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數值預報是指利用超級電腦模擬大氣變化從而預測天氣的方法也是現今最被廣泛使用的方法。 以往只有氣象機構才能取得數值預報資料,如今資訊開放,數值預報唾手可得,卻不是人人懂得正確閱讀。 香港市民最關注的天氣莫過於熱帶氣旋,因為除了帶來惡劣天氣外,亦可能帶來額外假期。 當數值預報顯示熱帶氣旋在西太平洋形成並進入南海,很多人就開始留意數值預報,但有時卻過份解讀。 由於數值預報的誤差會隨預報時間而增加,同時受觀測數據準確性(初始條件)影響,因此可能出現「昨日預測登陸台灣,今日預測登陸香港,明日預測登陸海南」的不同預報。 假如只留意某次特別接近香港的預報,發放訊息甚至大做文章,有機會出錯。 有見及此,亦隨著電腦運算速度增加,我們改變初始條件來模擬觀測數據出現偏差,從而得出不同預報路徑,稱為集合預報。

  2. 當室外溫暖潮濕的空氣進入室內,由於氣溫下降,可容納的水汽含量減少,水汽就出現飽和凝結成水滴,於是地板及牆壁就「出水」。 情況就像將一罐汽水從雪櫃取出,汽水罐表面空氣遇冷,水汽就凝結為水滴。 如何減少地板及牆壁「出水」的現象? 減少開窗。 讓室外的暖濕空氣不會進入室內,減低水汽凝結的機會。 開抽濕機。 將現時室內的水汽減少,降低相對濕度。 開冷氣。 原理跟2)相似,但留意會令室內氣溫下降,如果開窗的話,「出水」情況會更嚴重。 開暖氣。 減低室內與室外的氣溫差異,令水汽凝結的機會減少。 Patreon 延伸閱讀: 利用溫濕度計避免牆壁「出水」 香港地下天文台 March 25, 2022.

  3. 由於氣溫較高時可容納較多水汽,假如空氣中水汽含量不變,氣溫上升/下降會令相對濕度下降/上升,這亦解釋為何下午的相對濕度較低。 由於相對濕度受氣溫變化影響,氣象學上我們使用露點(dew point)表示濕度。 露點是假設壓力不變,把空氣冷卻至飽和(相對濕度100%)時的溫度。 我們可 計算 上述情況的露點(氣壓可輸入1013millibars): (a)氣溫10度,相對濕度20%,露點為-12.0度. (b)氣溫30度,相對濕度20%,露點為4.6度. 露點越低,表示空氣中水汽含量越少(想想原因? )。 雖然(a)及(b)情況之相對濕度相同,但前者空氣中之水汽含量比後者為低。 只要空氣中水汽含量不變,露點不受氣溫、氣壓變化影響。 顧名思義,露點與露(或霜)的出現有關。

  4. 一般冬天的預報比夏天準確,熱帶地區的預報比溫帶地區準確。 由於各國採用的模擬方法不同,得出的預報不一樣,如何取捨要靠預報員經驗分析。 即使各個模式預報的結果相當接近,仍然有機會全部出錯。 相反有時「力排眾議」的預報,反而是最準確的預報。 數值天氣預報逐漸於網上普及,一般人士可免費觀看圖表。 其中參考價值較大的有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全球預測系統(GFS)及日本氣象廳(JMA)。 隨著電腦運算能力提高,預報員嘗試以不同數值輸入模式進行運算,得出結果再進行平均,稱為集合預報(ensemble forecast)。 另一種方法是利用不同模式的結果進行平均,稱為窮人的集合預報(poor man’s ensemble forecast)。 研究顯示兩者的平均準確度都較單一模式為高。

  5. 數值天氣預報是指利用電腦模擬大氣運動,將觀測數據輸入,並將預報區域分為距離相等的網格點(grid point)然後計算不同時間後網格點的天氣情況,包括氣溫、氣壓、風、雨量等。 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可根據預報範圍分為全球性及區域性,由於不同模式以不同方法模擬大氣運動,因此即使輸入相同的觀測數據,得出的預報結果並不相同。 天文台的九天天氣預報就是參考主流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再根據預報員經驗進行取捨及修訂而成。 近年網上資訊普及,一般市民亦可參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預測天氣變化。 現時主流預報模式有歐洲的 ECMWF、美國的 GFS 及日本的 JMA。 不同模式對熱帶氣旋的敏感度不同,當多個模式均一致預報熱帶氣旋形成並進入南海時,香港打風的可能性就提高。

  6. 鑑於香港環境保護署公佈之 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 未能與世界其他地區比較,地下天文台參考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制定之 空氣質素指數(AQI) ,利用香港環境保護署公佈之空氣污染物濃度數據計算空氣質素指數。 參考連結: 香港各區空氣質素及健康風險評估. 世界各大城市實時空氣質素. 全球實時空氣質素分佈圖. 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素指引. 時間: 2024-05-21 02:00. * 環保署未有提供 PM 2.5 數據. 香港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及空氣質素指數(AQI)

  7. 這情況有點像夏季熱帶氣旋迫近香港時,網上總有謠傳自稱貨櫃碼頭、航運公司或其他機構的消息,指天文台會在甚麼時候改發八號、九號甚至十號風球一樣。 雖然消息每次都證實為假,但下次再有熱帶氣旋襲港時又會被廣傳,人們繼續信以為真。 這帶出了一個問題:為甚麼市民寧願相信天文台以外的資訊? 天文台作為政府機構,在「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作風下,表現一向保守是意料中事。 雖然近年已不斷進步,但在資訊發放的時間性、天氣稿的用字、接受媒體查詢時的回應方式等,仍有不少進步空間。 市民無法第一時間得到他們易於明白的信息時,自然會參考非官方資訊。 但非官方資訊來源良莠不齊,有些純粹為滿足個人慾望或引起混亂,而且就算預測最後沒有實現,也無須負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