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3月13日 · 就是要找到「在對的情境做對的事」、「在該專注時保持專注」的方法。 我自己實踐過四種不同的方法,這些方法可能各自適合不同問題的朋友,也可能會是一個循序漸進解決問題的流程。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根據自己實際嘗試過的經驗,跟大家一一分享我的練習心得。 或許你會在下面找到目前最適合你的的方法,養成更有效能的手機使用習慣。 階段一,完全隔離. 如果手機對你來說,主要就是娛樂、社交、新聞工具,相對來說沒有生產力用途,但是你卻很容易在需要生產力時,被那些娛樂、社交、新聞吸引而分心, 甚至就算手機沒通知你,你也總是反覆拿起手機: 想看看有沒有什麼新訊息? 貼文有沒有更多人按讚呢? 寶箱是不是可以開了? 在這種情況下,或許下面第一種「完全隔離」的方法最適合你,這也是我當初第一階段嘗試的方法。

  2. 2018年6月29日 · 「擁有熱情」不一定是尋找喜歡、興趣與好奇,而是刻意練習. 作者: Esor Huang 6月 29, 2018. 我常被這樣問:「Esor為什麼維持寫部落格這麼多年? 當年是如何找到這件讓自己充滿熱情的事? 又是如何確定投入? 無論是雜誌採訪,或是讀者來信,還是身邊親友的好奇,但這裡的出發點,都是:「 Esor 找到了一件他喜歡又充滿熱情的事情」。 可是這個出發點,卻和我當初想的,甚至跟我現在維繫「持續去做」的想法完全不一樣。 如果簡單說結論,我並非是找到一件自己喜歡而又充滿熱情的事情。 更正確的說法是: 我練習著自己可以「 改變 」,能夠創造「 成果 」的事情,於是逐步建立了自己的「 具體願景 」,而熱情就在這樣的執行過程中發生。 不是去找到熱情,不是用熱情來支持自己的目標。

  3. 2018年5月20日 · 打開我的 Evernote ,裡面就是我對一個一個目標專注的全紀錄,也因為有這樣的工具,可以讓我專注在每一個目標的持續累積與成長上,最終目標也陸續的達成。 我們沒有辦法長期專注在一個自己真心想要的目標,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缺少一個可以累積目標成長的專注工具。 我最近正在開辦的「 Evernote 子彈筆記術課程 」,其中一個目的正是想要演練這樣的長期專注流程如何建立。 2. 對資訊專注. 我們需要準備一種工具,這個工具可以讓我們聚焦在自己核心需要的資訊上,統一的收集,一次性閱讀, 針對主題而沒有太多雜訊干擾,讓我們專注在需要成長的知識領域中 ,深入挖掘,激盪啟發。 這樣的工具可以是你選擇的 RSS 閱讀器 ,或是我使用的 Feedly 。

  4. 2017年3月15日 · 第一個解決分心問題技巧,也是我目前每天都在使用的技巧,就是「 不克制我想看臉書或新聞的衝動,但把所有想看的文章都稍後閱讀 」。 工作每到一個段落,或是想要喘口氣時,會想打開有趣的網路來逛逛,這無可厚非,喘口氣有什麼錯? 但怕的是一開始只是想要喘口氣,結果看到一兩篇有趣文章,一看下去,網網相連,有可能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就不見了! 所以上網逛逛,適度小分心沒有錯,只要我善用「稍後閱讀工具」,在看到想看的文章時,先全部收錄到稍後閱讀服務中,讓我之後有時間可以慢慢去看他們,對我來說,「想看的文˙章」被收錄下來了,我想分心的衝動也就降低了,可以更快回到工作上。 我會使用的稍後閱讀工具是:「 Pocket 」。 2. 暫存好奇: 解除壓力與焦慮的大腦 SPA 筆記術.

  5. 2018年5月31日 · 因為我非常喜歡並佩服一件事就是作者可以將知識如何轉變成吸引人對人有用但又正確精準的內容轉變成一套系統與方法論」。 這是我那時候會極力邀請作者寫成書的最大原因。 「一套系統與方法論」,才能讓人實際跟著練習。 而能把原本看似神秘的寫作直覺與內容靈感,轉變成可以操作就得到的步驟,更是不簡單。 我不想看只有案例故事的書,因為看再多成功案例,我們也不一定能自己歸納出方法。 而泛科學上雖然有許多成功案例,但最難得的是,總編國威可以把泛科學上許多成功的文章,以及許多成功的個人知識品牌經營者,作出深入而統整的分析,然後歸納出他所謂的「知識寫作九宮格」、「熱門專業文章寫作套路」、「吸引人閱讀的內容要素」等等系統。

  6. 2019年3月21日 · 作者: Esor Huang 3月 21, 2019. 第一個問題:常常覺得自己的興趣五花八門,覺得什麼都有趣,但大多數只是想想,從未實踐,或是半途而廢,那些玩過的興趣,當下好玩,但事後好像也沒有為自己帶來長遠的影響。. 於是即使是有些時間去實現興趣,但最後的結果 ...

  7. 2017年8月13日 · 1. 信任的演化 (中文翻譯版) Nicky Case 的熱情與設計手法被世界看見,所以他的開源作品也常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版本,其他也有台灣翻譯者將其製作成中文翻譯版,「信任的演化」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遊戲從流行的「賽局理論」開始,先測試你和電腦的「忠誠與欺騙」賽局會造成什麼利益轉移結果,接著讓你模擬「選擇策略」可能造成的賽局轉變,最後擴大到整個社會的模型中, 怎麼樣的信任策略可以帶來社會正向的發展 。 這個遊戲巧妙之處在於,他透過讓你可以實際操控變數的自動運算模型,提醒我們:完全忠誠的老好人不一定有好下場,但完全欺騙的惡意也會毀壞自身,反而是抱著一點功利思考的選擇,讓群體可以朝向正面發展。 2. 我們變成我們所關注的東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