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陈伯达 (1904年7月29日—1989年9月20日),原名 陈建相 , 字 尚友 , 福建 泉州 惠安 人, 中国共产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治人物、理论家。 陈伯达曾是中共中央重要文胆,长期担任《 红旗 》杂志主编、 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 主任、 政务院 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 副院长,后来担任 中宣部 副部长、 国家计委 副主任、 中央文革小组 组长、“五一六”小组组长,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增选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成为仅次于毛泽东、 林彪 、 周恩来 的中共“第四号人物”,是中共九届政治局五位常委之一。 在毛众多秘书当中,陈伯达是担任秘书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共达31年。 1970年在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后失势并失去人身自由,1972年7月陈伯达被打倒。

  2. 2024年5月8日 · 陳伯達 (1904年7月29日—1989年9月20日),原名 陳建相 , 字 尚友 , 福建 泉州 惠安 人, 中國共產黨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治人物、理論家。 陳伯達曾是中共中央重要文膽長期擔任《 紅旗 》雜誌主編、 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 主任、 政務院 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科學院 副院長,後來擔任 中宣部 副部長、 國家計委 副主任、 中央文革小組 組長、「五一六」小組組長,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增選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成為僅次於毛澤東、 林彪 、 周恩來 的中共「第四號人物」,是中共九屆政治局五位常委之一。 在毛眾多秘書當中,陳伯達是擔任秘書時間最長的一個,前後共達31年。 1970年在 中共九屆二中全會 後失勢並失去人身自由,1972年7月陳伯達被打倒。

  3. 2024年5月8日 · 陈伯达曾是中共中央重要文胆长期担任《 红旗 》杂志主编、 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 主任、 政务院 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 副院长,后来担任 中宣部 副部长、 国家计委 副主任、 中央文革小组 组长、“五一六”小组组长,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增选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成为仅次于毛泽东、 林彪 、 周恩来 的中共“第四号人物”,是中共九届政治局五位常委之一。 在毛众多秘书当中,陈伯达是担任秘书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共达31年。 1970年在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后失势并失去人身自由,1972年7月陈伯达被打倒。 1981年,被中国共产党列为“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主犯之一,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于1988年刑满出狱。

  4. 其他人也問了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个人特点
    • 人物评价

    [chén bó dá]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

    陈伯达(1904年10月 -1989年9月20日 ),男,汉族,原名陈健相,字尚友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人,卒于北京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政治秘书,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

    早年就读集美师范学校。1924年后入上海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初参加北伐,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次年出狱。1937年到延安。 先后在北平中国大学、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任教,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中央政策研究室等机构工作,曾任毛泽东政治秘书。1945年当选为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949年递补为中央委员。1949年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马列学院副院长、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红旗》杂志总编辑。1956年当选为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常委。1966年5月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8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1969年中共九大上当选为中共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求学生活

    陈伯达于1904年 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岭头村一个破落的秀才之家。15岁那年,陈伯达考入华侨富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师范学校(现为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在集美师范学校读了两年半后,17岁的陈伯达回到惠安老家当上小学教员,一年后到厦门小学任教。 担任小学老师时的陈伯达十分倾慕中国诗坛上的“新星”郭沫若,他一遍又一遍拜读郭沫若新出的诗集《女神》,还写信给郭沫若,大谈读了《女神》之后的感想。郭沫若给了他回信,使他兴高采烈。 1924年,陈伯达在中共早期党员、福建人张觉觉帮助下来到上海,一边在一家小报当记者,一边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在这所大学里,陈伯达初步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的教育,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 1925年春,陈伯达回到厦门。就在这年初春,还是文坛上无名小卒的陈伯达在当时颇负盛名的《现代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寒天》。这篇《寒天》竟然紧挨在鼎鼎大名的红学家俞平伯的文章旁边。写这篇小说的时候,陈伯达刚满20岁,以后他再也没有创作过小说。 当时正是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21岁的陈伯达信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经人介绍,参加了国民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首先在上海向共产党举起了屠刀,赵世炎、陈延年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倒在蒋介石的枪口之下。就在这时,陈伯达由厦门来到上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陈伯达向中共组织提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陈伯达在自己回忆往事的手稿中,是这样写他的入党经过:“我是在蒋介石、国民党清党大屠杀的时候,在上海申请入党的。在大屠杀的反革命恐怖中,在各大报纷纷登出共产党组织被破坏和大批叛徒自首启事的恐怖中,我自愿列在伟大共产党队伍中,就免了我入党的候补期。” 陈伯达在1927年4月下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很难在上海立脚。他便奉党组织之命,跟随王明、李立山、罗亦农、王荷波等一批共产党人,一道坐船撤向武汉。到了武汉,组织上分配他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出版科科长。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长,是刚从苏联回国不久的蔡和森。不久,陈伯达接到党组织的通知:派他赴苏联学习。陈伯达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被分配在一年级二班。

    负责宣传

    1930年底,26岁的陈伯达回国。1931年春,陈伯达来到上海,接上了党的组织关系。一到上海,陈伯达出乎意料,不但见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同班同学王明,还见到了校长米夫。尽管王明与陈伯达同岁,但当时王明已经以“中央领导”的身份、口气跟陈伯达谈话了。陈伯达在上海逗留了两个月,被王明派往天津,到中共顺直(即河北)省委宣传部工作,任务是负责出版、编辑一个刊物——《北方红旗》。 1931年4月8日,陈伯达由上海坐船抵达天津。这一天,中共顺直省委机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大破坏,化名王通的陈伯达,与省委组织部长陈原道、省委书记许兰芝以及刘宁一、刘亚雄(女)等,计15人一同陷入特务的魔掌。由于省委书记许兰芝的叛变,特务突破了全案。1931年9月4日,陈伯达与陈原道等人,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陈伯达被判处两年半徒刑,关进“北平军人反省院”服刑。1932年,陈伯达出狱。1933年初,党组织派他赴张家口到吉鸿昌部队工作。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次日,陈伯达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派,赶到北平,与李葆华、柯庆施等一道领导当时北平全市学生的总罢课,并负责执笔起草北平学生运动的宣传大纲。 1936年春,刘少奇以中央代表的身份来天津担任北方局书记。刘少奇改组北方局,提名彭真任组织部长、陈伯达任宣传部部长、林枫任秘书长。自此,32岁的陈伯达因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长,而在党内开始有了一定地位。

    奔赴延安

    1937年7月北平沦陷时,中央北方局任命林铁、陈伯达组成相当于中共北平市委书记的“北平三人委员会”,负责主持中共北平市委工作。同年8月初,陈伯达离开北平来到天津。天津在日军铁蹄之下,一片混乱。陈伯达期望着能有稍微安定的环境,可以继续他的著述,希望能够前往延安。中央北方局同意了陈伯达去延安的要求,指示他由天津坐船到青岛,然后西行。 陈伯达到延安时,正值陕北公学刚开始创办,需要教员。因陈伯达曾在北平中国大学国文系教过书,中共中央组织部便安排他到陕北公学当一名教员。可是陈伯达那一口闽南方言,实在让人难以听懂。他讲课时,要不断地在黑板上写粉笔字,学生才能明白。与其说是讲课,倒不如说是“写课”。在陕北公学教了一阵书,陈伯达被调往中共中央党校当教员。 1938年5月5日,马列学院在延安成立。这是中共中央培养理论干部的院校,院长是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兼任。张闻天即洛甫,跟陈伯达很熟,他们是莫斯科中山大学同期同学。张闻天当即把陈伯达调到马列学院当教员。陈伯达在马列学院讲授马列主义基本知识,也教历史和哲学。有一次开会,毛泽东来了。张闻天当众向毛泽东介绍陈伯达,但当时,毛泽东并未注意到陈伯达。 教书毕竟非陈伯达所长,因为学员们纷纷反映听不懂他的话。常常出现这样的怪事:中国教员陈伯达给中国学员上大课,往往要带“翻译”,将他的闽南话译成普通话。于是,陈伯达被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被任命为出版科科长。

    喜欢平房

    当时首钢厂东门办公厅的院子里,只有一座砖砌的拐角平房和几排油毡盖顶的工棚式的房子,简陋至极。陈伯达看了大加赞赏,说是“艰苦朴素,脚踏实地”。他到石家庄,看到当时的河北省革委会在裕华东路原石家庄地区党校的一座楼里办公,随口提出批评:“不要高高在上嘛!”他走后,李雪峰便下令将省革委会搬到桥西的一处平房里安置。

    不坐沙发

    因为他经常光顾,以表示礼遇,首钢在办公厅一间大房子里,周围摆一圈沙发,中间铺上地毯。他来了,对沙发不屑一顾,将屁股落在地毯上,盘膝而坐,侃侃而谈。其他人只得一齐席地而坐。

    说话难懂

    他那一口福建话,听起来实在费劲。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急国急国(这个这个),痛不痛(懂不懂)?”谢富治懂得他的话,与他同来的时候,总是替他当翻译。他对谢富治表示感谢,连连拱手道:“你是不杀(菩萨),你是不杀!”

    他做过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工作

    倚仗毛泽东的信任,陈伯达很快进入中央层,尽管他的职务并不很高,但他所处岗位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陈伯达以后能够飞黄腾达,起点便是毛泽东秘书这一职务。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陈伯达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按得票多少排列,陈伯达在候补中央委员中名列第三。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陈伯达被递补为中共中央委员。

    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任命中共中央主席秘书:即陈伯达、胡乔木、叶子龙、田家英、江青。陈伯达为首席秘书。五大秘书各有分工:陈伯达、胡乔木为政治秘书,叶子龙为机要秘书,田家英为日常秘书,江青为生活秘书。在不久召开的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陈伯达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论年纪,陈伯达年过“天命”,毛泽东跟中央其他领导往往用“老夫子”戏称他,由此可见陈伯达当时在中央的声望。时间到了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陈伯达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跃而成为中共第五号人物。几个月后,陶铸被打倒,陈伯达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仅次于周恩来的中共第四号人物。

    陈伯达成为毛泽东手下的“一支笔”。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也曾做过一些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工作。

  5. en.wikipedia.org › wiki › Chen_BodaChen Boda - Wikipedia

    Chen Boda ( simplified Chinese: 陈伯达; traditional Chinese: 陳伯達; Wade–Giles: Ch'en Po-ta; Pe̍h-ōe-jī: Tân Peh-ta̍t; 29 July 1904 – 20 September 1989), was a Chinese Communist journalist, professor and political theorist who rose to power as the chief interpreter of Maoism (or "Mao Zedong Thought") in the first 20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 Chen became a ...

  6. 陈伯达曾是中共中央重要文胆长期担任《 红旗 》杂志主编、 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 主任、 政务院 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 副院长,后来担任 中宣部 副部长、 国家计委 副主任、 中央文革小组 组长、“五一六”小组组长,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增选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成为仅次于毛泽东、 林彪 、 周恩来 的中共“第四号人物”,是中共九届政治局五位常委之一。 在毛众多秘书当中,陈伯达是担任秘书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共达31年。 1970年在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后失势并失去人身自由,1972年7月陈伯达被打倒。 1981年,被中国共产党列为“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主犯之一,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于1988年刑满出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