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2月9日 · 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佛學經典出自《六祖壇經》。是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2. 何處有塵埃:這句是針對無相偈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 塵埃:佛教認爲各種塵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東西,《淨心戒規》雲:“云何名塵,沾污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

  3. 2020年6月12日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主要意思是:心與佛本來就是空的,因此,用心來看世間萬物,一不是空。既然心本來就是空,就無所謂抗拒外界的各種誘惑,任何東西、觀念從心上經過,都不會在空著的心上留下任何痕跡。

  4. 2010年10月12日 · 神秀禪師曾寫了一個偈子給五祖弘忍大師看,內容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神秀的師弟惠能看到之後,覺得作者心中還有很多罣礙,尚未大徹大悟,所以也念出四句話,請別人幫他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的境界是那麼的灑脫,那麼的自在! 很多人希望開悟,開悟在梵文叫‘覺’,也就是‘菩提’的意思。 也有人認為為了明心見性,必須時時將心擦拭乾淨,像鏡子一樣,能將之保持乾淨就是開悟,是智慧的表現。 因此,對沒有開悟的人而言,‘智慧’這個東西是有的,必須追求,並且可以執著。 但六祖認為沒有開悟、智慧這些東西,一執著有智慧,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 既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既沒有煩惱,也沒有智慧。

  5.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出自唐代 惠能 的《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6.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頻 次 1 工 具 書 漢英對照成語辭典 附 錄 編輯總資料庫

  7.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章偈,口耳盛傳至今逾越千年有餘,至今仍舊為眾修行者膾炙人口之讚頌,雖是眾修行者讚揚佳偈,然而試問眾修行者,果真了達『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之實義乎?. 眾修行者切莫將此章偈奉為 ...

  8.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譯文.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或“智”,舊譯也作“道”。 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 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 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 (2)樹:這里指菩提樹,意譯為“覺樹”或“道樹”。 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證得菩提,覺悟成道,故稱此樹為菩提樹。 但這種樹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據說南朝梁時僧人智藥曾把這種樹自天竺移植中國。 《雷州府志》記載:“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 海南瓊山縣則把這種樹所結的果子稱為金剛子。 這種果子可作念珠。 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繞樹行禮。 今廣東省曲江縣南華寺藏經閣旁左右兩側,各有一棵菩提樹。

  9.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修行, 哲理. 譯文及注釋.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哪裡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注釋. 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或“智”,舊譯也作“道”。 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 偈,和尚唱頌的歌 詩 稱為偈。 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

  10. 2019年7月16日 · 第一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第二首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法性,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