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花影本是靜態的,詩人抓住了光與影的相互關係,著力表現了花影動與靜,去與來的變化,從而使詩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動態美。. 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為了傳達詩人內心的感情變化。. “上瑤台”寫花影移動,已含有鄙視花影之意;“掃不開 ...
- 概览
- 注释译文
- 创作背景
- 作品鉴赏
- 作者简介
苏轼著平起入韵七绝
《花影》是苏轼著平起入韵七绝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借物抒怀,比喻新巧,意新语工,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词句注释
1、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却:一作又 [2]。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白话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这首饶有趣味的小诗,大约创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是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面上写花影,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花影重重“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是“上”,而不是“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几度呼唤儿童,却“扫不开”花影,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太阳落山,花影刚刚被“收”拾去,月亮又将它“送”过来了,这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小人暂时会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收拾去”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明月东升,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阳落犹神宗崩,小人俱贬谪,明月升指改朝换代,小人不穷。 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5]。
名家点评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高品贤:这是一首以花影为题的写景小诗,也是一首讽刺诗,讽刺那些依仗靠山当权的小人层出不穷,像花影一样扫也扫不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统称为“苏氏三杰”。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花影本是靜態的,詩人抓住了光與影的相互關系,著力表現了花影動與靜,去與來的變化,從而使詩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動態美。. 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為了傳達詩人內心的感情變化。. “上瑤臺”寫花影移動,已含有鄙視花影之意;“掃不開 ...
其他人也問了
修辭手法有哪些?
修辭的目的是什麼?
何謂譬喻修辭法?
蘇花改是什麼?
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 ...
無論是《東坡七集》或者《疊山集》都經過後人輾轉抄錄編纂,遺漏詩作和竄入他人詩作的情況並不罕見,謝枋得是個十分崇敬蘇軾的人,他的外號“疊山”,就是從蘇軾的一首七律詩中的首句“溪上青山三百疊”而來,相傳《千家詩》曾經過謝枋得的編訂 ...
提到「花」或「影」。首句寫濃密的花影映在樓台上,花影清雅,樓台精美,互相映襯,立刻便能把人帶進詩意的國度去。第二句運用反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詩人不喜歡花 影,要叫童子把它掃去。實際上似嗔實愛,讀起來饒有情趣。接 兩句以擬人手法寫太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