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呂祖說三世因果經》主要說的是: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樣為自己造一個好命;三是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幹壞事的因果循環報應規律。 《涅槃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 」我們明白了業有三報的道理,不僅知道幹壞事作惡之人,終有報應,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積德,不幹壞事的而終得福報的結果。 《太上感應篇》也講: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全報。 以下整理33句關於因果報應經典語錄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並真正的「讀懂」。 1、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2、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早來與來遲。 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2. 2010年9月9日 · 菩薩畏因」,表示菩薩慎於始,知道「招果為因」,對於一切事理的跡象不昧不滯,能夠洞察機先,防患於未然;而眾生則不怕「因」,往往逞一時之快,意氣用事做了再說,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終,因而無明造作一些罪業之後,就害怕受到懲罰、報應,終日忐忑不安,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說來,維繫我們社會秩序的基本條件有禮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還是「因果」;法律的約束是有形的,道德禮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觀念深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做嚴厲、正直的審判。

  3. 2019年2月21日 · 頓悟人生,佛經經典名言40!. 1、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2、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3、笑著面對,不去埋怨。. 悠然,隨心,隨性,隨緣。. 4、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 ...

  4. 2011年3月24日 · 在佛教教義體系中,因果是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是闡明‘緣起’法則,使明白易懂的一種道理。 一切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結果不是從它的原因所生成,‘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將這種因果關係表現得最明顯,最易為人所知的,莫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法則。 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現象莫不如此。 所以,宇宙間從自然界到眾生界,從天體到微塵,沒有一個現象能脫離得了因果的關係。 因為,因果律是事物生滅變化的法則。 貳·外道的因果觀. 自古以來,無論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學術界,對於萬有的生滅現象多有探討,對於因果關係,也各有不同的論點。 一般而言,可分為下列四類: 1.邪因邪果:主張萬物是由神所創造出來的。

  5. 2011年7月20日 · 1.做萬種事,可結萬人緣;利萬種人,能修萬種行。 2.財富不是永久的朋友;朋友卻是永久的朋友。 3.觀照自我,了知因果,不錯怪別人,這是智慧的般若。 4.去除猜忌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15年6月17日 · 1、因果定律是不消滅的。. 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就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也就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等因緣會合時,就一定產生果報,由自己來承擔。. 所以先造的因,不一定先產生 ...

  8. 佛教裡有兩句具有深遠意義的話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說明菩薩和眾生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對因果的看法不一樣。. 「菩薩畏因」,表示菩薩慎於始,知道「招果為因」,對於一切事理的跡象不昧不滯,能夠洞察先機,防患於未然;而眾生不怕「因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