

  6. 2017年12月1日 · 张翔是光电信息材料和器件专家,信息超构材料和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方向的开拓者之一。据香港媒体12月1日报道,香港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11月30日推荐著名华人科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张翔为港大下任校长。

  7. 张翔JP (1963年12月1日 —),男, 江苏 南京 人,美国华裔 材料科学 家, 美国国家工程院 院士,现任 香港大学 校长。 Quick Facts 第15任香港大学校长, 前任 ... Close. 2019年的张翔. 生平. 张翔于1985年从 南京大学 物理学系毕业,1988年毕业于同校物理学系硕士。 1989年赴 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 留学,并于1996年获得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机械工程系 博士,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 他主持研制的 隐身衣,被《时代》杂志列入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