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21日 · 快速總結: 市場先生後記:我對被動收入看法的改變. 被動收入是什麼? 被動收入的概念很簡單,其實就是不工作也能賺到的 現金流收入。 如果還不瞭解,可以先參考這篇文章: 財務自由 與 被動收入. 創造被動收入的方式,只有兩類: 不是購買資產,就是創造資產. 但現實中,購買資產需要的資金非常的大, 而創造資產則是要投入一些努力。 (不是投入錢,就是投入時間,所以時間就是金錢啊朋友! 即使《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 也只提到如房地產、股票、版稅收入, 具體的案例非常少。 因此,市場先生特別整理這樣一篇文章,分享一些具體的方法給給大家: 43 種「創造被動收入」的方法與機會. 主要翻譯來自 國外的一篇文章, (如果有翻譯錯誤,請來信告訴我,感謝! 被動收入的價值極高,因此想得到它背後勢必伴隨一些代價,

  2. 2022年10月1日 · 例如寫作、銷售技巧、影像製作、文字企劃、美術設計、數據分析等等的能力, 這些技能可以透過課程教學、培訓學習,通常不同的工作會需要不同的硬技能,有些也會搭配工具、軟體來使用(例如美術設計會搭配使用繪圖軟體)。

  3. 2015年9月26日 · 大多數人都只會想到 2種方法。 1. 投資房地產. 2. 投資股票. 開始投資時,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投資的報酬率好低」 投資的本質就是「投入資本」,沒有資本時很難靠投資取得被動收入! 先不考慮價格風險, 房地產投資,不但準備的資金要大, 近幾年的租金報酬率可能也只剩 2~4%。 股票投資過程可能會遇到好年頭與壞年頭,長期而言每年的報酬率 5~10%。 假設每年想創造 100萬的被動收入 (足夠一個家庭生活), 以 5%來算,等於至少要投入 2000萬。 之前的文章曾經算過, 如果你一個月只能存 1萬元,即使有投資也要花上35年才能財務自由。 除非你已經是快退休的年紀, 而且年輕時有成功的投資與儲蓄,才可能達到2000萬。 否則 大多數人一輩子只能存下 500萬。 實際上很難靠投資財務自由。

  4. 2016年9月29日 · 從這個表格可以觀察到幾個重點: 1. 30歲前,是薪資成長幅度最快的時候. 2. 40歲之後,薪資幾乎是停止成長. 3. 50歲之後,薪資會開始衰退. 其中25-29歲的平均薪資,是31824元。 換句話說,如果你30歲薪水還沒有3萬元,就該檢視一下自己努力程度, 因為這樣的薪資,要存下錢算有點辛苦了。 不論是公司不賺錢,或你的努力不被認同, 都代表你該換工作了。 30歲薪水還沒有3萬元,馬上「換工作」吧! 我並不鼓勵年輕人隨意的換工作, 隨意的轉換只顯示當初找工作時沒有思考自己要什麼, 也等於放棄掉原有工作累積的經驗與能力。 但30歲薪水沒有3萬元,應該馬上換工作…因為你已經沒有時間了! 如果錢太少,千萬不要得過且過。 因為薪水低又沒錢時,你唯一的資產就只剩下時間, 而時間也只會越來越少。

  5. 2015年9月28日 · 不管是透過加薪、賺外快、或是省下飲料錢, 如果每個月都能穩定的多賺到 1000元現金流, 你不只可以買到一支 iphone, 而是可以每 2年就換一支價值 24000元新的 iphone, 50年一共可以換 25支全新 iphone! 1000元看似很少, 但如果是「1000元的

  6. 2018年9月10日 · 「機會成本」就是當你做一個選擇時,所放棄最大的好處. 在經濟學裡面認為任何決定都是有成本的, 這個成本就稱為 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比方說有3個工作機會,年薪分別是100萬、95萬、80萬, 當你選擇年薪100萬的工作,機會成本就是放棄的最大好處,也就是95萬。 大多數人對於機會成本的理解,都僅止於「自己如何做選擇」 例如: 有限的時間想拿來划手機,就必須放棄運動和看書; 時間和團隊拿來開發一個產品,就必須放棄開發另一個產品的機會; 但如果比較不同個人或企業的機會成本,你看事情的角度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如果將機會成本用在不同的人之間、不同企業之間, 就會發現許多的生意機會,甚至更進一步它也影響企業興衰變化。 以下分別談談機會成本如何運用在「個人」與「企業」的思考上:

  7. 2024年1月26日 · 兩倍規則的延伸思考:把加薪後的50%存下來. 隨著年齡增長、工作經驗與能力提升,我們的收入往往也會隨之增加,但許多人這時也許會發現,雖然收入更高了,但存下的錢卻沒有更多? 這問題出在哪裡? 其實隨著收入增加,我們也會希望擁有更好一點的生活,包括食衣住行,都會吃更好、用更好,而我們也支付的起這樣的開銷。 但這也衍生了問題:錢賺得更多,能儲蓄的卻沒有更多。 本以為收入增加可以有助於提早退休,但現實卻並非如此。 收入更高,難道就一定不能花更多錢嗎? 如同前面提到的,如果不能享受工作帶來的金錢成果,那工作又有甚麼意義呢? 作者提出建議的做法是,讓生活方式過得更舒適美好,以及加速累積儲蓄,兩者其實是可以並行的。 我們並不需要為了存錢過於壓抑支出,但也不應該把增加的收入全部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