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4月23日 · ***. 剛進高中的小步,和班上最受歡迎的愛海成為好友,不料某天小步卻發現,愛海因為嫉妒而號召班上同學集體孤立另一個女生,她很同情但無能為力。 接著,因為一場誤會,她倆的友情出現裂痕,愛海故技重施,也開始聯合同學孤立小步,甚至還用裸照威脅。 面對同學欺凌小步無力反抗只好向媽媽老師求援但大人們卻不以為意霸凌事件仍持續發生。 直到見義勇為的同學未來向小步伸出援手,她才終於有了盟友,並開始學著堅強起來,靠自己的力量抵禦欺侮。 廣告. 無論是賣座電影《艋舺》,或是曾被改編成日劇的暢銷漫畫《Life~人生》,都讓我們看到校園中的霸凌陰影。 有的是用拳腳暴力,有的則是用排擠孤立與譏刺言語來當作罷凌工具,方式不同,但對受害人造成的創傷卻都是難以抹滅的。

    • 什麼是霸凌
    • 霸凌的三種類型
    • 何時何地可能發生霸凌行為?
    • 哪些孩子「被霸凌」的風險比較高?
    • 哪些孩子「霸凌別人」的風險比較高?
    • 孩子遇到霸凌的跡象
    • 霸凌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 了解事實真相
    • 確定是否真正構成霸凌
    • 支持「所有」涉及霸凌事件的孩子

    霸凌是一種長時間持續的、故意對他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的攻擊。同時因為霸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或無法有效的反抗。 霸凌的霸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透過對受害人身心的壓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而霸凌所帶來的傷害往往是不可逆轉的。霸凌可能發生在校園、職場、軍隊甚至在網際網路上。 簡而言之,要構成「霸凌」,其行為需要具有「侵略性」,並包含兩個重要特質: 1. 權力失衡:具有權力的孩子會運用他的權力(例如體型或年齡優勢、社交地位、或是得知某些把柄)去控制或傷害他人。這個權力的不平衡有可能會隨著時間或處境而改變,即便是同樣的一群人。 2. 重複性:這個行為發生不只一次,或是有可能持續發生。 不論被欺負的孩子和欺負人的孩子都可能會有長期且嚴...

    言語騷擾型(嘲弄、辱罵、威脅、起綽號、不合宜的性評論)
    社會排斥型(散佈謠言謠言、故意群起排斥、故意使人落單、公眾使人難堪)
    肢體攻擊/財產傷害型(打/踢/捏、吐痰、絆倒/推擠、故意拿走或打破別人的東西、比出下流或粗魯的手勢)

    校園霸凌不只是發生在校園中,有些時候也會發生在校車/公車上、操場等地方。甚至是在學校餐廳、社團、補習班或社群網路上。 資料來源:Percentage of students ages 12–18 who reported being bullied at school during the school year, by type of bullying and sex: 2015

    被霸凌風險比較高的族群:通常具有以下一種或多種特徵 1. 跟同儕不一樣:例如過胖或過瘦、戴眼鏡或穿著奇特、新同學/轉校生、買不起其他同學都認為很「酷」的東西等等。 2. 看起來軟弱無力、無法保護自己。 3. 沮喪、焦慮或自卑。 4. 不那麼受歡迎、也沒什麼朋友。 5. 很難與人相處、讓人覺得厭煩或故意挑釁引起注意。 根據環境的不同,某些群體例如LGBTQ青年、殘疾青年和社交障礙的年輕人也有比較高的風險會遇到霸凌狀況。 不過大家不要擔心,這個統計只是說具有這些特質的孩子被霸凌的風險比較高,但不代表具有這樣的特質一定會被霸凌。

    有兩種類型的孩子比較容易霸凌別人: 1. 與同儕有良好關係、具有社交權力,過分關注他們受歡迎的程度,喜歡統治或掌管他人。 2. 獨行俠,可能經常覺得憂鬱或焦慮,缺乏自信心、也不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容易受到同儕的壓力,沒辦法辨識或理解別人的感受。 若具備以下特質的孩子也比較有可能霸凌別人: 1. 具有侵略性或容易感到挫敗。 2. 長期缺乏父母參與或是有家庭問題。 3. 把別人都想得很糟。 4. 難以遵守規則。 5. 覺得可以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6. 有朋友也會霸凌別人。 這些霸凌霸凌他人的孩子不需要更雄壯威武,權力不平衡也是校園霸凌的常見現象之一。人氣、優勢、認知能力等等都算,有些孩子甚至同時擁有許多這種。

    前面提過,比例很少的霸凌狀況事後會主動通報師長,大部分的孩子不向家長敞開心房,因為霸凌讓孩子覺得無助、被孤立,覺得沒人關心或不能理解。有時候他們想試著自己處理、怕被認為自己軟弱。霸凌通常伴隨著感到羞辱、難堪的經驗,所以也難以對家長啟齒(無論真假),擔心因此被家長批評或懲罰。更常見的是擔心自己被報復,或是因為打小報告被其他同學瞧不起、失去朋友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不對家長開口,所以從一些蛛絲馬跡當中發現端倪也很重要。 1. 無法解釋的傷痕。 2. 衣服、課本、電子產品、飾品無故遺失或損壞。 3. 經常頭痛、胃痛或各種不舒服、甚至裝病。 4. 飲食習慣改變:厭食或暴飲暴食 (孩子可能在學校沒吃午飯、餓肚子回家)。 5. 睡不著或經常做惡夢。 6. 成績下降、對學業缺乏興趣或者不想上學。 7. 突然失...

    其實霸凌這回事,不論是對霸凌他人的孩子、被霸凌的孩子、甚至是旁觀者都有強烈的負面影響,包含心理傷害、藥物濫用或自殺等等。所以,老一輩的聽到霸凌這回事總是雲淡風輕的說「啊你就不要跟他玩就好了啊」或是「啊別人被打是別人的事,你假裝沒看見就好」,事實上,更重要的是我們積極的傾聽與和孩子對話交流,來確定這個霸凌事件對他們是不是造成什麼嚴重後果,「絕對不要」置身事外、事不關己! 通常被霸凌的孩子常遇到身體、心理和學習三方面的問題,比方說憂鬱症或焦慮症、經常感到悲傷或孤獨、改變飲食和睡眠的的規律、對過去有興趣的活動失去熱忱,而且這些症頭有可能一直持續到成年。可能健康狀況會出問題、學習成績會降低,甚至會不想上學、逃學或輟學。 在美國因為槍枝氾濫,極少數被霸凌的孩子可能會透過極端暴力的手段進行報復,1990...

    讓所有涉及此事件的孩子分開。
    試著從不同人身上獲得片段故事,包含成人(例如家長、學校工作人員)、學生。
    傾聽!傾聽!傾聽,不要立刻落入批判與責備。
    這個階段你還在了解事發經過,千萬不要開口閉口就定義這件事為「霸凌」。

    前面有提過霸凌的定義與霸凌的形式,或許每個國家和學校有各種強化補充版 這邊要再次請大家冷靜,有許多其他類型的攻擊行為看起來很像霸凌,但其實他不是霸凌啊! 舉例:3~5歲幼兒間的攻擊可能是因為還不懂得表達情緒,或是同儕衝突、約會暴力、凌虐、幫派、騷擾....等等。不代表這些情節不嚴重或不值得關切,而是這些問題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與預防策略,所以不在本文探討的內容之內。這也是因此才不斷跟大家提醒,了解「霸凌」的定義很重要!並不是孩子隨隨便便在公園被推擠、在幼稚園被搶玩具就可以到媒體前大哭大鬧說孩子被霸凌啊! 當你遇到霸凌事件時,請先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 這些孩子過往的歷史是什麼?有發生過衝突嗎? 2. 是否有權力不平衡的現象?(不只是體格/力量的不平衡,有時候這很難辨識,重點是孩子「感覺上」有,...

    前面提到過,不只是被霸凌的孩子,所有包含霸凌他人的孩子、旁觀的孩子們全部都會受到影響。身為師長不是要劃清界線與其他孩子為敵,更重要的是一起努力、極力避免霸凌行為持續產生,同時將大家心中的傷害降到最低。

  2. 2019年4月26日 · 天下部落格. 發布時間:2019-04-26. 瀏覽數:13527. 社會學觀察青少年霸凌現象. 身為台灣青少年研究與犯罪學的翹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吳齊殷研究員以社會學的角度,觀察青少年霸凌行為為何層出不窮? 關鍵在於大人長久忽略的青少年之間錯綜複雜的「友誼網絡」特性。 不同成長背景、能力與價值觀的青少年,會逐漸自成一群或遭排擠落單,而彼此為了在「班級」這個宛如社會縮影的「縮小版社會」中競爭「社會地位」,「霸凌」行為其實是模仿大人踩著別人往上爬的社會化行為。 「地位競爭」不只在後宮,青少年也要求生存. 在《後宮甄嬛傳》電視劇中,後宮妃嬪分成不同派別,透過彼此合作或離間,爭奪更適合生存的地位。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3年6月20日 · 一文檢視關係裡的心理操縱暴力. 和某個人在一起,你發現自己愈來愈沒有底線、喪失自信、懷疑一切,卻又不敢離開對方⋯⋯。 近期,許多性騷擾與性侵害案件經常伴隨「PUA」一詞討論,它的由來是什麼? 從親密關係到職場、家庭、友誼都可能遭受這樣的「心理控制」,該怎麼預防? 文章語音朗讀・ 09:37.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譯. 田孟心. 天下Web only. 發布時間:2023-06-20. 瀏覽數:47943. 近期,#MeToo運動在台灣延燒,各界受害者開始揭露自己遭受不當性對待的往事。 其中,許多性騷擾與性侵害案件很常伴隨「PUA」一詞討論,它代表什麼? 為什麼會頻繁和性騷擾案連結? 又該如何預防? PUA:從性別歧視的「把妹」開始.

  5. 2011年4月28日 · 根據調查約一成的中小學生在被霸凌中什麼是霸凌孩子為什麼要霸凌如何經營一個無霸凌校園確保孩子在沒有懼怕的環境安心學習

  6. 2023年7月7日 · 08:01.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 果子傳媒. 吳佳樺. 天下部落格. 發布時間:2023-07-07. 瀏覽數:5224. 近來「#MeToo」運動在台灣大掀波瀾,政治圈、演藝圈紛紛爆出名人性騷擾事件,有越來越多受害者接續打破沉默,揭發過往遭遇性騷擾的不堪經歷,引起社會大眾對此議題的關注與重視。 「#MeToo」是2017年10月哈維.韋恩斯坦性騷擾事件後,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一個主題標籤,用於譴責性侵犯與性騷擾行為。 後經女演員艾莉莎.米蘭諾的傳播而廣為人知,她鼓勵女性在推特上公開侵犯的經歷,使人們能了解到這些行為時常發生。 不是只有「身體碰觸」才叫性騷擾,不舒服就算!

  7. 2015年4月24日 · 文. 赫 芬. 網摘精選. 發布時間:2015-04-24. 瀏覽數:35261. 其後的7個月每次聽到她在電話裡哭訴遇到挫折或被欺辱時我不禁想到當初我雖也離家千里可沒碰到這些啊更何況兩個哥哥就在方圓三公里以內我連缺支筆都跑到哥哥宿舍牆外對著哥哥窗戶扯開喉嚨喊哥哥惹得哥哥被同學嘲笑:「你家拖油瓶又來了。 」女兒在那遙遠、偏辟又排外的異國南方小鎮,也有哥哥,但是位心理異常,以虐人為樂的哥哥。 這位哥哥小時被親生哥哥欺凌,這下來了個異族小姑娘,小時候積壓以外的憤懣有了出口:他過濾女兒的手機通訊,警告接近女兒的同學:"stay away from my little chinese! "。 天真的女兒,還認為這是她哥哥愛護她的表現而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