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14日 · Jason指參加大露營需要準備很多事情就是想藉此機會教導童軍各項技能例如要懂得收拾東西才能去露營學會了孩子能考取獎章獎章隨後被縫在制服上便感到自豪得些甜頭後孩子會說很過癮」,便再追問甚麼時候有下一次童軍裏從小亦看重小隊制度一隊童軍如何一起出席甚至一羣領袖如何一起籌辦大露營大露營只是一個引子協助各人成長。 多年來,Jason曾舉辦多場大露營。 最深刻的一次,要數到二 四年在西貢糧船灣萬宜船民中心舊址舉辦的四日三夜「港島地域大露營」。 那年復活節假期前夕,Jason與團隊搭建好一個個大型活動帳幕,豈料大露營前的一晚,強烈季候風信號懸掛,第二天早上,大露營開幕日,他們一早進去後發現全部帳幕都倒下了。

  2. 2023年10月14日 · 「一班不同國籍、不同年紀的童軍,在那個時刻,走在一起,為了做好同様一件事,整個過程能夠好好訓練他們的責任心。 劉彥樑指出,香港童軍總會看重「世界公民」概念,近年一直增加預算及資源,讓不同成員都有更多機會參加不同國際活動,增加國際視野。 他說,每當出外,成員在介紹自己及所屬文化時,都會對「香港人」身份的歸屬感倍增。 風雨如晦 不畏艱難 童軍文化 陪伴一生. 劉彥樑從十四歲開始加入童軍,由成員到領袖,再在區、總會擔任不同崗位,二 一四年獲委任為世界童軍組織財務委員會主席,四年前成為香港總監。 截至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香港童軍總會共有88,180名成員,包括45,241名青少年制服成員和8,264名領袖,1,242個旅及2,364個團。

  3. 2023年10月14日 · 14.10.2023. 陳欣彤.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南韓舉行的世界童軍大露營,來自各地的童軍聚集,自由地交流,自由地應付各種不可知的相遇和不可知的「狀況」。 面對高溫天氣、「走難式」撤離,來自香港、十八歲的陳梓萁說:「每一日都係未知,應該說下一秒都是未知,不過我覺得很有趣,好像冒險一樣。 這個盛暑,她在大露營,度過了她的成人禮。 這個成人禮很不一樣,經歷過好奇心驅使下踏出舒適帶,又擁抱了未知,梓萁好像突破多了過往的自己。 梓萁在大露營內度過了難忘的十八歲生日。 用另一個角度看事情. 梓萁(左二)在營區第二天,已經出外「擺檔」,交換獎章與童軍巾。 在遠離煩囂的平原露營生活十天,如同進入另一個國度,四萬多人從首爾機場到四個小時左右車程的全羅北道,已經是第一個挑戰。

  4. 2024年3月29日 · 導師梁耀華帶領同學走入社區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社區的聲音和氣味並利用圖形觀察練習幫助他們以嶄新視角重新發現大埔社區。 不容忽視的小改變. 同學們走進社區試行計劃努力向街坊介紹意念並收集意見以改良作品上圖為希望鼓勵消費者減少用膠袋多用環保袋的大舖拎袋隊伍下圖則是期望分享大埔趣味冷知識的大埔冷知識冰柱』」隊伍。 由構思到實行計劃,策劃團隊、導師和共學伙伴都與學生並肩同行,就着項目構思、執行細節、製作及意見收集,作全方位支援。 Creative Team. 圖片由創不同協作提供. “創不同”學院 創不同協作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香港常規教育常被詬病過於「考試導向」,着重對錯和分數,少有讓年輕人自我探索及創作。

    • 為「過來人」開設文職
    • 社企初創艱辛 同事相擁痛哭
    • 改變社會從改變看法開始
    • 「出去之後還有前途嗎?」
    • 每月探監 哭聲罵聲交織
    • 上訴得直 媽媽的心結待解
    • 抹不去的傷疤

    執業會計師劉錦泰(Thomas)在做了八年的探監義工之後,決定回應心中一份使命感的召喚,放下高薪厚職,在新填地街找一處租金便宜的辦公室,創辦一間專門聘請更生者的會計服務社企,名為「導航」。換言之,員工大部分都是「有過去的人」。 Thomas在探監過程中聽過很多囚友的故事。不少叻人一時失足淪為經濟罪犯,曾犯偽造文件、盜竊等,出獄再難找回文職工作。坊間智力型的工作機會鳳毛麟角,肯聘請更生人士的多是勞動性職位,諸如車房、髮廊、餐飲和清潔等。很多文職工作者因找不到出路而一蹶不振。Thomas希望自己的公司可以照顧這樣一羣人。

    「一開始沒有刻意告訴客戶員工背景,等做好了,專業被認可之後,再告訴客戶我們的背景。知道我們的初衷之後,客人不再壓價。」萬事開頭難。頭兩年經營並不順利,他沒拿人工之餘,試過信錯人,公司面臨結業。最艱難時候,一班同事摟着一起哭,一起想辦法,齊心協力走過風雨。 四年來,公司幫助了十多位更生人士,創辦至今,從未炒過一人,「遇到不誠實的員工,即使屢勸不改,我們也不會放棄。」員工大多數透過慈善機構篩選,經過長時間觀察才介紹過來。有的人只是短暫停留,遇到新機遇便歡喜地離開;有的人改得不徹底,可能會故態復萌,甚至重蹈覆轍,但經受不住苦口婆心的勸導,最後又自動離職。 Thomas說,創業以來經濟回報與之前自己做會計師時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收穫無法衡量。「例如愛,付出愈多,得到的也愈多。」 與一般商業公司不同...

    「他們改變了我,激發我更多耐心和溫柔。」一個專業會計師做一個星期的工作,更生人士要做一、兩個月,Thomas自己花大量時間來彌補員工的慢。除了做數,他們還得提供財務分析等更多「增值」服務。他現在更懂得見招拆招,量材而用,專業人士習以為常的一個工序,他巧妙地分拆簡化為七個步驟,好讓新手員工也能掌握。 「更生,不是從投入社會那一刻才開始,而是在監獄內就要開始。」Thomas的願景是,希望未來在獄中教專業課程,傳播技能之餘,更重要是滲透正向的價值觀。他亦希望號召各大企業,組織員工定期探訪在囚人士,彼此相互了解,待出獄後給迷途者多一些曙光。 會計師阿武多年前沉迷賭博,因虧空公款還賭債被定罪,中港兩地都坐過牢。出獄後,找文職太難,加入「導航」之前,他只能做清潔。「我想改過,但是社會不給機會我。有色眼鏡...

    在「導航」團隊中,Justin剛剛三十歲,大學會計專業出身,看起來意氣風發,沒想到他剛出獄不到半年。 2016年10月,Justin被兩間公司起訴,最後盜竊罪成立,被判監禁十一個月。 「戴上鎖銬那刻最有囚犯的感覺。」從官司纏身、接受調查、保釋到上庭,他一直瞞住家人。直到入獄那天,他借了警察電話撥通了媽媽的手機。「阿媽,我騙了你,我要坐監了。」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從牙縫裏擠出這句話。 電話另外一端,是許久的沉默。阿芳(化名)只問了一句:「邊度?」 最初,他被送到荔枝角收押所,等待分派去其他監獄。頭晚睡二人倉,牀緊挨廁所,「非常臭。」每人一張板牀、一塊肥皂、一枝細牙膏、一條面巾,還有一個萬用膠杯,飲水食粥和刷牙,都用它。 真正失去自由的第一天,他形容「頭腦一片空白,咩都諗唔到。」頭兩星期持續失眠、落...

    出獄那天,母子相見無言,媽媽迎上前,攬住他,聲淚俱下。「她哭到說不出話來,那樣子我一世都記得!」 兩位阿姨從小看他長大,至今不肯原諒他。失去了家人對他的信任,Justin出獄後不能回家住了,教會幫他找良心劏房落腳,還引薦了他到「導航」工作,訪問時他還未通過試用期。 阿芳說,當接到兒子的電話說要入獄,有如五雷轟頂。「我個心又怒又痛。點解要呃我?之前他只說有人起訴,但沒事。 我一直提他,人人會做錯事,肯改最重要。有事要坦白說,一家人一起面對。但他卻騙了所有人……」儘管事過境遷,說起這件事,她情緒仍未平復。 「如果不是教會,我也不知怎麼走過這段路。」困擾阿芳的不僅僅是兒子入獄的打擊,而是對最親的人失去了信任。出事後,她過得魂不守舍,甚至有輕生念頭。每個月探監一小時,她罵完又哭,哭完又罵。 「現在我...

    9月,Justin上訴得直,撤銷定罪。「不會有案底了。」他如釋重負。 但媽媽卻有不同的看法,因為上訴結果對她來說「無分別」。「監都坐完了,無罪不代表無錯。」作為母親,她最在乎的不是兒子有沒有案底,瞞騙家人已經是難以撤銷的「案底」。 對阿芳而言,她更在乎坐監這個代價能否促使兒子真正的成長。「做會計需要謹慎精密的思維,但他性格丟三落四、粗心大意,做事不想後果。從他第一天做會計,我就開始擔心,知道這條路難走。只望他平安,不要行差踏錯……」

    入獄的經歷,也令Justin體驗人情冷暖。知道他坐過監,三成朋友消失了。上訴成功後,有的已經消失了的朋友陸續浮頭。只有一個朋友,認真問他發生了什麼事。 儘管已無案底,但他形容,395322這組代表囚犯身份的數字,將是心頭永不磨滅的疤痕。「獄中七個月的衝擊,力度相當於過去三十年。「但這七個月沒有白過。」他潸然淚下。 「自小,媽媽就給我一個安全的堡壘,無論我做錯什麼,她始終未放棄我。就算今日我離開了這個堡壘,她都仍然在我身旁看我如何走……」 坐過監,需要以長期的行動重建周圍的人對他的信任。 Justin心知肚明。

  5. 2017年11月11日 · 【坐過監】編者話:每個人都面臨更生人士的處境. 11.11.2017. 張帝莊. 劉玉梅. 分享. 香港目前有大約八千名在囚人士,每年釋放七千多人,獲釋者大部分是刑期短的犯人,而且不少已經坐過好幾次監。 香港七百萬人口中,有多少人坐過監? 雖然沒有機構能夠提供準確統計,但保守估計,必然超過十萬人。 坐過監,代表一個獲授權的機構認定你犯了重罪,所以不得不判處一種剝奪你自由的刑罰。 坐監,是一輩子的事,因為你以後都會戴上了一個無形的標籤。 囚禁犯法者、讓他們失去自由的設想,始於何時,不得而知,但最初不外乎三個目的:一、區隔他們,防止他們再次傷害別人;二、懲罰;三、阻嚇。 到了近代,文明社會開始認識到,監獄更大的職能不是懲罰和阻嚇,而是治療。 每個人都曾做錯事,可是,不是每個人都會被投進監獄。

  6. 2020年11月23日 · 由音樂人轉做策劃人身份大相逕庭阿龔指前者只專注在自己很小的世界,「但作為策劃人要思考你和社會的關係你和年輕音樂人的關係有種社會責任由一個好窄的自我中心擴闊到一個社會層面去思考一個artist可以如何培育下一代去影響整個藝術生態這是個很大的改變阿龔認為香港有許多才華洋溢的年輕樂手希望透過策劃音樂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他們的演出。 不只discover 更要develop. 六年前,阿龔受邀加入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負責音樂藝術策劃,第一屆自由野亦是由他策劃。 作為資深音樂人,他觀察到香港音樂生態有個很大的問題,「我發現古典音樂某程度都是受政府資助,例如由院校栽培音樂人,但另一些音樂模式,例如爵士樂、獨立音樂、實驗音樂就被忽視,如同自生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