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前兩篇文章是“人不可以貌相:一生憑信前行”與“不到黃河心不死:一生因望前行",這一篇以“愛裏沒有懼怕:一生靠愛前行”。. 信望愛放在一起,這不是意外,而是故意的。. 我把愛放在最後,不是因為它比前兩項輕,而是因為它是最重要的。. 保羅在 ...
“該為而不為”的罪往往是因為懶惰、不盡责、無憐憫,也會因為恐懼、憂慮、無信心。 “不該為而為的罪”往往是因為疲倦、灰心、自我中心,也會因為怒氣、誤會、自我欺騙。 但有理由不表示無罪,而是要防避。 人是會有錯手的時候,馬是會有失蹄的一刻,因此《聖經》充滿了教導,要人行在其中,又充滿了警告,要人遠離惡道。 自己會自我中心,又會自我欺騙,基於這自知之明,自己會提醒自己絕不能離開神的話。 作為一個傳道人,我會常常有機會宣講教導神的話,自己提醒自己要養成“為自己”讀神的話,聽神的道,因為這是自己所需,不能有出而沒有入。 自己也提醒自己要與人在神的話語上有討論有交流,以至可以更明白,更體會。 自己個人要吸收,與人一起也可以,兩者都不能缺。
(一)兩個地方:橄欖山與聖殿. (1)橄欖山. 在第八章1-2節中提及當眾人回家後,耶穌「卻」往橄欖山去。 耶穌剛在殿中教訓人,教訓完後兩次提及有人要捉拿祂(七章30節,44節)。 一天過後,聽的人都回家去了,耶穌卻往橄欖山去。 橄欖山這地方在福音書中提及的次數不多,在約翰福音中便只有八章1節。 在其他三卷福音書中提及的次數也不多,在馬太與馬可福音中提及的三次分別為在主騎驢入耶路撒冷前在橄欖山打發門徒去村中把驢帶來讓祂騎(太二十一章1節,可十一章1節);另一處便是門徒在橄欖山問及耶穌再來之預兆(太二十四章3節,可十三章3節);最後一次便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禱告(太二十六章30節,可十四章26節)。
第一點是指出作事的原因,第二點是指出作事的時間。 馬利亞如此行是因為她明白耶穌將要死,並要復活,若要膏祂便要在祂死之前。 耶穌復活後,另外有兩位馬利亞,抹大拉的馬利亞與雅各的母親馬利亞要去膏耶穌的身體(馬可福音十六章1節)但耶穌已不在了。 馬利亞的行動是基於她所明白的,耶穌多次提及祂將要為人而死,但連祂至親的門徒也不明白。 正因如此,耶穌在為馬利亞辯護時更宣告「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馬可福音十四章9節)。 耶穌如此說是因為福音便是關於祂的死與祂的復活,馬利亞所行的正是表達了這信念。 耶穌說常有窮人與門徒一起但不常有祂,賙濟窮人並不是壞事,耶穌也沒有反對。
內容. 這一段經文如同上一段一般,是一段的對話,是耶穌與猶太人的對話。 全段經文有五段的對話,對話由耶穌談及真理與自由作為開始,最後以猶太人要用石頭打祂作為結束。 真理與自由都是好的,但卻以仇恨結束,皆因猶太人對真理持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態度。 若真理是真理,人便要按真理而行,而不是真理按人而異。 真理是放諸天下皆準,但人卻要各施各法、各持己見,以致虛假與錯誤的道理充斥人間,以致人會誤入歧途,得不到真自由。 (一)真理與自由(31至47節) 這一段經文以「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作為開始,然後在以下的經文中,這些「信」祂的猶太人便是耶穌口中的「你們」。 奇怪的是耶穌指出這些「信」的人想要殺祂(37,40節),更明說他們的父是魔鬼(44節),最後更質問他們為何不信(45,46節)。
十、恐懼. 有一位就讀美國最著名學府的兒子,為人非常聰明,又很孝順,時常關心父母起居飲食,一家過得非常美滿。. 以最好的成績畢業也考進美國最著名的研究院,最後他要與其他尖子同學去見教授,他看見他們又聰明又高大,作為華人的他,他甚覺懼怕 ...
文章. 約翰福音第七章1-24節. 引言. 耶穌醫好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後,引來的是猶太人要殺害他(五章18節)。 耶穌餵飽五千人後,宣告自己是生命的糧,結果是眾人要離他而去(六章66節)。 照常理,耶穌理當灰心,也應當失望,但祂堅持不變,依然行祂的神蹟,繼續作祂的宣告。 他的堅持是為了人的需要,也是為了神的心意。 祂求的是要按差祂來者的意思行(六章38節),是為了所信的人得永生(六章40節)。 他一直走,一直走到十字架,父差祂來到世上,但人要來到祂那裏才可以得生命。 人不單要有主的生命,也要效法祂的榜樣,耶穌的死帶給人生命,耶穌的活教導人生活。 信的人因真理而活,也要按真理而行。 領受耶穌的生命,曉得耶穌的教訓,這便是人生最大的目的。 人要得生命,並且要得的更豐盛(十章1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