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 先制成单字的 阳文 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北宋 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 毕昇 (970年—1051年)发明的 泥活字 ,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 约翰内斯·古腾堡 的 铅活字 印刷术早约400年。 元代 王祯 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 明代 中期,铜活字在江苏 南京 、 无锡 、 苏州 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中文名. 活字印刷术. 外文名. Movable Type Printing. 发明者. 毕昇. 朝 代. 北宋

  2. 昇的活字印刷術完整包括製活字、排版、拆版、刷印、活字貯藏及檢索等工序,適用於印製篇幅及印數大的刊物。 法国 汉学家 儒莲曾将《梦溪笔谈》中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一段史料翻译成法文,他是最早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史实介绍到欧洲的人。

  3. 中国木活字印刷术严格遵循古法,工艺十分考究,印刷程序主要为捡字、排版、研墨、上墨、刷印及印本后期加工等,加上事先要做好谱牒的开丁(即采访入谱人丁)、誊清(理稿)、稽核先谱、厘清房份辈行等工作,总的有近20道修谱印刷工序。

  4. 2024年6月17日 ·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这一项发明成为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 毕昇 (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 ...

  5. 活字印刷術 是一種 印刷 方法,使用可以移動的木刻字、金屬或膠泥字塊,用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複使用的 雕版印刷 。 發明 [ 編輯] 現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實物:1103年《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殘頁. 雕版印刷術起源於 古代中國 。 早在隋唐,雕版印刷大行於市。 傳至宋代, 畢昇 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歷代出現各種活字,包括膠泥活字、木活字、陶活字、瓷活字、銅活字等,不過活字印刷術在古代中國並未普及。 漢字 數量眾多,活字印刷不及西方文字便利,對技術和要求也較高;而雕版印刷容易體現 漢字 的書法美感,並且便於保存 [1] 。 大約在1045年,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用以取代 雕版印刷術 。 與畢昇同時代的 沈括 在《 夢溪筆談 》中有詳細記載: [2]

  6. 活字印刷. 印刷术. 必剪创作. 可是我不姓楚.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 视频播放量 82671、弹幕量 49、点赞数 1125、投硬币枚数 436、收藏人数 2272、转发人数 3598, 视频作者 可是我不姓楚, 作者简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相关视频: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情景演绎——《活板》,四大发明之——印刷术【中英字幕】,四大发明之——指南针【中英字幕】,四大发明之——造纸术【中英字幕】,鉛字活版印刷 珍視銅刻年代,我爱发明之毕昇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指南针.

  7. 2023年12月9日 · 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是世界印刷史上的重大革命。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昇发展、完善,最终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先导,为世界范围的知识传播、交流 ...

  8.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 目前,这种古老的活字印刷术仍保于浙江省瑞安市,主要用于编印族谱。

  9.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先製成單字的 陽文 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 ...

  10. 2009年3月17日 · 活字印刷术作为一种文化积累,一种科学技术,除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辐射传播外,还传播到中国西北的西夏和回鹘地区,开创了非汉字使用活字印刷的先河。 1909年俄国的一支探险队在中国的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盗掘了大批西夏文献、文物。 其中有西夏文泥活字《维摩诘所说经》,可推定为12世纪中期印本,比毕?发明泥活字晚一个世纪。 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印本。 黑水城文献中还有西夏文世俗著作《德行集》、佛教著作《三代相照言文集》等。 1991年宁夏贺兰山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木活字本佛经《吉祥皆至口合本续》,也是现存最早的活字版本之一。 1917年在宁夏灵武县发现了一批西夏文佛经。 其中包括几十卷活字版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多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