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5日 · 苦妓回憶錄講述一個年老體弱的專欄作家一生放蕩無情在90歲生日時找上一名處女雛妓打算翻雲覆雨一番卻不意竟瘋狂愛上了這名雛妓不能自拔至於他再對上一部小說已是再早十年出版即1994年的關於愛與其他的惡魔》。 這部小說是關於一名本來要替少女驅魔的神父竟亦瘋狂愛上了這名着魔的少女

  2. 2024年5月6日 · 由於我沒有什麼期望,所以覺得這部小說不乏好看之處,一個成熟的作者應當有這個能力。.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不是小說,而是分別以「人民」、「領袖」、「閱讀」、「寫作」等十個詞語的檢視,表達他對中國社會的近代發展的看法,我覺得頗發人深省 ...

  3. 2024年4月30日 · 村上春樹圖書館 / 魏綺珊. 【明報文章】大學時期開始閱讀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記得第一本是《遇見100%的女孩》,內容什麼,完全忘掉,只記得之後就不斷看他的作品,對他的文字及故事特別喜愛。. 相關字詞﹕ 寫作 作家 早稻田大學 糊塗人生 魏綺珊 ...

    • 圖書館面對的時代變遷
    • 審查風氣 屢見不鮮
    • 對香港有好處嗎

    公共圖書館近年在硬件上做了不少改善,新圖書館的建築、陳設、氣氛均比以往有所改進,告別死板、硬繃繃、沉悶的舊式設計,為圖書館增添了更多溫度,值得一讚。圖書館面對時代的變遷,要跟眾多平台爭奪讀者,讓市民可以在更舒適的環境讀書借書,當然十分重要;但說到底,圖書館館藏始終是最核心的要素,如果館藏不夠開放多元,也總會令讀者卻步。 關於公共圖書館內館藏下架一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回應就是慣常的「不時檢視及註銷不符合館藏發展的書籍」云云;特首李家超前天則說:「公共圖書館須確保館藏沒有不當內容,審視原則包括館藏有否違反香港法例、有否傳播不符合香港利益的信息。」 公共圖書館館藏下架新聞出現之後,昨天亦有媒體報道學校圖書館館藏不停刪減。該報道指,有學校圖書館主任收到教育局官員提醒,魯迅「鼓勵學生上街,不應在學校...

    然而,我們香港的學校圖書館竟然要莫名其妙地將這類書籍下架,教育局是否應該向市民交代一下,究竟要求學校下架這些書籍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沒有要求,只是學校自行決定,那就更值得整個社會反思——為何這些世界名著、出色作家的作品,突然就不能被學生閱讀了? 某程度上,我能想像康文署公務員的心態,被審計、被批評,就採取自保策略,寧緊勿鬆,反正多做了又沒有後果,甚至會得到認可。但是,這種風氣給社會的信息實在非常不利,而且類似的情况已在社會上屢見不鮮——圖書館把書本下架、戲院把電影落畫、博物館把展品下架等等,只要有機會被人批評(即使批評可能是無中生有或穿鑿附會),都先自我審查以免招致麻煩。 這些情况亦會有連鎖反應:康文署把某些書籍下架,其他圖書館、書店或會擔心自身風險而效法。今天這些作家「過敏」要下架,有官員說...

    從歷史經驗可以知道,這些氛圍不會在某一刻自行停止。那種指控這、指控那的風氣,不管有理無理,如果每次都得到政府的正面回應,就更加不會停止。一個國際大都會、一個一直以來資訊自由流通的城市,連那點與政治無關的開放多元文化都要自我審查掉,這樣本身不正正就是向外傳播對香港不利的信息嗎?對政府常說香港要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好處嗎? 目睹和經歷這些現象,不少市民都覺得感慨無力;而一些願意繼續為香港未來、為香港市民努力的人則動輒得咎,也覺得心很累了。這些風氣,對香港真的全無好處,何時才會抑止?

  4. 2024年5月5日 · jck強調他們不是從教科書的角度去理解「民體字」,而是從「我們自己個人感受出發」,主要從視覺感受「民體字」,就像去博物館看藝術品一樣,各人有各自的解讀,沒分誰對誰錯,亦不是要定義文字。. 他續說:「純粹想用不同方法去看我們平常說的錯字 ...

  5. 2023年7月16日 ·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書讀書人的事——專訪本事出版創辦人林道群. 圖1之1 - (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作者寫書、讀者買書,往往忽略了編輯出版的角色。. 資深編輯林道群去年離開牛津大學出版社,相隔一年,抖擻精神,在香港創辦「本事出版(Book Matter ...

  6. 2021年10月7日 · 2021年10月7日星期四. 假新聞的社會影響和「第三人效應」(文:李立峯) (09:00) 圖3之1. 假新聞和虛假資訊在過去幾年成為了全球不同國家均關注的問題,而這問題之所以得到關注,固然因為不少人擔心假新聞可能對社會造成各種負面影響,例如選舉時的虛假資訊可能影響投票行為,從而影響選舉的公正程度;關於少數族裔的虛假資訊可能強化誤解和歧視;關於疫情的虛假資訊則可能影響防疫工作等等。 不過,只要新聞媒體仍在一定程度上擔當着守門人的角色,加上社會在媒體素養教育以及事實查證上的工作,虛假資訊的負面影響實際上是否真的很大,其實也是未知數。 傾向信自己不受影響 信他人受影響. 有趣的,無論虛假資訊的實際影響什麼,人們很可能傾向相信自己會太受其影響,但卻同時相信別人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